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0785章:陷陣營

熊貓書庫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點這里聽書

  東漢末年的中原地區,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重型裝甲部隊,名叫陷陣營。

  陷陣營的統帥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又善于治軍。因此,陷陣營外出作戰之時,總是“將眾整齊,每戰必克”。

  每次作戰,都能取得勝利,這絕非吹捧之詞。

  比如,高順攻打夏侯惇時,便一戰而勝,戰敗的夏侯惇為此失去了一只眼睛,被人戲稱為“盲夏侯”;又比如,高順一個照面,便擊敗了有關羽、張飛相助的劉備。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名將,卻始終不得志。盡管高順屢立戰功,但呂布卻不肯信任他;雖然高順人品、才能俱佳,曹操卻二話不說,將其處死。

  呂布軍事集團,因其主要成員大多為并州人氏(如張遼、張楊等人),所以這支軍事組織也被叫做“并州軍”。

  并州是中原士族眼中的“邊僻之地”,地方上的武將又“習于夷風”,所以并州軍中的武將,為人總是“放蕩不羈”,行事往往“輕佻粗野”。

  又因為地理環境的影響,并州武將皆長于騎射。而作為集團的“老大”,呂布騎射之術可為當世一流,就連稱其為“輕狡反覆”的陳壽,也不得不承認,呂布有當年“飛將”之勇。

  此外,并州武將們還有飲酒的習慣。呂布雖然頒布過“禁酒令”,但他麾下的將領,還是忍不住關上自家大門,偷偷釀酒來喝。

  有個叫侯成的將領,就曾因為一時激動,把自家偷釀的美酒拿出來獻給呂布,反遭后者一頓毒打(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為人粗野、善于騎射、又好飲酒,可謂并州武將的三大特點。可奇怪的是,高順的所作所為,卻恰好與他們相反。

  據《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記載:“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

  高順為人清白,不飲酒,不貪圖小利,與并州武將形成了鮮明對比。

  非但如此,就連他統帥的陷陣營,這么一支典型的重型步兵,也不是并州武將所擅長的騎兵。

  由此可見,高順算是并州軍中的一個“另類”。仔細想想的話,在并州軍中還有一個人,與高順的“速寫”差不多,他就是陳宮。

  陳宮其實有些“端著”,但人家是兗州當地的大名士,有此風骨不足為奇;可高順一個武將,為何也是一副“清流名士”的做派呢?

  高順的事跡,散見于《三國志》、《英雄記》、《后漢書》之中。這些史料,都沒有提到高順的過往,因而也就“未能審其本末”了。

  可在《太平御覽》注引《陳留耆舊傳》中,卻再次出現了高順的蹤跡。此處記載不多,只有寥寥幾字:“高順,字孝父,敦厚少華。”

  重點不是里面記載了什么,而是高順這條史料的原出處,為《陳留耆舊傳》,這是一本類似于地方人物志的書籍。

  與之類似的,還有《襄陽耆舊記》以及《益州耆舊傳》。裴松之注引《三國志》時,便從中引用了不少史料,如諸葛亮、龐統、劉巴、向朗等荊蜀才俊,皆榜上有名。

  高順能被《陳留耆舊傳》收錄其中,便能說明一個問題:他極有可能是出身于兗州陳留郡。結合此類書籍非名士不錄的習慣,高順非但出身陳留郡,還應該是當地的名士。

  這個推論,與前面提到的高順“為人有清白”的做派,是非常吻合的。

  東漢時期的名士,要么經學通達,為一方大儒;要么是出身豪族,家族里面高官輩出。

  巧合的是,陳留圉縣還真的有一個高氏,乃州里名望,累世巨豪。

  袁紹的外甥、漢末并州刺史高干,以及支持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曹魏名臣高柔,都是陳留高氏之人。

  倘若高順也出身于這個家族,那么他身上的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第一個問題是:高順是怎么成為呂布部將的?

  從時間線來看,高順與呂布的首次交集,大概率是在興平元年(194年)。這一年,張邈、張超、陳宮等人趁著曹操外出,迎呂布入主兗州。

  張邈為陳留太守,高順為地方名士,他自然有機會隨同張邈、陳宮一起加入到呂布集團之中。張邈敗走之后,高順和陳宮等人并非離去,而是成為了呂布集團中僅存的兗州士族。

  陳宮備受呂布重視,而憑借與陳宮的“鄉黨”關系,高順雖然不與其他涼州武人多有來往,但也能在呂布麾下勉強站穩腳跟。

  第二個問題是:呂布為何對高順不信任?

