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一面濾鏡。
有時照出的是真實,有時照出的是虛假。
決定真與假的,最后還是人心。
晉國朝堂上,司馬炎召集眾臣議事之時,決定要寬宏相待,讓天下人看到司馬氏仁君的形象,這一決策真要施行起來,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
最起碼,從士族大戶對晉、漢兩邊的印象來看,司馬炎的風評也要比趙廣好的多。
山濤的使團出了開封之后,即分成二隊,一隊跟著山濤,向偃師、洛陽方向而去,另一隊則跟著王戎,轉向了許昌方向。
竹林七賢的名望,讓山濤出使多了一層保護膜,沒有特殊的情況,哪一方的君主也不會無緣無故,將山濤怎么樣?
但這一次前往同是晉國的洛陽,山濤卻感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肅殺。
從脾氣性格角度來論,司馬炎確實是一個好人。
他施政寬仁,不是特別觸怒于他,不會胡亂殺人,這一點,比其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都要好太多。
但從皇帝的履職能力來論,司馬炎又不算出眾,頂多算是中上,再客觀一點的話,就是平庸中有幾朵小浪花。
歷史上的伐吳統一天下,也是由于羊祜、杜預等人一力推動,司馬炎猶豫再三,最后才始無可無不可的同意。
皇帝個性過于寬宏,最大的問題就是控制不住局面。
也就是說底下的人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辦事,反正做錯了也沒什么,頂多被司馬炎說上幾句,嚴重一點也是罷官而已,只要等司馬炎過了氣頭上,就可以再官復原職。
現成的例子就在面前,比如賈充和荀勖。
竹林七賢之中,有品行高潔之士,有盜世虛名之徒。
山濤無疑是前者,而王戎雖然也在七賢之中,但卻只能算后者。
相比不識軍務的山濤,王戎是知兵之人,在伐蜀、伐吳的戰事中,這位仁兄也是一個方面軍的大將,特別是在平定吳國時,王戎的表現比王渾還要優秀一些。
王戎此次前往洛陽,還有一項秘密的使命,如果羊祜真的有投降漢國的意思,司馬炎給王戎的詔書寫的很明確,他可以就近征調晉軍,先斬后奏,立斬羊祜,奪回洛陽的兵權。
洛陽的周圍,晉軍主力從大的方面來講,共有二支。
一是杜預帶到河內郡的兵馬。
這支晉軍正沿著黃河北岸布防,并在野王一帶與漢將魏容交鋒,在將領能力方面,杜預自不必說,但要對付羊祜,杜預肯定是指望不上的。
二是許昌方面的王渾兵馬。
王渾手底下將卒約有四萬余眾,其中可以稱得上精兵的約有一半,由于魏吳、晉吳之間戰事不斷,這些淮揚將卒祖祖輩輩都是當兵的,不比就地征召的郡兵,他們可以說是世代為兵,打仗經驗極是豐富。
淮揚兵也是晉國目前最為精銳的力量,羊祜之前在襄陽一帶征募的兵卒雖然不差,但究其淵源和實力來說,還是比不上王渾、石苞所部。
可以說,晉國軍隊中,稍有職業兵的樣子的,就是淮揚兵。
高調在司馬炎跟前顯露了一把口才的王戎,一出開封就顯示出了本性。
老老實實跟著山濤到洛陽,再苦口婆心的勸說羊祜,這不是王戎的風格。
雖然在司馬炎面前,王戎大義凜然的說了一番不偏不倚的話,但并不代表王戎對羊祜沒有意見,洛陽這座城池地位太過重要,也是晉、漢兩軍爭奪的關鍵點,王戎覺得他一顯身手的機會來了。
“借著出使的機會,取代羊祜、張華成為洛陽的郡守,然后,縱橫裨闔,多年的宿愿就可以在戰場上實現了。”
意氣風發的王戎躍躍欲試,昔日中巴蜀時,王戎曾經和趙廣簡接的打過一、二次交道,當時也沒覺得這個蜀漢將二代有多大的本領。
但僅僅五、六年不到,趙廣就沖天而起,成為了世之雄豪,這等際遇直讓人眼紅心妒。
王戎的父親名字也叫王渾,和在許昌領兵作戰的太原王渾同名。
兩個王渾,只不過一個是太原王氏,一個是瑯琊王氏,往前數估計是一家,但事實上卻已經分支。
王戎找上駐守許昌的王渾,沒有其他目的,只有兩個字:借兵。
洛陽附近,晉國強軍以淮揚兵為最。
王戎想要借兵,自然要先經過王渾的同意。
淮揚兵,即從淮南、揚州一帶招募來的將卒,這一地區多年戰亂,是魏吳、晉吳交戰前線,能夠存活下來的百姓家家習武,人人悍戰。
在東晉南北朝時代,淮揚百姓因北方戰亂不斷南渡,成為著名的北府兵的重要兵源,其中更是涌現出了劉裕這樣英雄人物。
劉裕北伐雖然最后未能竟全功,但縱觀當時的實力對比,劉裕絕對算得上是漢人中的英雄豪杰,其歷史貢獻比祖逖還要大得多。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在此不多提。
與晉軍中的其他重將相比,王渾雖然出身太原王氏,但卻為人器狹,自視又甚高,不是肯寄人籬下的人。
王渾駐守淮南多年,其軍事才能出眾,在前二年與東吳名將丁奉的交鋒中,王渾更是擊退了丁奉對合肥的進攻,贏得了淮揚軍中將士的一致認可。
憑著對吳的戰功,王渾在淮揚兵中的影響力,已經不比當年諸葛誕、文欽、王凌等人差多少。
長期駐守在淮南的王渾,還沒有直接與趙廣對上,他對漢軍的印象,還停留在姜維時代。
太原王氏,天下姓氏之首。
如今卻在趙廣的一頓狂暴的硬操作下,太原王、祁門王兩家已經四分五裂,郡望之名也成為了笑話。
王渾心里很憋屈,他原本是太原王氏中最為出色的俊才,也正是因為才能出眾,他才會出仕晉國,并成為統御兵馬的大將。
但如今在王家人的眼里,王渾已經不是最優秀的了,王渾的弟弟王湛、王深,自投了趙廣之后,名聲直追王渾,現在都成了漢國的重要官員。
就連族中更為年輕的子侄輩,每次一提及天下大勢變化,都會隱隱的傾向于漢國一方。
王渾覺得,他必須找趙廣好好的出一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