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一二點,宿舍里的同學都陸陸續續的離去了,三五成群,背著大包小包東西走出了宿舍樓底下的大門。
寶琳也去看了,但她沒有下樓,只是趴在走廊上,看底下擁擠圍堵的人群越來越少。
不少人臉上都帶著笑意,一臉期盼的跟著同伴說說笑笑的走了。
整個宿舍樓差不多一半的人都離開了,其中,男生約莫占據七成,女生三成。
等他們一走,整棟宿舍樓都感覺空多了,站在宿舍門口以及校門口的老師也感覺心頭一松,這人少了,之后的工作也輕松點。
這些人都是在江寧縣有去處或者近郊鄉鎮的人,現在出發,還是很合適的,即使現在路況不好,最晚的下午五點之前也能到家,這點他們都是算過的。
才松了一口氣,想到宿舍里還有一百來號人的吃喝拉撒睡等著他們安排,愁緒又涌上了心頭,這可怎么辦啊?
現在這雨要是再下,可能都用不了一天的時候,就有可能被淹了,到時候怎么做飯都是個大問題。
還有昨天晚上這水涌進來的太突然了,那柴火煤堆的,全都被打濕了,現在這火也是難升,連口熱乎的可能都吃不上了。
大中午的,還是找了一些破舊桌椅生的火,勉強用剩下的一些雜糧熬了三大鍋稀粥,每個人吃了半碗,根本不抵什么餓。
原本按照以往的慣例,現在是月底,學生放假的時候,這食堂是沒什么糧食的,得等到月底的最后一天,糧站會派人運一個月的糧食進學校,現在吃的還是食堂留的備用糧食,沒多少了,每天兩頓稀粥,也就能撐個四五天,到時候就徹底沒糧斷炊了。
現在這個情況,是不能指望月初會有糧食運入一中了,到時候最好的情況就是水退了,學生們安全的各回各家,不然,這水還沒淹上去,這人先給餓壞了。
這些都是問題,愁人吶!
下午四點多,鄺麗麗提著東西,垂頭喪氣的回到了宿舍。
她家沒人,雖然房子是在二樓,現在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是讓她一個人在家待著,她也不敢,失落之后,就是忙忙碌碌的收拾東西,主要是吃的。
現在她手上提著的布袋子里面全是吃的,有糖塊,花生,半盒餅干,還有五個勉強煮熟的老玉米,很難啃的那種,吃起來很是粗糙硌牙,可是現在除了這個,她真的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吃了。
家里大多數情況下都不住人,也沒人生火做飯,生活氣息一點不濃郁,吃的東西是真的少,這幾個玉米還是上次家里親戚帶來的,不過因為太老了,口感很粗糙,誰都嫌棄,也就沒動,現在反倒是成了鄺麗麗的重要口糧。
原本是有八個的,可是中午在家的時候分食給了陳嬌和陳松,餅干糖塊也分了點。
陳嬌和陳松兩兄妹也沒跟鄺麗麗客氣,現在這個時候假客氣是要挨餓的,他倆連飯都沒吃,就陪鄺麗麗去她家了,早就餓得前胸貼后背了,現在這吃的來了正好。
這老玉米雖說吃起來費牙,咀嚼不開,吃到最后,那牙都酸了,都是整粒整粒玉米囫圇吞下去的,可到底是實打實的糧食,誰也沒嫌棄,十來分鐘,全部下了他倆的肚子。
天大地大肚子最大,這時候誰還顧得了這么多,他們這些回不去家的人吃了這頓,下一頓還不知道在哪呢,珍惜吧!
看到鄺麗麗手里提著的袋子,宿舍里的其她人全都投來了垂涎的目光。
早飯沒吃,中午就一點稀粥,現在晚飯還沒到點呢,雖然躺在床上沒怎么動彈,可這一點點東西它也不頂餓啊!
現在誰見到那吃的不眼冒綠光啊!
也就寶琳好點,她偷偷吃了小半個紅薯,現在肚子雖然有饑餓感,但還不是很明顯。
雖然她空間里有吃食,可她也不敢太過放肆,這要是別人餓的面黃肌瘦,她吃的滿面紅光,這也太不正常了吧,所以,保持一定的饑餓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又沒必要太過分,她箱子里裝了花生這點整個宿舍里的人都知道。
宿舍里其她人的目光鄺麗麗不是沒看見,她看見了,而且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可她不能應,也不敢與她們對視,這種時候,為了不餓肚子,她只能硬著頭皮裝作看不見了,雖然與她平日里維持的人設相違背,可她也顧不了這么多。
這水也不知道要多久才退去,手上抱著這些糧食分了,她之后吃什么,跟著她們一起挨餓嗎?憑什么?
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在她身上的,她不可能為了別人的肚子委屈自己的肚子。
陳嬌這時候也是走到了鄺麗麗身邊,拉著她的手,給予她無聲的支持。
當然,這是有私心的,鄺麗麗手里的東西有富余,她還能厚著臉皮時不時蹭點,她相信以她倆的關系,這個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要是現在她手上東西分出去了,她還能去哪蹭啊!
寶琳也注意到了下面無聲的交鋒,可她只是伸出個頭,瞟了一眼就收回了視線,現在的她連看戲的心情都沒有了,心里正發愁呢!
翻來覆去的,很是無聊,考試前一天,她剛好把借的書還了,剛剛考完,她現在還沒來得及再去圖書館借呢,就算是她想找本閑書來看看分散下注意力也做不到了。
這邊,鄺麗麗剛把手中的布袋,放到了床上,性子急,現在趴在床上,肚子正餓的咕咕叫的陳菊開口了:“麗麗,你不回家嗎?你是要在宿舍跟我們待在一起嗎?”
她家很遠,她跟同鄉的關系也很差,基本上沒什么朋友,剛剛老師來問是否結伴回家的時候,她就是跟寶琳一樣一直待在宿舍,連門都沒出的那個。
“嗯,是啊,我爸爸和哥哥都不在家,我一個人在家待著,有點害怕,就來學校跟你們一起待著了。”鄺麗麗抿著嘴唇,勉強扯出一個笑容,抬頭,對著上鋪的陳菊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