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1.無敵的傳奇

熊貓書庫    穿越到靈氣復蘇三國的我無敵了
🔊點這里聽書

  時間:光和四年(181年)。

  地點:涼州,北地郡。

  呂布站在一座小山坡上,望著前方正在打掃戰場的并州精騎,淡淡道:“和連一死,這邊塞又能安寧一段時間了。”

  在他身后,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漢子看著呂布的背影,方正嚴肅的臉上也是露出幾分狂熱:“若不是奉先,并州百姓恐怕又要遭遇一場大禍。只是,這里畢竟已經出了并州地界,奉先最好還是注意一些,早點回軍才是,否則若是被有心人借此攻訐,奉先雖是為了殺敵,卻也難免落人口舌。”

  聽到中年漢子這么說,呂布也是點了點頭:“恭正放心吧,等將士們打掃完戰場,我們就回并州。”

  如今雖是漢末,但還不是后世那個梟雄并起,漢室威嚴蕩然無存的時代。

  在這種情況下,領兵跨境作戰,還是非常犯忌諱的。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不是因為并州和涼州位于北方邊境,將領需要隨時應對北方的胡人,以至于朝廷對這邊的兵馬調動遠沒有中原各個州郡那么多敏感,否則光憑呂布領兵進入北地郡這一點,恐怕都會在朝中受到不少攻訐,即使他是為了追殺逃竄的鮮卑騎兵。

  說到底,呂布現在也只是并州主簿,而北地郡已經是涼州地界,依照漢律,呂布是沒有權利跨境追擊的。

  只能說,誰讓這一次鮮卑入侵并州撞上了呂布呢?

  如果是別人,把胡人趕走也就罷了,但是呂布這種暴脾氣表示,我并州豈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

  打不過就想跑,哪有這種好事?

  所以,他在領兵擊潰入侵的胡人之后,面對逃竄的胡人首領和連,他直接就是帶著并州精騎一路銜尾追殺,直到在北地郡趕上來一箭射死了罪魁禍首和連,這才停止了追擊。

  和連也是很悲催了,他領兵從朔方郡入侵,結果被呂布領兵從五原郡直插后方斷了后路,打又打不過,只能沿著上郡朝著涼州逃竄,最后還是在北地郡被呂布追上,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沒辦法,誰讓他運氣不好,撞上了加強版的呂布呢?

  嗯,加強版的呂布。

  現在的呂布,已經不是歷史上的那個九原呂布了。

  他其實是一個穿越者。

  不過,別人穿成呂布,動不動就被用各種借口削弱,什么戰斗意識不夠啦,身體與靈魂不匹配啦,弄得明明是呂布,結果表現出來的戰斗力可能連顏良文丑都不如。

  但是他穿成呂布,不知道怎么回事,力量,速度,反應全都提升了一個檔次,戰斗力直接爆棚,當時他就感覺自己能打原來的呂布一個半。

  不僅如此,自從他穿越之后,他感覺到自己每天在變強。

  更準確的說,是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強。

  身為這個世界的天花板,呂布能夠明顯感覺到,自從他穿越以后,這個世界的空氣中就明顯多了一些東西——姑且可以稱之為天地靈氣。

  這種天地靈氣無形之間在影響著這個世界的所有生靈,每個人每天都在變強。

  其中,一般人受到的影響可能只是潛移默化的,但是對于呂布這種能感知到天地靈氣,可以主動利用天地靈氣的力量來強化自己的人來說,他的實力每一天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作為一個穿越者,對于這種世界的變化,呂布幾乎不用思考就找到了答案——靈氣復蘇。

  那么問題來了,眾所周知,在靈氣復蘇的情況下,所有人的戰斗力基本上都是呈幾何倍數增長。

  如果原本呂布的戰斗力是十,其余超一流武將的戰斗力約為九。

  那么剛穿越的呂布的實力就莫名其妙的提升了一個檔次,姑且算作十二。

  現在靈氣復蘇了,保守點估計,所有人的戰斗力都先來個平方,那么呂布的戰斗力就是一百四十四,其他人的戰斗力就是八十一——這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

  而且這還是剛剛靈氣復蘇的情況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差距還會繼續拉開。

  長此以往,呂布覺得自己真要無敵了。

  這還是呂布把其他人跟自己放在同一起跑線的情況下。

  事實上,靈氣復蘇,越強大的人也就越早能感受到天地靈氣的存在,換而言之,呂布在這方面還要再領先其他人一截。

  正所謂一步快步步快,呂布作為原本的天花板,又是最先從靈氣復蘇當中得到好處的,只要一切正常,他和其他人拉開的實際差距,可能比想象中的還要夸張。

  總而言之,現在的呂布就是倆字——無敵。

  就像這一回。

  鮮卑首領和連入侵并州。

  在漢末三國這段時間里,大漢北方靠近草原的幾個州中,幽州、并州、涼州皆有胡患,其中尤以并州胡患最為嚴重。

  畢竟,幽州有公孫瓚這個殺胚在,白馬義從所至,胡人逃跑都恨自己只長了兩只腳,除非逼不得已,否則根本不敢南下,而且幽州刺史劉虞在胡人當中素來威望頗高,有劉虞在,就算沒有公孫瓚,胡人也不敢太過放肆。

  而涼州方面,因為大漢的多番征討,涼州羌人之患其實已經沒有那么嚴重了,再加上還有董卓、韓遂、馬騰這些控制羌人的好手,就算有羌亂,只要這三個人不出問題,大多數也只是小亂。

