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至此,多說無益,五叔回去之后,就立即去找陶折,讓他將所得糧食運兩萬石到蘭渚山去,剩下的全部送到鹽場來。”
“至于人手,老弱婦孺分散送到各個莊子,由家里統一分配糧食,青壯送一千人過來,其余的留在蘭渚山,讓他們先學著挖礦冶鐵。”
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韓端在前世便已經聽過無數次,但真正讓他時刻將“防”字刻在心上,并時時貫徹到言行中的,還是以靈魂狀態存在的這五百年經歷。
無數人因對別人完全沒有防備而反受其害,無數人因為一時疏忽而送了性命,類似的血的教訓實在太多,若不是他重生來到,韓錦也會是其中之一,他可不想自己也名列其中。
那些水賊雖然以前基本都是貧民百姓,但其中肯定也有奸滑之徒,況且一個人一旦從過賊,耳濡目染之下,多少都會沾染上一些惡習,有的人能轉變回來,而有的人卻會越走越遠。
將他們收到麾下之后,韓端會命人慢慢甄別,若是發現身懷惡習的奸滑之徒仍不改賊匪習性,唯一的處置辦法就是讓他們重新投胎。
無論是鐵冶、銅冶還是鹽場,都是見不得光而且是至關重要的地方,哪怕是采取極端手段,韓端也要將任何可能出現意外的跡象完全掐滅。
但這并不是短期內能見成效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他們的家眷掌握在手中,有了妻兒老小的拖累,他們就會有更多的顧忌,不至于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便行那背主之事。
當然,馭下之道,恩威并施,那些老弱婦孺,韓端也不會虧待了他們,該有的吃喝用度都少不了,在三個工場干重活的人,月錢可以適當增加,吃食上面至少要保證能夠吃飽,活計也不能太過苦重,不能將他們當作牛馬來使。
即便是牛馬,累死累壞了也是主家的損失,這種竭澤而漁的事情,韓端當然不會去做,只有活著的人,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
對于韓端的安排,蔡恒都一一記住,鏡湖之事安排好之后,韓端又說起其它的事情來。
他從懷中摸出幾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蔡恒道:“五叔,你回去之后便將這些東西交給阿爺,具體要如何去做,你等會仔細聽好了。”
蔡恒接過那幾張紙,只看了最上面一頁,便驚訝得差點將眼珠都掉了出來:“郎君,這份地契是不是真的?”
原來這是一張足足三十多頃地的地契,而下面注明的地主,赫然竟是已經死去的陸訪!
這讓蔡恒如何能不吃驚?
“地契當然是真的。”韓端咧嘴笑了笑,又指了指蔡恒手上,“五叔,你再看下面。”
蔡恒連忙一一查看,只見那份地契下面,還有一張署名陸訪的手稿,以及一份買賣土地的過契,賣主仍然是陸訪,而且還用了私人印信,而買主則是韓錦,只是中人和保人簽名的地方留白,一看就是一份假過契。
將那三張紙翻來覆去地看了好一會,蔡恒仍然摸不著頭腦,難道憑這幾張紙,就能將田地從陸家騙過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地契是真的,過契是假的,不過,五叔你再仔細看一下那份書稿和過契上的簽名,是不是出自同一個人?還有上面蓋的印信,是不是一模一樣?”
蔡恒又把那兩張紙翻出來,仔細辨別了半天:“無論印信還是簽名,都看不出任何不同之處。郎君,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份地契是我來上虞之前,也就是陸訪身死那晚,讓鄭三娘子趁亂從陸訪家偷出來的,這份手稿也是,而且,我還讓她用陸訪的印信蓋了一張空白的紙張出來,用以書寫過契。”
鄭三娘子就是前些時日和單氏一起“放飛鴿”的婦人,也是在上半年嫁給陸訪做了第七門小妾,當時韓端捉了單氏以后,韓端一直沒有驚動她,直到陸訪身死之后,韓端才想辦法將她引出陸家,威逼利誘之下,才讓她將那張地契和書稿偷了出來。
“當時沒想到這么快就能用上這個鄭三娘子,因此事情做得急了一些,有些首尾還沒處理好。”
“五叔回山陰之后,抓緊時間轉告她,我的事情沒有辦好之前,暫時不能離開山陰,也不能露了馬腳,否則…至于具體怎么做,五叔自己去安排。”
蔡恒以前并不知道鄭三娘子的事情,如今聽韓端說起其中緣由來,也有些佩服自家郎君的眼光看得長遠,但他現在更想知道的的,是韓端要如何才能從陸家手上將那三十多頃田地搞到韓家來。
他方才可是看得清楚,那張地契上標明的田地所在,正好是挨著韓家的耶溪莊,若是能將它們連在一起,那韓家單只耶溪一處田莊,便有一整片上百頃良田,這在整個會稽來說,可都是不多見的。
“我讓她將這份手稿偷出來,原本是想找人模仿陸訪的筆跡偽造一份過契,但時間緊急,而且山陰離得太近,又怕露了馬腳,于是便將這些東西帶到上虞來。”
“好在我運氣一向不錯,去找人寫張拜貼,竟然就碰到一個擅長模仿他人筆跡的攤主,于是讓他寫了這份東西。”
韓端仿佛講故事一般一臉平靜地娓娓道來,蔡恒聽到此處,卻不由得有些發急:“郎君,上虞離山陰不過數十里,那攤主若是將此事外泄,后果不堪設想,不如我現在就帶人去,將他給處理了。”
“用不著,那老家伙如今就在此處。”
說起這人,韓端也不禁失笑,這家伙姓嚴名友元,原本是后梁荊州人氏,自幼酷愛書法,因家中無錢,成年后即在荊州一家客棧做了賬房。
三年之前,因老母病重無錢醫治,四處求告無門,無法可施之下,他竟然將主意打到了寺院上。
在南北朝時期,寺廟里的僧侶們,除了收香火錢、購買田地當地主之外,還有一項非常來錢的業務,那就是當鋪。
當然這個時候還不叫當鋪,僧侶們將它稱為“長生庫”,百姓們將它稱為“質庫”,稱呼不同,但干的就是當鋪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