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魏國跌落霸主寶座之后,東周局勢為之大變…
西部的秦國趁機搶占了魏國河西之地,東海之濱的齊國則挾兩勝魏國余威傲立群雄!
對于魏國失去霸主寶座,從春秋早期起就長期受到晉國轄制的周王室,私下里也許更多的是興奮。
回顧過往,早在三家分晉初期、韓國吞并鄭國之際,周王室就派太史出使秦國,主動向秦人示好:“周以前與秦合在一起,后來又分開了。
但分開五百年后,將會再度合而為一;合并十七年后,將會有霸王出現!”當時秦國還在秦獻公時期,遠沒有商鞅變法后那么強大。
周王室如此迫不及待地向秦示好,根本原因就在于韓、趙、魏太過強勢,將王室東遷的兩大支柱國先后消滅,讓王室深深地感受到威脅,不得不另找其它靠山…
或許就是因為周王室身懷二心,三晉也把周王室看成了眼中釘。公元前367年,韓懿侯與趙成侯聯合起來,將周王畿再度一分為二。
從此,歷史上又一次出現了東、西二周的稱呼:東周君奉周王,居住在鞏邑(今河南鞏義市東北老城),轄洛陽(即成周)、平陰(今河南孟津東北)、偃師(今河南偃師市)、鞏四邑;西周君則居住在王城(今河南洛陽舊城西部),轄王城、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谷城(今河南洛陽西北)三邑。
數十年前,周王室與三晉間已然生隙;如今魏國剛遭遇馬陵之敗,周王室就迫不及待地致伯于秦孝公——這是公然向三晉權威發起了挑戰!
不過,周王室如此急促地投向秦國,也許還別有歷史淵源。
數百年前西周覆滅后,對周平王政權扶持力度最大的諸侯國,除了晉、鄭二國,就屬秦國了。
現在晉、鄭先后消亡,周王室這時親近秦國,恐怕也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
不過,周王室如此殷勤地向秦示好,可謂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以前三晉玩弄周王室于股掌之中,是因為王室實在是太弱;
強大起來的秦國會念及過往,對周王室必恭必敬嗎?
如果周人真這么想,那可就是太傻、太天真了。
一天,東周都城鞏邑城下突然出現了一大隊秦軍,公然向周人叫囂,索要九鼎!
九鼎,傳說是夏禹時代收九州之金鑄成,寓意天下九州,是王權的絕對象征。
秦人索要九鼎也是自覺羽翼豐滿,搶先對王室下手,以在爭霸之戰中贏得先機。
秦人這一舉動,讓周王室想依靠秦國而生存的意圖瞬間落空:三晉固然靠不住,強大起來后的秦國也是白眼狼,居然也惦記起王室的九鼎來!
不過,此時王室的眾多寶物包括九鼎在內都保存在西周。
秦人發兵東周來索要九鼎,是不是有些南轅北轍了?
九鼎雖然不在東周,但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王卻長期居住在東周。
雖然如今周王不過是傀儡,可秦人要九鼎,再怎么說都得經過他同意。所以,秦軍才會來攻打東周。
面對洶涌而來的秦軍,東周君頓時有些驚慌失措:想拒絕,如果秦軍強行進攻,東周根本無法抵抗;
想同意,一旦失去九鼎,那周王室存在的意義也就消失大半。
進退兩難的東周君不得已,招來大夫顏率一起商議此事。
對抗東周任何一個大國,光靠周王室自身,肯定無法成功。
顏率聽了后,馬上提出要請外援:“大王不用擔憂,下臣請求向東出使齊國求救。”
齊國遠在東海之濱,西周覆滅之后,與王室關系向來疏遠。
雖然王室承認了田氏代齊,可田氏代齊后,周王室寧肯致伯于秦也不愿致伯于齊,這就讓齊人憤恨不已。
如今王室有難,憑什么讓齊人來幫忙?
雖然周王室與齊國關系疏遠,但如今齊國兩敗魏國,正在如日中天之時。
能與強秦相抗衡的,除了南方的楚國,恐怕也只有齊國了。周王室與楚國,關系只會更加淡薄,向齊國求救,也是周王室不得已的選擇。
所以,要想齊人能出手幫忙,周王室就必須得付出相應的代價。
來到齊國后,顏率也毫不含糊,開出了一個讓齊人不能拒絕的條件:“秦國做事太無理了,居然興兵進逼東周索求九鼎。”
東周君臣上下想盡了一切辦法,最終還是認為,與其把九鼎給秦國,不如將九鼎送入貴國。保存亡國,能獲得美名;得到九鼎,是天下至寶。希望大王能仔細考慮一下!”
這真是人在家中坐,富貴突然砸上頭!
周人主動獻上九鼎,這讓齊王眼中貪婪的欲火越燒越旺。一時間頭腦發熱,齊王毫不遲疑地發兵五萬,前往解救東周。
秦軍固然強悍,可兩勝“魏武卒”的齊軍也勢不可擋。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秦人也不敢造次,只得主動退兵了。
周王室的一場滔天之禍,就此安然化解。
可還不等東周君高興幾天,另一位債主馬上就上門逼債了:秦軍一退,齊國就急匆匆趕到東周,前來索要九鼎了。這真是前門剛送走猛虎,后門又迎來了餓狼!如何打發齊人,又成了東周君頭疼的另一難題。
可顏率卻信心滿滿地當面對東周君打包票:“大王不用擔心,下臣請求到齊國去解決這一危機。”
一見到齊王,顏率就給出了一道難題:“東周依靠貴國的義舉,君臣父子才得以保全。現在我們愿意獻出九鼎,可不知大王想從哪條道路將其運往齊國?”