  唯有并州,新任刺史丁原多少有點尸位素餐,以至于并州胡患尤為嚴重,鮮卑人屢次犯邊。

  尤其是在熹平六年(177年)的時候,漢軍兵分三路出塞討伐鮮卑,結果卻大敗而歸,自那之后鮮卑人就更加囂張了。

  那時鮮卑的統領正是檀石槐。

  好在,雖然當時鮮卑兵鋒極盛,但是檀石槐深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所以檀石槐盡管擊潰了出塞的漢軍,可為了不徹底激怒大漢,他對并州邊郡的劫掠一直都是有所克制的。

  可惜的是在檀石槐死后,其子和連就沒有那么理智了。

  和連前腳剛繼位,后腳為了彰顯自己的威望,就召集鮮卑各部,又聯合部分匈奴、烏丸等胡人部落,舉兵三十萬,從朔方郡大舉入侵并州,準備好好劫掠一番。

  按理來說,三十萬胡虜,就算全都是烏合之眾,那也是相當可怕的一股力量了,更何況這三十萬胡虜也不全是烏合之眾,其中還有不少鮮卑精騎、匈奴精騎、以及烏丸精騎。

  單從兵力上來說,現在的并州軍是很難抵擋這樣一支胡人大軍入侵的——現在的并州軍主力,不過只有八萬余人,其中有兩萬并州精騎,以及六萬步卒。

  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并州軍大概會放空邊界的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等數郡之地,任由胡人劫掠,然后收縮兵力防守靠近內地的太原郡、上黨郡、西河郡等幾個郡,靜等胡人劫掠完之后離開。

  反正胡人南下也只是為了劫掠,并不會占著地方不走。

  然而現在并不是正常情況,因為現在的并州有呂布。

  三年前漢軍出塞,檀石槐大敗漢軍的時候呂布還沒有出仕。

  三年后的現在,呂布已經是并州主簿了,麾下更是執掌著整個并州的騎兵精銳——那兩萬并州精騎。

  更不巧的是,當和連領兵從朔方郡大舉入侵的時候,呂布正屯兵五原郡——他收到情報說草原上的胡人有所異動,所以就領兵北上防備胡人入侵。

  于是乎,呂布在得知和連領兵從朔方郡大舉入寇之后,直接就帶兵把和連的后路給抄了。

  如果是正常時期的呂布,就算他是三國時期的戰力天花板,以兩萬并州精騎,對三十萬胡騎,即使這三十萬胡騎大多數都是烏合之眾,那也不太可能。

  更何況,因為還要分兵守護老家九原,呂布實際帶來的并州精騎只有萬余。

  但是現在的呂布是穿越者呂布,而且還是享受到了靈氣復蘇第一波福利的呂布。

  就這樣,呂布帶著萬余并州精騎攔住了三十萬胡騎,然后當眾表演了什么叫做無敵。

  三十萬胡騎一戰而潰,沒有任何人攔得住呂布。

  那萬余并州精騎只是跟在呂布身后沖鋒,敵人就全都潰敗了。

  所有想要站出來試圖挽救敗局的胡人首領全都在萬軍之中被呂布一箭梟首。

  鮮卑首領和連,也是這一次南下胡人的首領和連,只能帶著自己麾下的鮮卑精騎敗逃。

  可是,和連想跑不假,但是他卻沒地方跑!

  如果和連是選擇從五原郡入侵的,雖然他會直接撞上呂布,但是那時候背后就是茫茫的草原,他打不過大可回頭就跑。

  可和連偏偏選擇的是從朔方郡入侵,而且還一路連戰連捷,直接打進了并州腹地,所以當呂布抄了他后路之后,和連連跑都沒地方跑了。

  他只能沿著朔方郡一路往涼州方向跑,企圖從涼州那邊逃回草原。

  但呂布在得知和連跑了之后,當即就表示——并州豈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

  他留下了大半并州精騎繼續擴大戰果,自己直接親率一千并州精騎繼續追殺和連。

  和連那個憋屈啊!

  雖然兵敗逃竄,但他身邊好歹還是有兩萬余鮮卑精騎的。

  現在呂布居然帶著一千人就追了上來,可是他還真不敢還手。

  三十萬大軍都被人家打崩了,他現在這兩萬來人夠干嘛?

  就這樣,和連帶著兩萬余鮮卑精騎,被呂布帶著一千并州精騎追了一路,盡管和連已經很努力的在跑了,但還是在北地郡被呂布追上了。

  走投無路的和連帶著兩萬余鮮卑精騎,面對呂布的一千并州精騎,不僅不投降,還試圖抵抗,然后他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呂布“biu”的一箭射死了。

  和連一死,本就被打的毫無脾氣的兩萬鮮卑精騎自然也是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完全失去了抵抗力。

  而呂布在殺了和連之后,因為北地郡畢竟已經是涼州地界,現在罪魁禍首和連已死,他也就沒有再深追,稍微打掃一下戰場就準備回師并州了。

  說白了,這還是董卓的鍋。

  如果董卓早點把他的赤兔馬洗的白白的給呂布送過來,他呂布不早就追上去把和連給殺了,又怎么會一路追殺到涼州境內?

  想到這里,呂布心里也是暗暗記了董胖子一筆。

  什么,你說赤兔馬本來就是董卓的?

  那必不可能。

  赤兔馬就是他呂布的,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他也是這么說。

  誰有意見的話先跟方天畫戟提。

  好在現在雖然沒有赤兔馬,但是和連的坐騎也是一匹大宛良駿,今后勉強可以代步。

  不管怎么說,隨著和連身死,呂布回師并州,這一次的戰事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只是,這一戰雖然是告一段落了,但是這一戰造成的影響卻才剛剛開始。

  以一萬漢騎破三十萬胡騎。

  如果說,北擊匈奴,封狼居胥的冠軍侯霍去病是大漢歷史上逝去的神話,那么從今天開始,他九原呂布,就是現在大漢活著的傳奇!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