  據《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記載:“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后,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

  高順有將帥之才,為人也十分忠誠,盡管呂布也知道,卻依然對他十分提防,還將其手中兵權奪走。究其原因,恐怕還是高順的身份。

  陳留高氏,與汝南袁氏常年通婚,彼此關系十分親近。前面提到的高干,便是袁紹的外甥。

  而呂布與袁紹之間,又有著深仇大恨。袁紹派去的人手,差點將呂布砍死在他的床上。以呂布多疑的性格,他又怎會相信與袁紹“沾親帶故”的高順呢?

  第三個問題是:曹操為什么要殺高順,而留下張遼?

  曹操殺高順,與呂布不信任高順的理由,大概是一樣的。

  在擊敗袁紹之后,曹操一直非常忌憚袁氏余黨與一些親近袁氏的世家。其中,陳留高氏與弘農楊氏是被曹操重點打擊的對象。

  據《三國志·高柔傳》記載:“高干既降,頃之以并州叛。柔自歸太祖,太祖欲因事誅之。”

  高柔因為與袁紹的關系,差點被曹操誅殺;而同樣為“袁氏甥”的楊修,卻直接被曹操借故誅殺。顯然,高柔后來支持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正是因為曹氏對高氏的連年打壓。

  在這種背景下,出身陳留高氏的高順,難免會成為曹操的“清掃”對象。

  除此之外,高順雖然頗有治軍之才,但他卻并非是不可替代的。換句話說,高順之所以不被曹操接納,也同樣是因為曹營的“內卷”太厲害了。

  論治軍嚴整,于禁整治青州軍時,便頗有西漢名將周亞夫之風;論先登陷陣,曾為曹操“帳下吏”的樂進,也是一員不可多得的悍將;若再論清白威嚴,還有被尊為“軍中長者”、有儒將風范的李典。

  因而高順之才能,放到曹營之中,便不算多拔尖了。

  反觀張遼,不僅被曹操所接納,還大有一番作為。原因無他,此前擔任騎都尉的張遼,能有效彌補曹魏政權在騎兵領域的空缺。

  在日后的多次戰爭中,包括張遼的成名之戰——威震逍遙津,其倚仗騎兵而造成的強大突襲能力,便曾數次扭轉戰局,從而取得了最終勝利。

  只是可惜了高順,未能馬革裹尸而還,卻屈死于呂布之下!

  官渡之戰的時候,曹老板和袁老板在前線打得正嗨,旁邊一幫小弟搖旗吶喊。這個時候還有一幫人作壁上觀,就等著看曹老板的笑話。

  這些人里就有剛剛拿下江東的孫策,還有坐擁荊襄九郡的劉表。很多人說,東漢末年,老劉家氣數已盡了,那么為啥大家都這么說呢?主要是老劉家這幫諸侯的表現,也忒讓人傷心了。

  第一,盤踞在荊州的劉表,看似就想著做個地頭蛇,從來沒打算進取天下。在他看來,能坐享荊州就是祖墳冒青煙了,其他的不敢想。

  第二,龜縮在益州的劉璋,吃喝玩樂樣樣在行,讓他為大漢天下做點事兒,對不起!小爺沒工夫!

  第三,幽州牧劉虞,雖說處于四戰之地,可好歹也是一方諸侯。結果十萬大軍追擊公孫瓚時,卻因為婦人之仁一敗涂地,連自己的腦袋都被人家給砍了。

  第四,揚州刺史劉繇,這是個猛男,可惜他遇到了更猛的袁術和孫策。結果在揚州還沒站穩腳跟就去世了。

  這些可都是漢朝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比劉備的身份不知道要靠譜多少倍。可你看看他們的成績,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難怪說漢室衰亡就在眼前了。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劉表。他在三國前期的出鏡率相當高,雖然總在打醬油,但是身份地位相當高。

  劉表也不是一開始就佛系人生的,剛接管荊州的時候,劉表別提多有精氣神了。他為了成為荊州之主,開始拉攏荊州各地的土豪,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好幫手,甚至和荊州豪門蔡家聯姻,以此換取蔡家的支持。

