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和太史慈七月過半才做好出擊準備,所以抵達前線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八月初了。
趙云的部隊原先駐地在玄菟郡附近,相當于后世的沈陽,所以要到樂浪郡前線,可不得花個半個月陸路行軍。
這一路光是直線距離就有九百里了,還得繞過一些山區,大部分路段貼著海岸走。實際行軍里程,總有一千三四百里。當然,好在是在己方占領區的內線行軍,不用帶什么東西,騎兵日行百余里很輕松。
畢竟即使是在開戰之前,浿水以北也都已經是糜竺占領的地區了,漢江以南則是公孫康的占領區。
漢江與浿水兩河之間,才算是緩沖區,雙方各有控制,犬牙交錯。基本上就相當于是后世的平壤和漢城之間,也就是開城一帶。
太史慈這邊,從東萊半島頂端橫渡海峽的里程,倒是比趙云還近,只有五百里海路,按說最多七八天就到了,還是風向不太順的情況下。
但實際上,因為東萊郡多山區,太史慈和平狀態下也不是駐扎在東萊半島尖端、后世威海一帶。而是在東海郡朐縣就食,也就是后世的連云港。
一開戰,太史慈從朐縣出發,還不能直奔登陸點,得先去朝鮮半島中部最凸出的甕津半島,靠近海岸后再沿著岸往東南走,最后在相當于后世仁川這一帶的漢江入海口登陸。
這一番折騰下來,太史慈也是八月初抵達,幾乎跟趙云前后腳。
而與此同時,從會稽句章縣出海的甘寧,這段時間才慢吞吞小心謹慎航行到流虬群島中北段、大致相當于后世種子島縣最南端的位置呢。
也別嫌甘寧開船慢,畢竟他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充分探索的航路,至少沒有大軍和商船隊成規模地走過,慢一點也情有可原。
此前,只有周瑜帶過一些懂波里尼西亞航海術的南島人,以少量小船探險的模式,大致摸過,知道這條路能通,路上最多相隔二百里之內,肯定可以找到新的島。所以只要搜索島嶼的技術過硬,絕對是不可能錯過島鏈的。
但周瑜標的海圖畢竟不全,他此前只求能走通就好,但不是把列島里所有的島都找到標出,他的圖上經常會出現跳島的問題,以至于甘寧走著走著、撒開搜索網,經常會發現新的島存在。
另外,甘寧的船隊此次出行,為了確保安全,攜帶了至少一百只馴化的軍艦鳥,以為備用,防止迷路。
就因為周瑜的海圖不全,結果甘寧走著走著放出鳥去,又發現其實五十里內就有新的無名無人島,然后就又多浪費了一只鳥。全程走的是曲折的折線,足足發現了七八個新島嶼,才看到南九州的鹿兒島本島。
從鹿兒島穿過大隅海峽抵達南九州的熊襲蠻領地,大約還要兩天時間(后世的薩摩),從熊襲再沿著熊本地區繞過阿蘇山到邪馬臺,至少又是八百里的海路,好幾天的行程,
最后往北再到對馬,才會被公孫康的部隊發現,對馬的公孫康守軍還要再花時間回報,所以算下來,等公孫康發現甘寧的存在,至少太史慈和趙云的軍隊已經入境二十天以上了。
不過這也正好讓漢軍有更多的時間執行誘敵拉仇恨的計劃。
八月初六,公孫康的治所屯南縣,他在自己的王府內,首次得到了趙云和太史慈入寇的軍情。
趙云來得稍早一些,已經渡過浿水,逼近漢江,但還沒渡過漢江。太史慈只是稍晚,在后世甕津附近被公孫氏的漁船和哨船發現,然后繞路回來回報。
屯南縣這地名,就是公孫度活著的時候隨便取的,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透露著隨意和土氣。
