設置

第一百零七章、用眼看路

熊貓書庫    重生1977年從知青開始
🔊點這里聽書

  南易瞅了幾眼,就把目光從“火星”收回來,把手抬起來搖了搖,“科幻”的后面,一個殘缺的身影就朝南易走了過來。

  “幾點的票?”

  “十點半。”

  “坐下喝點茶,潤潤嗓子,我們去河坊街解決肚子,這兒價太貴。”

  晚飯吃的是片兒川,過夜住的是幾毛錢一晚的大通鋪。

  在錢塘并沒有過多逗留,誥日,南易兩人就上了去坷橋的客車。

  1980年的坷橋,還不是什么輕紡之鄉,這里還是一個古色古香的鎮子。小河的埠頭邊停著好幾艘烏篷船,還有幾只鴨子在邊上嬉戲。

  站在太平橋上,看著烏篷船上戴著氈帽的船夫,南易仿佛看到了阿Q,又仿佛瞅見了孔乙己。

  一艘小船就停在橋邊上,船艙里躺著滿滿當當的大小魚蝦,船夫手里拿著的稱高高的翹起,嘴里和邊上的婦女在說著什么。

  南易想來,大抵應該在說:“瞧見沒,一斤三兩,翹的高高的。”

  魚很新鮮,應該是河里剛打上來的;買的人也不少,婦女的身后還圍著一堆人,在那里等著交易。

  沿橋而行,南易兩人和五六個紅領巾錯過,下橋,走進鎮上最繁華的一條街道。

  街不是很寬,可店鋪林立,農具店、供銷社、郵電局、山貨店、小酒館應有盡有。

  小酒館的門口擺著三四張實木做的四方桌,都坐著人,一個穿著白圍裙的婦女在一張桌前收拾著碗筷,這張桌子只剩一個人坐著。

  “老兵,會喝黃酒嗎?”

  “能來一點。”

  “那我們過去坐坐,這里可是黃酒之鄉,天下黃酒發源在這里,到這里不喝點,那真是太可惜了。”

  南易率先坐了過去,轉頭看著近在咫尺充當展示柜的窗臺,菱角、茴香豆、水煮花生、豬頭肉、燒雞幾個下酒菜擺在托盤里。

  不知道該叫老板還是大廚的一個男人目光炯炯的看著南易,仿佛在說:“趕緊切點豬頭肉和燒雞。”

  托盤里的燒雞還是整只的,豬頭肉上也看不到生嫩的刀口,這兩樣就沒賣出去一點。

  “同志,豬頭肉和燒雞是新鮮的嗎?”

  “新鮮,當然新鮮,今天剛鹵的。”

  “那行,其他每樣來兩角,豬頭肉這一半都切了,燒雞來一只吧。”

  “好呀,我馬上給你切。”

  看男人臉上的高興勁兒,南易判斷這小酒館是私人的,要是公家的,嘿嘿,你愛買不買。

  一人一角酒,一個大白碗有八分滿。

  放在嘴邊呷一口,酒味很濃,一點都不淡。

  很好,酒館的老板不愛學習,還沒學會往酒里摻水,活該他將來房子多的住不過來,人死了錢都沒花完。

  捻起一顆茴香豆,把外面的殼捏掉,扔到嘴里咔吧咔吧嚼著,手在衣擺上抹一抹,把手上的鹽顆粒抹掉。

  或許是酒興上來了,南易他們后面一桌的一老頭還唱起了紹劇鸚哥戲。

  南易雖然聽不懂,可聽著也蠻有滋味。

  一肚子酒,往胃里填上老板送的米飯,酒足飯飽,南易和左璨用雙腳去丈量整個坷橋鎮。

  為什么坷橋會成為輕紡之鄉?

  為什么乂烏會成為小商品城?

  這和政策有關,也和當地的歷史脫不開關系。

  自古以來,坷橋就是江南的水運交通樞紐,錢塘的絲綢要運去寧坡港口,必須經過這里,幾百年前這里就有絲綢交易市場。

  又比如乂烏,也是早幾百年就有人在外邊走街串巷,做著雞毛換糖的生意,乂烏人和針頭線腦打了幾百年的交道,再加上乂烏也處在交通樞紐,成為小商品城也算是理所應當。

  找了個高處,眺望整個鎮子,把現在的水田、荒地和腦海中的未來建筑一一對應。

  華燈初上,南易和左璨才找到招待所就宿。

  坮州、溫市,一路走馬觀花,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海邊的高地上拿著望遠鏡觀察漁船進進出出,開出海,和在海上停泊的船只靠攏,然后互相搬運著貨物。

  “他們這是在走私?”左璨問道。

  “對。”

  “沒人管?”

  “法不責眾,主要也是餓怕了。七山一水二分田,這里曾經是包攬天下賦稅三四成的江南之地…唉,靠種地填不飽肚子。”

  “有人往這邊過來了。”左璨說道。

  “閃人,要是被兜上了,被扔海里喂魚也說不定。”

  南易收拾一下東西,撒丫子就往山腳下跑;左璨也不慢,緊隨其后。

  到了安全的位置,兩人才慢下來彳亍而行。

  “老兵,你有看到是什么貨嗎?”

  “太遠,看不清楚。”

  “我也看不清,不過看輪廓,有衣服、小家電、小五金。昨天我們在樂青看到的那個小集貿市場,賣的就是這些東西。”

  溫市這里改開后的第一代商人,基本上和這些水貨扯不開關系。

  他們背著水貨在外地兜售,等積累了一定的本金,搖身一變,就變成開廠的企業家,撕掉走私標簽,把投機倒把的標簽描的更加耀眼。

  八大王這會,已經小有身家了吧。

  離開倉南,南易兩人又回了溫市的市區。

  走遍天下路,難過溫州渡。

  這時候,諸多客運碼頭是溫市人旅途的起點,尤其是溫市安瀾碼頭,每年的春運那是人山人海,哪怕現在不是春運,人也是摩肩接踵。

  人多!

  出奇的多!

  溫市可謂是全民皆商。

  這些人貌不驚人,這些人沒什么文化,這些人卻出奇的膽大敢干,他們讓溫市這片貧瘠、面積狹小、位置偏隅的城市,以不容置疑的速度、力度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上無限放大。

  在沒有優惠政策輻射的劣勢中絕處逢生、拔地而起,這都是靠這些人從碼頭這條死水之路發跡。

  溫市大多數人都是泥腿子下海,與高學歷、海歸毫無瓜葛,商人的底色大都以“農民”、“小商小販”渲染。

  就是這群人,在巴掌大的溫市,頂著“資源稟賦差”的帽子,以徹底弱勢的姿態,創造著財富神話,成為經濟命題中的悖論。

  他們每個人都在時代的感召下,以懵懂的姿態,茫然或有意識的走上個體工商戶的道路,積攢原始資本。

  這是一場本應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溫市卻自發演變成一出自下而上,由無數個人奮斗史,所組成的空前宏大的經濟運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