  當時大家稱呼劉表為八俊之一,你以為人家是軟柿子?其實劉表兇悍的時候,一點兒也不含糊。比如說劉表曾經干過這么幾件大事。

  事件一:誅殺張濟。

  張濟過去是董卓的部將,曾經聯合李傕郭汜一起打下過長安。后來漢獻帝冊封他為驃騎將軍,也算是一方諸侯了。

  等到張濟的部隊缺糧食的時候,就到荊州的南陽郡來搶糧食。這下子可把劉表給激怒了,劉表一頓操作,在穰城將張濟誅殺。

  張濟被殺了以后,荊州將士們很興奮,認為跟對了主人,所以紛紛向劉表表示祝賀。可劉表在干啥呢?他對這幫人說:張濟很可憐,誅殺他那是不小心,你們應該吊唁才對!

  其實這話是說給張濟的那些部下們聽的,尤其是張濟的侄兒張繡。張濟死后,張繡統領了叔叔的部隊。他得知這件事以后,大為感動,立刻選擇與劉表聯盟,因此劉表大方地把南陽郡的宛城交給張繡駐軍。

  為啥劉表要聯合張繡呢?其實這是有意圖的。當時劉表的重心都放在了南方,可北方卻是東漢末年的主戰場。而劉表結交張繡,正是將其留在了北方,伺機而動罷了。

  當劉表在擴張的時候,曹操也沒閑著。曹操不僅接管了漢獻帝,還吞并了徐州。此后更是把手伸向了南陽郡。

  當時南陽郡是天下富庶之地,誰都想將其占為己有。但是這地方從名義上來說,歸劉表管,從實際上來說,歸張繡管。因此曹操要想奪取這里,必須要跟劉表、張繡打交道了。

  張繡這家伙很有意思,當曹操剛來的時候,他二話不說就投降了曹操。可當曹操霸占了他的嬸娘鄒夫人的時候,張繡又犯了曹操。此后張繡再次與劉表結盟。

  這回曹操和劉表算是正面較量了,曹操派遣曹洪迎戰劉表,結果被各種擊潰。等到曹操自己來的時候,劉表和張繡可就都完犢子了,完全不是對手嘛!

  恰逢袁紹要偷襲許昌,所以曹操只好撤軍。劉表這下子又興奮了,果斷派兵切斷了曹操的后路,打算跟張繡聯手夾攻曹操。可惜這兩伙人又被曹操揍了一頓。

  兩次被曹操擊敗,這讓劉表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因此等到官渡之戰的時候,大家都勸劉表偷襲許昌,而劉表這才猶豫了起來。

  官渡之戰打響之前,劉表意氣風發,完全不是在演義里那種韜光養晦的樣子。誰也想不到,劉表居然也有爭雄一方的時候。

  當時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都背叛了劉表,其實就是不服劉表這個荊州牧的管轄。結果劉表很生氣,一言不合就帶兵收了這三個郡。

  你以為劉表收手了?不好意思,劉表的野心遠沒有結束他。建安四年,劉表又盯上了交州這片地盤,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和廣西等地。

  交州牧張津心里很不爽,主動找劉表打群架,結果被劉表給干得服服帖帖的,以至于手下人覺得他太窩囊,索性把張津給宰了。

  此后劉表迅速做出反應,他趁著交州無主的時候,在建安八年果斷派遣手下人賴恭擔任交州刺史,同時派遣手下人吳巨擔任蒼梧太守,好以此牢牢控制住交州。

  可惜曹操才不會讓劉表稱心如意,他派遣士燮總領交州,擔任交趾太守。所以說,不是劉表不肯努力,只是當時他的著眼點都在南方。

  如果當時劉表先把交州的事情放一放,轉而北上偷襲許昌的話,那曹操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從劉表奪取交州的勢頭來看,當時的劉表充滿了斗志,完全有可能跟曹操一較高下。尤其是趁著曹操不注意偷襲曹操后方。

  腹背受敵之下,曹操怎可能抵擋得了袁紹和劉表的同時進攻呢?可惜的是,劉表當時對曹操還抱有幻想,認為曹操會認可劉表對交州的統治,我認為曹操當時應該也以漢獻帝的名義,做出過某些承諾,要不賴恭和吳巨是不會貿然前去上任的!