聽說王室同意獻出九鼎,齊王滿心歡喜,想都沒想就回答:“寡人將從魏國借道。”
早年間齊國兩敗魏國,已經讓魏人俯首稱臣;魏、齊二國也是近鄰,借道魏國將九鼎運到齊國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顏率卻給齊王潑了一盆冷水:“不行啊!魏國國君想要得到九鼎,在暉臺(魏國都城內的高臺)之下、少海(今河南開封西北)之上已經謀劃很久了。九鼎一旦進入魏國,勢必無法再出來了。”
魏王表面上對齊稱臣,可誰都知道,這不過是權宜之計。面對著象征著天下的九鼎國寶,整個東周哪國會不動心?
所以九鼎一旦進入魏國,覬覦已久的魏人難保不會動手搶奪——難道為了搶奪九鼎,再來次齊、魏絕戰?
聽到這,齊王有些遲疑,又給出另一條道路:“我也可以向楚國借道。”早在春秋時楚人就自認蠻夷、自行稱王了;
既然是蠻夷,對于中原的禮儀制度一向就極為蔑視,九鼎對于楚人對也許就無足掛齒了。如此一來,齊國當然可以借道楚國來運輸九鼎了。
不過,從楚國運輸九鼎,就得向南繞上一大圈再回到山東半島,那路程可是相當遠了!
路程遠近還在其次,可楚國人果真會對九鼎無動于衷嗎?
春秋時期,楚莊王就曾到訪周王室,親自詢問過九鼎的輕重;在秦人興師臨東周求九鼎的同一時期,楚人所做的另一件事,也證明楚國對九鼎也是覬覦已久。
那次楚人來到西周,宣稱要從兩周之間借道,以討伐韓、魏二國。借道周王畿討伐韓、魏,這理由看起來就極度勉強。
此時韓國已吞并鄭國,把國都東遷到了新鄭;馬陵戰敗后,魏國屢遭秦國侵蝕,也被迫將都城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
可以說,韓、魏二國都與楚國直接接壤了,還需要借道王室嗎?很顯然,楚人是別有企圖!
守護著九鼎的西周君,頓時壓力山大,整天都是愁眉苦臉。就在此時,一位洛陽本地人主動站了出來,替西周君排憂解難。
雖然這時這位本地人還默默無聞,可不久后他就將名滿天下。此人,正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縱橫術士蘇秦。
蘇秦這時正好留在家中,見西周君遇難,迫不及待地想展露自己的本事。
面對西周君,蘇秦勸他想開點:“先清出一條道路,直通黃河邊。韓、魏二國一定會極為忌憚,齊、秦二國也害怕楚人來奪取王室九鼎,必定會聯合韓、魏來攻打楚軍。
那樣楚人恐怕就無法守住方城(今河南葉縣以北)之外的土地,怎么還敢借道進軍于兩周之間?如果韓、魏、齊、秦四國不能攜手對抗楚國,即便是您不想將九鼎給楚國,楚軍也一定會來攻取!”
蘇秦這招,實際上是借力打力:擺出給楚軍借道的姿態,促使其它豪強攜擊楚國。如果其它豪強都不能阻止楚軍,那么九鼎遲早都會被楚人奪走!
讓出一條道看似引狼入室,可當前形勢卻絕不容許楚軍踏上周王畿的領土:一旦楚軍入侵,秦、韓、魏、齊等國聯手前堵后截,楚國恐怕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所以,最終楚人也沒敢出兵!
盡管楚人計謀落空,這也足以證明楚人對九鼎不會無動于衷。所以,顏率直接答道:“不行啊!楚國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們在葉庭(今河南葉縣)謀劃許久了。如果九鼎進入楚國,那么就更加不會出來了。”
聽到這,齊宣王有些氣餒了:“那我該用哪條道路才能把九鼎運往齊國呢?”
顏率早已算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們東周也替大王擔心啊!九鼎可不像醋壺醬壇,可以揣在懷中來到達齊國;
也不像鳥雀騾馬,可以驅趕著沖向齊國,當年周武王討伐殷商得到九鼎后,每一鼎耗費了九萬人力來牽引;
九鼎,就需要九九八十一萬人。其余所需的士兵役夫,器械用具,也要準備相同的數量。
今天即便大王能有那么多人力,可究竟該從哪條路運出呢?我實在是替大王擔心啊!”
顏率這番話,明擺著是在夸大九鼎運輸的難度,想讓齊王知難而退。
齊王也明白了過來,反問道:“您說了這么多,還是不想給九鼎啊!”
顏率卻極為淡定,回道:“實在不敢欺瞞貴國啊,請快點給出運送九鼎的路線,敝國正等著遷出九鼎!”
被顏率這么一追,齊王半天都答不出話來。不得已,他只得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頭。
周王室的九鼎,在被秦國惦記、齊人強勢逼債之后,就這樣奇跡般地保留在了周王室。
雖然九鼎暫時獲得了安全,但從周王室因為九鼎而頻繁遭遇危機來看,戰國與春秋的最大區別已悄然顯現。
顧炎武曾說:“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代,除了楚莊王曾到王室問鼎一次外,其他諸侯沒人敢到王室來索要九鼎。
可到了戰國時代,不但秦、齊、楚等等大國都公然覬覦九鼎,連齊、魏、韓、趙、秦、燕等等傳統諸夏國家也完全無視周王的存在,紛紛自行稱王。
趙、韓二國更是無視禮儀,強行將周王畿一分為二。
凡此種種,證明周王的名頭雖然還在,但天下人已經不把他當成天下共主了。
王室九鼎頻繁遭遇危機,就是這一變化的充分體現!
請:m.yqxs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