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通信中斷了。”
“我知道。”
這種事情,他們之前遇到過兩次,一次是在廣寒宮基地中,一次是在外出探索過程中。
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一次通信中斷,極有可能是一次強度比較高的太陽風暴,襲擊了月球。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石克己和李建先也不由自主的擔心起來,因為之前兩次信號中斷,過了幾分鐘通信就恢復正常了。
過了大約23分鐘,通信終于恢復正常了。
[月球應急辦公室緊急通知:2015年8月5日,下午17時27分,月球區遭受一次強度12.4級的太陽風暴,有一顆在軌激光通信衛星受損…]
看完詳細的通知,石克己再一次見識到宇宙的危險。
這一次太陽風暴的襲擊,造成月球區損失了一顆激光通信衛星,另外還有兩顆通信衛星的一部分系統受損,只能啟動備份的系統替換。
其他的遙感衛星、重力感應衛星、高精攝像衛星、激光防御衛星之類,也不同程度受損,雖然沒有直接報廢,但使用壽命下降了一大截。
至于蟾宮空間站、廣寒宮基地,倒是沒有什么問題,因為這兩個設施中,有磁籠保護系統。
廣寒宮基地在通信恢復的第一時間,就聯系了外出的石克己倆人,確認倆人和越野車沒有問題后,又詢問他們,是否繼續執行任務。
設備沒有問題,石克己和李建先自然選擇繼續執行任務。
他們這一次出來,是打算花6天時間前進探索,然后再從另一條路,一邊返回廣寒宮基地,一邊順路勘探沿途地質。
現在才出來3天時間,車輛和宇航服又沒有出問題,肯定要繼續執行任務。
另一邊。
NASA的前哨1基地,卻出現大麻煩了。
12.4級的太陽風暴,就算是大中華的衛星,都被干掉一顆,損傷一大片,就更別提NASA的衛星和基地了。
NASA布置在月球軌道的三顆通信衛星,其中一顆被太陽風暴正面掃中,已經變成一塊太空垃圾了。
另外兩顆通信衛星,一顆損傷了一部分系統,通過備份系統恢復了過來;最后一顆剛好運行到月球另一側,在這一次太陽風暴中逃過一劫。
但是只剩下兩顆通信衛星,這讓前哨1的通信,無法保持連續不斷,出現了8個小時左右的空窗期。
本來就沒有多少顆衛星的NASA,損失了一顆月球通信衛星,另一款月球通信衛星的使用壽命,預計只剩下3.7年左右,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幸好這一次太陽風暴的襲擊,沒有掃中前哨1,不然事情就大條了。
但是這一次太陽風暴事件,也讓NASA更加緊迫起來,畢竟不是每一次都那么幸運的。
萬一哪天太陽風暴直接正面橫掃前哨1,而剛好前哨1又扛不住,到時候他們就真的非常被動了。
現在的太空競賽,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如果這個時候前哨1出事情,那諾亞會在月球上孤立無援,總不能向大中華聯邦求救吧!
就算是大中華聯邦愿意伸出援手,估計諾亞會也不愿意接受,他們寧可讓前哨1報廢,上面的宇航員犧牲,估計也不會向大中華聯邦求救。
畢竟選擇求救,就相當于服軟和技不如人,這是諾亞會無法接受的結果。
因此這一次NASA更加著急了,他們要補充月球的衛星,增強前哨1基地的防護力量。
只是要短時間內增強前哨1的防護力,要么加厚鉛板,要么給基地覆土,或者選擇地下基地。
但這三個方案,都不是輕易可以完成的。
加厚鉛板方案,則意味著要運輸一批鉛板過去,而鉛本身又重得要命。
基地覆土方案,需要運輸一輛挖掘機過去。
當然,NASA也可以選擇丐版方案,給宇航員發一把鏟子,人工挖土覆蓋太空艙,只是這樣做的性價比太低了。
最后一個方案——地下基地方案,需要的工程量就更加龐大了,NASA估計把握不住。
NASA陷入了糾結之中。
而航天局這邊,卻按部就班地推進著月球基地的建設。
隨著第一個泡沫硅鋼合成艙的投入使用,雖然只是一個日產百噸左右的小型工業艙,但對于之前只能靠科研艙生產材料的廣寒宮基地而言,這是一種跨越式的進步。
至少從現在開始,月球基地的物資供應,不再百分百依賴本土了。
生產出來的泡沫硅鋼,第一批產品是定制的軌道、軌枕和地基強化柱,是用于鋪設鐵路的建材。
對于低重力、無明顯大氣層的月球而言,地面交通采用鐵路,可比藍星的鐵路劃算,速度上限高,有效載荷也可以提升10倍以上。
因此鋪設鐵路,成為月球基地向周圍擴張的重要手段。
而從藍星嚴肅到月球的太空艙,也從之前的科研艙為主,變成了工業艙、生活艙。
至少廣寒宮基地需要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建材工業、五金工業,可以自己生產建材、五金、太空艙的骨架外殼之類。
到時候,只需要本土供應電機、電子元器件、精密部件之類,月球基地的建設速度,將提升一個量級。
例如太空艙,其中骨架、外殼、復合防護層的重量,占據了整個太空艙70~80的比例,而這些東西的技術含量,又不是太高,卻又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實現月球本地的工業化,才可以讓月球基地快速變成月球城市。
下個月,本土將發射三個數控加工艙,讓廣寒宮基地可以對生產出來的材料,進行深加工。
本來航天局還設想過,使用類似于3D打印的增材制造,奈何現在增材制造中,面臨一系列技術問題。
增材制造的難題,有加工速度緩慢、材料相對單一、整體強度不高、加工尺寸比較小。
而且增材制造在月球中,還要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原材料問題。
目前可以應用在增材制造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機化合物,月球表面的碳元素豐度并不高,又沒有天然的有機礦物,拿什么供應大規模的增材制造。
本來航天局規發展月球工業,就是為了擺脫本土的物資依賴,需要本土大規模供應原材料的增材制造,顯然在短時間內,不符合月球的發展戰略。
廣寒宮基地的工業化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而石克己、李建先倆人,在平原1號熱井的勘探工作,也進行得非常順利。
根據初步勘探,這個熱井在地下大約320~350米的區域,這個深度的溫度剛好適合地熱發電站。
月球的地熱發電站設計,和藍星不太一樣,放棄了燒開水的方式,計劃是采用單一的溫差發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