  可惜曹操解決了袁紹以后,騰出手來就翻臉不認人了,而劉表當時已經錯過了最佳進攻時期。所以說,還是曹孟德會玩啊!

  劉表總喜歡在南方玩,可真正有本事的諸侯,當時都想在北方混出個名堂來。甚至于劉備這種一窮二白之人,也在北方混了20年之久。

  為啥?因為稍微有點志向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中原在北方,誰能奪取北方,誰就能操控天下。中原地區是全國人才、人口、賦稅的集中地,不在這里玩,又能去哪里玩呢?

  劉表的膽子還是小了點,他先占據荊州,后又打算占據交州。曾經試探性地到北方晃了晃,被曹操揍了兩次以后,就再也不敢繼續北上了,甚至失去了南陽郡的控制權。

  所以說劉表是沒法子抓住官渡之戰的機會,偷襲許昌的。換句話說,如果劉表是那種有膽子偷襲許昌的人,那么曹操也就不會貿然讓許昌空虛了…

  如果照此邏輯,劉備死后,蜀漢存續了42年,是否說明劉備的貢獻不大?西漢共211年,劉邦死后存續203年,所以劉邦的貢獻也不大?

  那么在三國里邊,曹操在位0年,魏國存續46年。所以孫權對國家的貢獻最大?

  放眼望去,整個華夏歷史,比孫十萬厲害的皇帝也沒有幾個呀。所以,丞相真可憐!稍微高級一點的噴個“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導致蜀國速亡的也就罷了。如今都知道諸葛亮死后蜀國延續30年了,反而又說他的貢獻不大?

  明確幾個事實。其一:說諸葛亮埋沒人才,大權獨攬的。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位12年,為國舉薦共計63位。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多個領域。其中劉璋11人,劉備24人,個人28人,收魏將2人。

  又分荊州28人,益州29人,豫州1人,雍州2人。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英雄不問出處,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故后,維持國家基本運營的“三相一將”皆為諸葛亮所薦。蔣琬、費祎、董允3人,《出師表》就直接講明了。

  ——此皆良實,志慮忠存,愿陛下親之信之。姜維: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這才是最早對“德才兼備”的詮釋。如果非要拿馬謖來黑他,那么說實話,諸葛亮用人失誤僅此1個,是三國里失察率最低的。

  因為劉備也曾看走眼過張飛(徐州)、糜芳、龐統(縣令)、劉封啊。曹操看錯了魏種(“魏種不棄孤?”),老家兗州都快被端了,你問問冤死的典韋、曹昂、曹安民怎么說?于禁是五子里面唯一被授予假節鉞的,結果最后反成了“吾知禁三十年,何以不如龐德焉”?

  諸葛亮是權臣?是的,那是“所謂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真有那個野心,為何他不去來個九錫,晉公、魏王,簡直易如反掌。至死也不過一個武侯而已。清貧簡素,竭盡心力,至死方休!

  古今中外,哪個大人物不是功利主義,先亂后治?如東漢外戚?董卓廢帝?曹操奉天子?還是曹丕稱帝?司馬氏直接不說了,廢、殺,玩,不嗨皮嗎?

  東晉南朝你方才稱孤,我方又興帝,更不值一提。唯獨諸葛亮,專權而不失禮。政我攝了,臣禮不失。最后兩袖空空拂手而去,這才叫姿態。

  其二:說諸葛亮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導致“民有菜色”的。那是公元261年的事。此時離諸葛亮去世多少年了?28年。《三國志》對諸葛亮的為政評價是“軍資所出,國有富饒,乃治戎講武,以備大舉。”妥妥富國與強軍相結合。

  “物理其本,人懷自勵”,妥妥的物質精神文明雙豐收。“開誠布道,約官示儀”,妥妥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論政績實踐,遠超先秦諸子百家之理論預期。而諸葛亮去世后,蔣琬、費祎先后執掌蜀國朝政20多年,蜀國的治理還是可以的。

