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后,有更多消息傳了回來,齊國田氏跟邯鄲趙氏都加強了邊境管控。不過,宋國則并沒有太多變化,甚至宋國國君還派人送了信,說是不參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魏國也同樣派人遞了信,說是愿意跟智軍再次結成聯軍對敵。
“這個魏國,還真是麻煩。”匯總了各方情報,智朗忍不住抱怨道。
智朗幾乎是挑明了目標,就是要滅掉各國,這也是給了魏國倒向敵方的機會。可是,到了這會人家還裝糊涂,聯軍?齊國高氏跟衛國這樣說還可信點,畢竟國家實在太小,本就是隨波逐流。但是,魏國這幾年變法激烈,軍隊更是膨脹的厲害,智朗可不信對方沒有一點想法。況且,就智朗掌握的情報,魏國跟楚國私底下聯絡不少,八成早就站到了一邊。
“那,若開戰,魏國我們打還是不打?”杞仲也有些無奈道。“幾乎可以確定,魏國已經倒向了楚齊。若是打,以前畢竟定了盟約,道義上有失。若是不打,那就得防著。”
“打,當然要打。”智朗冷哼道,“魏國位置重要,向北威脅趙地,向東威脅虎牢,而且有魏國在,楚國東側無憂。所以,魏國若為我所用就是刺向敵方的劍,若為敵,那就是卡在咽喉的刺。這次大戰核心戰場必然在鄭地,不可能再留下魏國這個威脅。”
杞仲點點頭:“若打的話,我倒是有一計。可以假意同意魏國聯軍,命其派出大軍前來。若對方真的派來大軍,那就提前埋伏,把魏軍一口吃下。若其不來,那就指責對方聯盟是假,伺機攻擊是真,那時自然也不用顧及其他。”
智朗連連點頭,“不錯!就依此計吧。跟魏國開戰,至少讓楚國忌憚,使其不敢全力向東。”
在跟各國大戰之前,魏國必然是要一塊解決的。上次滅韓,魏國左右搖擺逃過一劫,但這次卻不可能了。尤其是,若能滅魏,那就能從西側開辟新的攻楚戰線。到那時,智軍只需在邊境陳兵,楚國就必須分兵回援。
杞仲又遞了份公文過去,說道:“這是準備發向許柯的命令,國君請過目,有沒有不妥之處。”
智朗接過來,很快看了一遍,卻提筆邊寫邊說道:“大概內容還可以。不過要再加一句,務必多加防備,義渠不可信。”
加了這句話,智朗就把公文塞到一旁的信封里,接著讓一旁的書吏用蠟密封。等信密封好,他就喊來守衛,把那份公文遞過去:“按最高等級傳送。盡快送達勝城。”
對大河對岸的秦國,智朗的對策是發動義渠人去攻打。事實上,他對秦國壓根也沒放在心上。這倒不是大意輕敵,而是事實如此,這會的秦國實在太弱了。據情報說,秦君這兩年身體不好,國內幾位公子內斗不斷。君權不能集中,加上秦國自恃有大河遮擋,自以為安全,變法能成才怪了。幾乎每一道新政策都困難重重,幾年下來也沒什么進展。只說國力,如今的秦國怕是幾大諸侯中最羸弱的了,比不過魏國,甚至連積極變法的邯鄲趙氏也許都不如。
所以,只派義渠人去就夠牽制秦國了。反倒是義渠,前幾年智國跟義渠打了一仗,雙方確定了邊界之后聯系倒是緊密起來。不過,若是義渠知曉智國在中原的大戰,誰也不能確保他們的心思,不得不防。
薪城的傳訊兵開始忙碌起來,幾乎每天都有大量軍令從這里送往各處。而不久后,從燕地到鄭地,從草原到智國各個城池都開始忙碌起來。
軍隊開始向邊境進發,物資開始配發全軍。而除了軍隊外,整個智國都在走轉入戰時狀態的流程。兩個月內,所有工坊、商行、以及各地居民都要為戰爭服務,物資采用配給制,不許囤積。
除此之外,智國再次發出了征兵令,第一階段征兵五萬。
不久,智國又開始發行國債,第一階段就要籌集資金三十萬幣。要知道,雖說智國貨幣發行量每年都極多,但因為商品生產更多,所以貨幣其實并沒有多少貶值。三十萬幣,幾乎達到了去年智國財稅收入的一半。而這還只是第一階段,接下來還可能籌集更多資金。
很顯然,智朗這次真的是要發動舉國之力了。
消息一出,各地再次出現了購買潮,三十萬幣在短短一個月內就銷售一空,智國國民之富由此可知。
此戰,若勝則不用多說,新增方圓幾千里的國土,這點錢財又算得了什么?若不勝…大家壓根就沒想過,上次鄭國之戰,智國能擊敗聯軍,這次比當初可強大了太多,豈有不勝之理?
在獲得了巨量的資金后,智國立刻開始采購物資,不管是衣物還是軍帳、運輸車輛還是軍糧軍械。這反過來又對因為戰時狀態受影響的工坊起了促進作用,各地工坊紛紛全負荷開工。這樣一來對生活的影響又被大大抵消了。
實際上,早在制度設計之初,智朗就為轉入戰時狀態做了準備。包括對基層的掌控,也包括大量國營工坊,更包括平常的大量軍事常識宣傳。
忙碌了一天,智朗回到宮室時已經是傍晚了,匆匆吃了晚飯,他就去了高欣若的寢殿。
孩子已經睡著了,看到丈夫,高欣若連忙又讓人去端了熱水過來。
智朗在床榻邊坐下,招手示意妻子坐在一旁。
“君可是有話要說?”高欣若倚著丈夫,輕聲說道。
智朗點點頭,把妻子攬在懷中,說道:“我有一事要跟你商量。如今大戰將起,齊國將是戰場之一。我有意讓高氏族人先搬離,去燕國暫避,免得到時候被戰爭波及。畢竟,高氏實在太過羸弱了。”
整個高氏如今也不過湊了兩千兵馬,以前還算不錯,但在各國普遍擴軍的情況下,實在有點不夠看了。以田氏為例,加上守備部隊,其總兵力至少有五萬。
可以說,高氏跟田氏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