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兩!!!”眾人驚呼,個個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
一萬兩是什么概念,以目前京城糧價二兩三錢一石來算,足夠一戶普通百姓生活一輩子綽綽有余。
而宋應星和畢懋康兩人也是面面相覷,他們想到的是朝廷一年僅這什么科技進步獎都要支出十萬兩白銀,未免過于破費了。
但崇禎皇帝看到眾人表情卻是暗自搖了搖頭,匠人們看到的只是獎金,卻不知道最珍貴的是那枚勛章,那才是真正的至高榮譽。
大明現在缺錢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國庫現在只白銀就存了一億多兩,大明自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這么富裕過,以至于這段時間戶部尚書陳奇瑜見了誰都是一臉笑瞇瞇的樣子。
“凡是獲得此獎項的科研工作者,不僅可以獲得獎金、勛章,省府州縣官員見了也當禮遇,此之為國士。”崇禎皇帝重審道。
大明有匠戶千千萬,只要能調動這些匠人的積極性,崇禎皇帝知道這是多么龐大的創造力。
也許用不了幾年,大明的各類科技就會短暫騰飛,他從來不敢小看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即使現在的匠人,某些頂尖著創造出來的技藝,就是后世有各類精密儀器加持,也不見得能造出來。
宋應星笑了,真切的會心的笑了,他仿佛看到了未來,無數優秀的匠人匯聚于此,為了雜學而奮斗終生。
“畢愛卿,制造局的施工隊都還在嗎?”崇禎皇帝扭頭問向工部尚書。
“回陛下,微臣怕有疏漏,如今卻是都在后山呆著,并未解散。”畢懋康如實回復道。
“那便不用解散了,朕命你在制造局后方建造一所學府,一所足夠容納五千學生居住、生活、學習的偉大學府,回去后你便立即立項,爭取盡快將施工圖紙畫出來。”
“五千人…”畢懋康心驚。
國子監學生最多時也不過八九千人,這學府既然建造于制造局之測,肯定是與工學、雜學有關,陛下竟如此看重雜學嗎?
“微臣遵命!”畢懋康雖震驚,但心里還是很高興,常年鉆研工學,他當然知道工學的重要性。
“走吧,陪朕一塊參觀一下。”說完崇禎皇帝當先步入制造總局大門。
一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空曠的空地,空地中央豎立者一塊巨大的青石,上書云“大明皇家制造總局”,據說是宋應星親自篆刻的,筆力蒼勁比崇禎皇帝的御筆可耐看多了。
“這么大塊空地,只是用作偶爾開會實在太浪費了,收拾一下,鋪上青磚可以當做操場,鼓勵各門類匠人,每天早上點卯前都要多活動活動。”崇禎皇帝道。
不論做什么,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宋應星點頭應是。
空地的左右兩側均建有一排排的棗紅色屋舍,皆是清一色的木質房屋,崇禎皇帝又皺起了眉頭。
“如此密集的木質建筑,倘若引發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畢愛卿可有考慮道?”
“回陛下,凡是與火器相關的科研門類,都被集中安排在制造局右后方,微臣專門以青磚條石建造了十數座此類房屋,當能防火。”畢懋康小心翼翼的回復道。
“嗯,不錯不錯。”崇禎皇帝終于是放心了一些。
只是僅僅這樣好像還不夠,萬一哪個不開眼的還是引發了火災,大明的科研豈不是要中斷?
“宋老,你要設立幾個重點項目,第一個自然是火器線膛技術,第二個是水泥,第三個是玻璃,第四個是良種培育,第五個是煉鋼技術。”崇禎皇帝皺眉道。
“水泥?何為水泥?”宋應星也皺起眉頭,線膛技術他如今正在研究,玻璃他也聽說過,據說相比琉璃更加透明清澈,以前西洋人曾帶入大明一些小的玻璃鏡子。
“具體說來,就是一種建筑材料,加水攪拌后成漿體,能在空氣中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不僅放火還很堅固,據說可用石灰和火山灰混合制成,但具體配比還需你們多做試驗。”崇禎皇帝道。
他現在很后悔后世上學時沒將化學學好,不止是化學,物理、數學都很重要,少了哪個都不行。
“至于良種培育,這可是個比較復雜的學科,目的有兩個,一是產量更高,二是適應性更強,也可去搜尋和推廣新的農作物,譬如土豆、番薯、玉米,這些作物產量很高,如今應該已經傳至大明,可著人去江南沿海一帶地區搜尋。”
“還有煉鋼技術,大明雖有鋼,但技術還不夠成熟,鋼的質量也參差不齊,產量也小,朕需要你研發出一套完備的可大量生產的煉鋼技術,據朕所知,可架設高爐、以焦炭為媒介來試驗。”崇禎皇帝邊走邊說個不停,宋應星跟在后頭恨不得拿個小本本記下來。
宋應星震驚之余,心里還不斷的冒出一個個問號,最終實在是忍不住了,便問道:
“敢問陛下是從哪里知道這些的?”
天工開物的事兒雖然離奇,還可稱之為巧合,可陛下一向呆在宮里,怎么能知道這么多神器的東西,譬如遂發式火銃、線膛技術,還知道水泥、玻璃和土豆,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咳咳——是位姓魯的圣人跟朕說的,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趕緊給朕弄出來,這些都是朕急用,不說別的,就土豆和番薯,這玩意兒畝產至少有兩千斤,還不占好地,山旮旯野坡隨便都能種,大明有了它,以后再不會有餓死的窮人,那是多大的貢獻你可知道?”崇禎皇帝當然不會說實話,只能拿樹人先生來擋槍。
這時候雖然也有土豆番薯,但產量肯定沒有后世培育出來的良種高,但兩千斤還是有的,而且這些作物適應性賊好,特別適合山陜這類相對缺水的地方耕種。
“兩千斤!!還不占好地??這怎么可能!!”不止是宋應星,連畢懋康的眼睛都直了。
當下大明耕作的主要作物是小麥和水稻,北方良田,一年兩季夏麥秋粟合起來畝產不過兩石多點的產量,折合三百多斤,南方水田雖然產量比北方高,一年畝產也不過五百多斤。
這勞什子土豆番薯,竟能畝產兩千斤,若是有了這玩意兒,北方何至于陷入如此嚴重的饑荒?
“為什么不可能,那魯圣人還說了,只要學會培育良種,這土豆和番薯畝產還可至少提高一千斤。”崇禎皇帝大言不慚道。
后世土豆畝產基本在三千到五千斤,而番薯則輕松可達六千斤,高產栽培可達萬斤以上,崇禎皇帝可一點沒夸張。
宋應星本來還想問魯圣人是哪位圣人,但話到嘴邊還是忍住了,面前這位可是陛下,剛才之問已經十分無理,總之做好本分之事就對了。
從玉泉山回去的路上,崇禎皇帝躊躇滿志,他交代的事兒雖然不多,但每一項都不容易,接下來一年可有得宋大爺忙了。
唉,眼瞅著要過年了,也不知山陜那邊情況如何了,崇禎皇帝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