因為當初糜竺從樂浪郡拆分帶方郡的時候,就是以樂浪郡的屯有縣這一個最南邊的縣為基礎,繼續往南擴張適合屯墾種植的蠻夷之地,成為一個新的郡。
后來,這種殖民墾荒慣例也被沿用了下來,每次都是一個新的郡發展得差不多了、勉強有個幾萬戶歸化人口了,那就再把郡最南端的縣拆出來,再成立新的郡。
屯有縣大致相當于后世的開城,屯南縣一開始是帶方最南面的縣,相當于漢城,后面十幾年繼續往南發展。
公孫度建設了十幾年,也沒能對三韓和對馬、乃至對岸的邪馬臺實現徹底的郡縣制統治。至今還是郡縣制和城邑制的混雜狀態。
所謂城邑制,也是三韓地區原有部族,乃至更東北的高句麗、扶余人習慣的制度,類似于先秦周朝時候的封建制,中間的鄉下地區都是“野人”,只要給城邑里的領主交稅就行,城里的才是“國人”,要為城邑主打仗服役。
所以公孫康繼承之后,控制力和調度能力也就這樣了。
遇到打仗的時候,對于公孫家直屬的郡縣,他可以充分動員。而對于那些封君的城邑,公孫康只能是用松散的城邦聯盟指令讓他們出兵,
類似于匈奴人鮮卑人的王,名義上是王,實際上只是個部落聯盟首領,可以要求其他部落配合,但部落酋長是保留對部曲的直接指揮權的。
這是蠻夷向漢化轉變過程的中間狀態。
歷史上,這種狀態在三韓一直持續到晉朝永嘉南渡那年,漢人一直在試圖深化郡縣制,但衣冠南渡后北方的漢人統治改革全部被蠻夷重新洗掉了。
永嘉南渡次年高句麗就徹底征服了行郡縣的地區,重新開歷史倒車回到完全的城邑制。
而現在,大漢已然三興,這些曲折當然也不會發生了。
面對趙云的出現,公孫康第一反應還是略微驚恐的,但隨即更多是釋然,一種“樓上的第二只靴子終于落地了”的釋然。
因為自從大半年前他父親死后,公孫康就一直等著大漢那邊知道三韓變故、并且入侵的那一天。
四月份的時候,公孫康就知道父親的死訊已經暴露到了東海彼岸。五月份的時候,他也一直很緊張,把能動員的兵力都動員了,嚴防死守戒備。
結果,漢軍遲遲沒來,他白白動員了那么多人口,一直耗到快秋收,快撐不下去了,才把民兵解散回去收割莊稼。誰知他剛剛解散民兵還不到半個月,趙云就出現了。
公孫康立刻召集了幕僚韓忠、賈范,還有弟弟公孫恭、兒子公孫晃、公孫淵,商議應對之策。
公孫度死的時候,也已經五六十歲了,所以如今的公孫康也年近四旬,其弟弟和幾個年長的兒子也都成年了,可以幫著處理軍政事務。
歷史上公孫家原本還能再活三十年、最后公孫淵被司馬懿所滅,那時連公孫淵的兒子公孫修都已經成年,并且可以為將帶兵了,可見那時的公孫淵也已經是中老年了。
現在是205年,公孫淵剛剛弱冠之年,據說頗有武力,至少在公孫家父子兄弟里面還算比較兇悍的。而他的長兄公孫晃更是二十三歲了,公孫晃歷史上是被公孫康派去雒陽當人質的,后來二弟公孫淵造反,公孫晃就直接在雒陽被砍了。
另外,除了上述的直屬部曲、家人之外,公孫康這邊還有兩個城邑制的盟友,分別是扶余王尉仇臺,和濊貊王婁煩,可以期待一下——
公孫家這十幾年的墾荒拓殖,主要只是在朝鮮半島的西海岸、也就是朝向大漢的這一側,實現了郡縣制,但朝鮮半島中部山區、乃至東側靠近曰本海的海岸,并沒有建立起郡縣制,那兒還是城邑制的。
所以相當于后世北朝鮮曰本海海岸的那部分土地,如今是扶余國的,
而相當于后世韓國面朝曰本海的那部分土地,則是濊貊的。
扶余和濊貊只是公孫康控制的盟友,認公孫康為盟主,平時也問公孫康貿易購買漢地的先進生產工具和物資,不算直接臣屬。
公孫家直屬戰兵三四萬,扶余濊貊夷兵總數兩三萬,這就是公孫康如今可以直接動員的力量。要想再多,就得重新把秋收百姓強行拉壯丁。
“為今之計,如何應對趙云入寇?可曾打探得趙云人馬多寡?”