  首先,蜀國沒出現過一次饑荒。而無論是《文帝紀》或《吳書》都有提到魏、吳兩國存在饑荒的情況。

  其次,國內沒有大規模的政治動蕩,反倒是經常大赦。最后,軍事方面北用王平守漢中,東用鄧芝御東吳,南用馬忠定南中,基本安穩沒事。

  王平甚至還取得了興勢大捷,成功抵御了曹魏的一次大攻勢。董允在世時,劉禪、黃皓都很怕他,因此宦官不敢造次,阿斗不敢瞎玩。結果董允一死,陳邸、黃浩亂權,諸葛瞻無為,姜維無權。劉禪“不聞政事、不聽直言”。

  這才導致了最后十年的民有菜色。東吳使者出使蜀漢,回稟吳侯說:這個國家快完啦。可見國家治理水平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而但凡奉孔明衣缽的歷屆所謂權臣:蔣、費、姜、董哪個不是清素節約,恪盡職守、公平布道。

  雖位極人臣,卻無一人行損公肥私、徇私舞弊之事。大將軍姜維”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藤妾,后庭無聲娛“。

  基本把自己搞成一個清修苦行的求道者模樣,試問古今哪一朝、哪一代能做到這一點?

  家道敗落還要講個區間,更何況是國家興亡。大清國也不是圣母皇太后瞎搞幾年就廢了的。從蜀漢建立到武侯死,差不多10年時間。從費祎死到蜀漢滅亡又是一個10年。中間20年諸葛亮推薦、重用的出師表群臣功不可沒。

  他們或”整有威重“、或”寬濟博愛“,或”以儉持家“,”咸承諸葛之軌“。有了負重前行,這才會有如此安定的一段時光。看了幾部清宮劇,就覺得廟堂內都像格格、答應那樣無事生非,是妄自揣度?還是忘了漢人本來的風尚。

  其三,說北伐無功、軍事能力堪憂論。五次北伐。第一次,因馬謖敗北,主動降為右將軍。第二次,糧盡而退,殺王雙。第三次,取魏國2個郡。第四次,”甲首三千“,打得司馬懿”畏蜀如虎“。糧盡退軍,殺了張郃。

  五伐,打得魏國君臣唱雙簧。死后還鬧個”死人嚇死活仲達“的《晉書》諺語。而且要搞清楚,比起民政工作,軍事僅僅是他的副業。如果把三國比作一場即時戰略游戲,夷陵之后,基本是一礦打九礦的局面。

  前期只能帶點侵略性,先搞幾個副礦。把差距縮小,后期才有資格跟別人拼運營。

  整個三國也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內政外交軍事一把抓的。治國不是玩游戲,點幾個鼠標就能快速攢兵。活的時候已經那么累了,死了還要被一波鞭尸。

  當然了,也不是強行黑阿斗。打個難度比方,蜀漢就好比一張答卷,滿分100。

  低于90分(不是80更不是60)就死。諸葛一直等考到120分的附加題,各種爭取加分項,沒等到,一直小心翼翼地考個99、100直到死。終于輪到劉禪了,考了個90。終于,考場大亂,卷子沒做完,掛科了,罷了!

  最后經濟方面也舉個例子。都不想提什么都江堰、鹽火井、錦官城等等至今還在造福成都GDP的例子了,經諸葛亮”踵跡增筑“的”山河堰“仍然是漢中地區最大的水利灌溉項目。前兩年用于扶貧攻堅的塘、庫、坡等水利設施。

  也不過是在繼承蜀漢時期的開發經驗,在原有基礎之上的增、修、擴而已。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區域至今尚在使用的古堰約有70余處。如今所能產生的實際效能,與諸葛亮當時駐軍漢中,開田養桑、興建水利,提升糧產的偉大功績是分不開的。

  哦,對了,水利工程真是絕了。北方曹魏發展是最好的,其次就是蜀漢,而坐擁長江三角最佳位置的吳國工程墊底。

  東吳真的是牛啤。開局難度之高,結局之盛,中間始終不用作弊器和無恥手段,末了還給整了套亦步亦趨的官僚班子,歷史上這樣的人物,這樣的貢獻,好像很少很少吧?

  (PS:太困了,碼字了一夜,把784章寫了2個…一樣一樣,就當分段看…另外,均訂破550,感謝各位大老爺們的支持,這個月,試試看戰力榜?另外說明一下,每打賞500,截圖放書友圈,加更1章,各位老爺們,高抬貴手啊!先去睡會兒,困啊!!!!!…)

  請:m.yqtxt.cc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