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84章 真?空天航母(中)

熊貓書庫    挖到一艘宇宙戰艦
🔊點這里聽書

  第二代碳纖維材料是玄武研究院去年初發明的,主要還是在第一代的基礎上加入金碳合成的。

  這第二代碳纖維材料各方面性能都碾壓第一代,十分優秀,但制作成本卻高得離譜,堪比黃金。

  同等體積下,它的重量只有鋼鐵的1/10,鈦合金的1/5,但它的性能卻遠超鎂鋁鈦合金。

  另外,京都機械集團制造的八軸同步聯動龍門式自動鋪絲機也是功不可沒。

  它為“朱雀號”成功制造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這可是超高端的巨型機床,占地差不多都有整個籃球場大小,是專門用來制作大片面積的碳纖維。

  所以,除了前頭最上方是駕駛艙區有幾塊玻璃外,其他區域幾乎都是一體化成型的,基本看不到鉚釘和焊接痕跡…

  如果從飛機正面看,很容易發現,“朱雀號”又是一款特殊乘波構造體。

  “很多人疑惑,咱們為什么要把朱雀號造那么大塊頭?難道不知道這完全違反物理定論嗎?”

  “沒錯,越是個頭大,在天空中受到的阻力會越大,越是個頭大質量就越大,受到的引力也越強。”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帶領大家來到“朱雀號”的底盤正中央處,他拿著指揮棒,指著一塊圓盤說道。

  “這個常識自從我們懂事起就被反復強調過的,但我們的朱雀號卻是一個例外…”

  “因為,因為它攜帶了反重力引擎……”

  “我靠,維克托你瘋了,這你都敢說?”楊校長聽到這,實在忍不住了要打斷了。

  反重力控制是人類多年以來的夢想,多個政府機構還為此設立了巨額獎金。

  但半個世紀過去了,反重力設備幾乎毫無進展,楊校長不相信這些老家伙能干出如此瘋狂的事情。

  “老楊,別激動,先聽他慢慢解釋吧!”姜余在一旁勸導。

  這黑科技是他從飛船遺骸中弄出來的,至于到底有沒有用,還真不好說,反正實驗室證明沒問題。

  “你們看,就是這種圓盤,我們稱之為反重力引擎,在不啟動主發動機的情況下,它能將飛行器的重力抵消并托到空中,就像是太空中失重時一樣…”

  “這東西是姜總提供的,我們做過實驗,效果的確不錯,就是太耗費電能了,也幸好姜總又提供了超級蓄能電池…”

  聽他這么一說,就知道他是準備甩鍋了,姜余唯有苦笑。

  這些黑科技都是他弄出來的,其核心部件也全都是由機器人阿飛制作的。

  這玩意兒必須在真空失重環境下才能制造出來,對每一個零件的精密程度要求都極為苛刻,最大誤差值必須控制在零點幾微米之內。

  沒辦法,以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確實沒法制作出來,只有機器人阿飛的3d打印技術可以弄出來。

  “在此之前,你們試過沒有?”楊校長問了句。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稍微沉默了片刻,然后點點頭說道。

  “實驗室里是沒問題的,但裝備在“朱雀號”上卻不是很理想,勉強能達到月球失重的水準…”

  “雖有些遺憾,但后期再慢慢研究,應該會有較大的突破吧?”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一臉遺憾的樣子,很欠揍。

  “我靠,那豈不是相當于這架飛機只有35噸,這怎么可能?”

  楊校長此時已是風中凌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了。

  “這樣其實也非常不錯了,可惜飛機不能造的更大,要不然,還真有可能實現空中懸浮。”維克托·科瓦爾斯基又補充一句。

  “怎么還有這說法?”姜余也是好奇的問道。

  “嗯,主要是因為蓄能電池,您提供的電池最多只能存儲百萬度電,起落一次剛剛好夠用。”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的解釋很簡單,但姜余卻明白了。

  因為蓄能電池也是需要占用空間的,飛機如果夠大自然不需要擔心,但造飛機也要考慮到結構性和性價比等問題。

  如果是單純實驗,自然無所謂,把剩余的空間填滿電池,但那就沒多大意義了。

  這個蓄能電池是空氣電池,只能往大的方向造,越小越雞肋。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指著的那個圓盤,就是反重力引擎,它通過高速旋轉產生反重力場。

  但這需要大量電能源去維持運轉,百萬度電最多只能堅持半個小時。

  起飛和降落各用一次,夠了!

  ““朱雀號”如果進入同溫層后,基本就不需要它了,就算是進入上千公里高的太空也將輕而易舉。”

  “它裝備了2具最高涵道比的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和2具低涵道比的風神三號渦扇噴火發動機…”

  朱雀號的機身是邊條翼外加后掠翼,其本質就是一體化連接的,大大降低了飛行時的噪音和抖動。

  它機身兩側的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采用了隱藏式設計,跟“鯤3”如出一轍。

  “朱雀號”還采用機尾雙發矢量渦噴設計,進氣道隱藏在飛機脊背上,呈現一個斜插口袋型。

  飛機起飛時,強大空氣通過這個進氣口道時,對機尾產生下壓的重力,讓機頭快速抬升。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這款飛機減少對機場跑道的要求,同時也降低了飛行中的噪音。

  飛機尾部是兩個短小的v型垂尾,代替了傳統的分離垂尾和平尾,這在大飛機中不常見。

  為了繼續降低機內噪音,機體內裝有特殊的降噪系統和隔音納米陶瓷涂層和降噪纖維。

  發動機尾部噴口還特別設置了一個盒型的排氣口,方便冷熱空氣混合。

  這樣的設計,使高速氣流進行遮擋和減速,也算是降低噪音的一個特殊竅門。

  “按照正常推算,“朱雀號”的最大載重比安225多了整整650噸,達到了驚人的1290噸。”

  “但實際上,它也只能多350噸而已,最大起飛重量990噸。”

  “刨去自身重量,他理論上可以載重780噸貨物起飛。”

  “當然,試飛后肯定會有些誤差出現,實際載重量只少不多。”

  可能是出于感情的問題,維克托·科瓦爾斯基總喜歡把新造的飛機拿安225來做比較。

  不過,這樣一比較,顯然會更直觀一些。

  “朱雀號”的機身長度185米,又翼展開有124米,機身高度19.8米,最大寬度19.6米。

  幾人又一同來到駕駛艙。

  飛行駕駛員艙內的雙層擋風玻璃都被涂上金碳纖維膜,可以抵御住飛鳥和子彈的高速沖擊。

  (詳情請參考第49章節)

  駕駛艙有點類似于未來的宇宙飛船,到處都是顯示器,很少有操作按鈕和控制開關。

  “考慮到高速飛行時,一般的操作都沒什么大用,我們就簡化了人工操機設備,大量使用自動化的無人操作電子設備…”

  ““朱雀號”的塊頭太大了,對起降機場的要求很嚴格,所以我們也正考慮使用專用機場…”

  “按照我們的設想,今后的專用機場將會設立一個與之匹配的電子導航系統,可以輔助“朱雀號”的機載起降系統進行起降工作。”

  因為機體實在過于龐大,一般的大型機場確實無法容納“朱雀號”這種巨無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