軍事會議上,公孫康仔細確認著情況,也不指望瞞著盟友、靠報喜不報憂來騙取大家的士氣。眼下開誠布公最重要。
最先發現敵情的,正是扶余的尉仇臺,他這人因為是東夷蠻子,也沒什么文化,不知計策,所以趙云的疑兵之計、虛張聲勢,尉仇臺幾乎是照單全收,直接中計。
他就跟公孫康攤牌:“漢軍騎兵打著驃騎將軍旗號,斥候哨探其行蹤,綿延五六十里,怕是有五萬之眾以上。”
這尉仇臺的扶余,算是朝鮮半島上,唯一跟大漢和公孫氏的地盤都接壤的蠻夷國家,他其實也不是很想幫公孫康對抗大漢,
但主要是十幾年前、曹家和公孫氏強大的時候,公孫度布局過一步棋子、逼著尉仇臺娶了他女兒。
所以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尉仇臺現在等于是公孫康的妹夫,漢朝要打他大舅子,他也只能捏著鼻子來支援,否則說不過去。
但這種支援能有多堅定,就不敢說了,真要是危急關頭連他自己都會搭進去,尉仇臺肯定不樂意的。大難臨頭各自飛,他不過是娶了個公孫家的老婆,怎么能把自己全國全族賠了呢。
“五萬?!卿等有何退敵之策?”公孫康一聽他妹夫報上來的敵情,直接心里就涼了半截。
趙云的威名,他可是再清楚不過了,那可是從大漢朝的東北角殺到西南角、再從大漢的西南角殺回東北角的狠人。
堪稱十八年來,把大漢整個殺穿了一個來回。
這么一個狠人,現在帶著五萬鐵騎來對付三韓?
劉備也太看得起他公孫氏了!不嫌賠本嗎?!
隨后,二弟公孫恭匯報了太史慈的部隊規模,說是至少也有四五萬之多——
但實際上,太史慈只有三萬人,但坐著能承五萬人規模的船隊。
另一邊的趙云,更是只有五千騎,靠著一人三馬,以及其他虛張聲勢手段、多立營寨,硬生生吹牛夸張了十倍而已。
大伙兒都面面相覷,許久之后,謀士韓忠才勸說道:“大王,為今之計,還是沿漢江多列堅固屯堡,切不可讓趙云輕易渡河,以拖延時間,并試探漢軍攻堅之能。
趙云雖眾,卻是越山險而來,騎兵為主,帶不了重型攻城器械。想在三韓之地就地打造,也必然缺乏材料工匠,各種不稱手。太史慈渡海而來,也會面臨帶不了重器攻城。
總之,我軍先試試漢軍是否有攻堅之能,才好針對性定奪下一步方略。”
公孫康摸著胡子沉思片刻:“漢軍能攻堅又當如何?不能攻堅又當如何?趙云有騎兵之利,但我三韓之地,并扶余各部,馬匹也不少。
若是沒有趙云只有太史慈的話,孤原本倒是想過,跟太史慈野戰,以騎破步。現在看來,是沒這個希望了。漢軍能攻堅城的話,唉…
何況,這屯南縣城,能有多高的土墻?作為國都,墻高不滿三丈,放到中原,便是大郡的郡治都不止三丈。”
大伙兒商議許久,越來越愁苦,最后,公孫康的另一個幕僚賈范,想了個賭一把的辦法,雖然冒險,但看起來至少有機會翻盤。
“大王,若是到時候發現漢軍攻堅不是很強,可以相持拖延時間的話,那我軍便抓緊后撤人口、兵源物資,節節抵抗,退入東南山險之地,想必漢軍千里遠征,追擊定然遲緩。”
公孫康:“追擊遲緩又如何?再遲緩總有追到的時候,難道我們坐以待斃不成!”
賈范:“只要退入山區,趙云行動不便,追擊的主力必然是太史慈部。而太史慈的人馬棄船登岸,以步戰追擊,遠了之后,留下守船的必然不多。
我軍卻孤注一擲,集中主力迂回,從海路燒毀太史慈艦隊,或者殺人奪船,讓趙云太史慈空有十萬之眾,卻被我軍堅壁清野,海路補給斷絕,唯有陸路翻山一兩千里、從遼東運糧。
如此靡費之下,漢軍必然不能持久,就算趙云太史慈不全退,只要不讓他們搶到三韓的糧食、就地籌糧,以遼東至此的陸路運力,最多維系兩三萬漢軍的消耗。到時候,我軍再發動反擊,趙云太史慈可擒。”
以空間換時間、以戰略縱和山區復雜地形深拉長敵軍補給線?最后燒船斷海運干掉漢軍?這個策略聽起來不錯啊!
公孫康看來看去,只有這最靠譜了,立刻下令依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