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回復了李素的戰書,但最后卻沒有實踐他的諾言,而是稍稍食言調整了一下。
只不過,這種調整并沒有改變最終的結果。而李素在權衡之后,發現無傷大雅,甚至還便于他再偷偷多部署一些騷操作。所以他在回信痛罵周瑜失信、沾點道義上的便宜之后,也悶聲發大財接受了這個變故、繼續應戰。
中間只是相當于發生了一點小花絮。
這個花絮的內容,說來也很簡單——按照周瑜的計劃,雙方原本是會在八月初二這天,在中江流入太湖的河口位置,由周瑜讓出一片戰場讓李素艦隊進入湖區后,周瑜再沖上來雙方搏殺。
但實際上,決戰的日期被拖到了八月初四,晚了兩天。
晚的原因,是周瑜的“天氣預報”實在不準確,臺風在登陸之前,多徘徊拖延了兩天。
沒辦法,臺風的運行速度、時間,確實不好估計,誤差幾天很正常。
李素不會白白等周瑜,所以拖延決戰日期這種條件,需要周瑜自己去爭取。具體的爭取辦法,就是在從牛渚到太湖、沿著中江敗退的過程中,多節節抵抗扛兩天。
每一天的代價,都是周瑜軍要多戰死負傷數千人、而對面的李素軍只要戰死負傷數百人而已,雙方在這種消耗中的戰損比差距,至少是五倍以上!
沒辦法,畢竟堵在小河里打水戰,雙方都是長蛇陣,都只有蛇頭的部隊可以投入戰斗。后面的兵力要等前排的戰友戰死團滅、至少也是戰船沉了,才能補位上來廝殺。
這種交戰環境下,李素的戰船噸位大、尺寸也是居高臨下,裝甲防御強、火力也猛,加上沒有大風影響。李素的水軍把周瑜壓著打出五倍以上戰損比,實在是順理成章。
周瑜也是實在沒辦法了,他要是等不到大風,或者等不到太湖河口的堵口戰地利,他是絕對沒勝算的。
事實上,他最后等到的也不是路徑正好經過太湖的臺風,他只是要有一個相當于后世六七級風力的大風天就夠了。所以臺風路徑估計差上三四百里誤差都沒關系,反正還在熱帶低壓風圈里。
畢竟后世萬噸的船也就在十級大風里航行,臺風級得八萬噸十萬噸往上的才扛得住。幾十米的鐵皮船如果是在海上,八級大風也有可能沉的。太湖湖面上,六七級風就能吹翻樓船。
李素的兵力人數不比他少,防火工作又做得那么好,周瑜多少次火攻嘗試都被對面防住了,周瑜就是智窮才盡才這么來的。
同時,李素也沒有一直等著周瑜,他為了進一步施壓,防止周瑜變卦,也分出了大約一萬人的部隊先對建業展開攻城準備,北上在秦淮河口設立營寨打造器械。
這樣就算周瑜變卦,李素也能把周瑜逼出來,或者先把嘴邊的好處落袋為安。
雙方各有算計之下,最終的太湖大決戰,終于是在八月初四展開了。
李素帶來江東前線的作戰兵力,之前六月份進入休戰期之前,是十萬人左右——六萬是李素年初殲滅孫策時就用過的老兵,還有四萬人則包括兩萬改造的袁軍戰俘、兩萬高順在宛城擴軍后抽調置換出來的部隊。
后來,相持駐扎期間,李素又接收了高順陸陸續續幾波數千人的新練援軍,還有從光復的江夏、柴桑二郡收攏戰俘、潰兵,重新整頓改編,摻雜到減員的舊部隊里。
幾番相加,李素此次用于決戰的總兵力,達到了十二萬人之巨,絕對是有優勢的——他不但船比周瑜好、武器裝備強太多,連人數都比周瑜多。難怪周瑜知道不出奇計就絕對沒戲。
相比之下,對面的周瑜,之前已經被多次削弱,六月份轉入相持階段時,因為黃蓋的覆滅,周瑜在前線的兵力已經跌破到四萬人了。好在于禁當時還有五六萬曹操的水軍,所以總兵力依然有九萬多。
這兩個月里,周瑜也是趁著相持階段,最后竭澤而漁擴軍、瘋狂訓練新軍、收攏殘兵潰兵,各種回血,但也只勉強恢復到十一萬多人,比李素還少了將近一萬。
然而,因為之前的敗退戰中,為了拖夠時間、把李素引到周瑜心目中合適的戰場,這里面的每一步操作,都要折損兵力。
就說臺風晚到導致的拖延額外戰損,每天都要死戰苦戰,削弱數千。所以真到了八月初四這天時,周瑜的總兵力依然跌落到了九萬人。
好在,周瑜唯一的利好消息,是李素也沒法把十二萬人全部投入到正面戰場。
他需要在柴桑留人防止江北的曹仁萬一腦抽來犯,也要分出一萬人去建業城外秦淮河口做攻城準備工作,擺出逼迫敲打周瑜決戰的姿態,防止周瑜反悔。
最后,李素還分出一萬多人給甘寧,繞后堵截周瑜萬一戰敗后試圖從太湖東岸那些河道逃到東海上。
這些萬全的準備工作,也占用了李素三萬人,所以太湖正面戰場上他跟周瑜的兵力是幾乎相當的。
九萬人打九萬人,非常公平。
八月初四,一大早,周瑜如約把中江流入太湖的河口位置讓了出來。
在瞭望注意到李素的艦隊沿著中江往河口挺近時,周瑜就讓他的前哨艦隊注意保持距離,最后漸漸把控著節奏,退到距離河口十三四里遠的位置。
李素的艦隊跟周瑜之間相隔了至少七八里地遠,也就是地平線上遠眺剛剛能看到對面人頭露出地平線的距離。
在湖面上,因為小船上站人比站在平地上還高一些,所以根據地球曲率,大約十里到十二里外站的人還能看見一個頭(只有一個黑點,要視力很好的人),有經驗的水手瞭望手都懂得如何估算和保持雙方距離。
在漸漸后退的過程中,周瑜也嘗試過放慢后退的速度,但只要周瑜一放慢,對面的李素的艦隊也會放慢、似乎隨時做好了再退回到中江里的姿態,非常警覺。
按照戰前約定,周瑜該一直退到離開河口二十里遠的地方,李素會跟他相隔七八里慢慢布好陣勢,也就是擁有一片半徑十二里的扇形水域部署他的艦隊。
然后兩軍再跟春秋時那樣的騎士風范一樣,堂堂正正打一杖。
周瑜當然不甘心真的百分百執行君子約定,心中暗忖:“要是真的完全履約,按現在李素的警覺度,到時候他有從南到北寬二十里、從東到西深十二里、近似菱形的扇面來布陣。
這么大的面積,容納下十萬水兵、大小船只上千條都很輕松,我想半渡而擊的可能性也就沒了。沒辦法,只好再稍微占點便宜做次小人,兵不厭詐嘛。提前個三到五里路就讓艦隊返身殺回。
這樣我軍離河口最遠不超過十五里,李素跟我們始終保持八里遠,也就是他深入湖面也才七里,七里半徑的扇面,面積不過三十余里見方,每一里見方要積幾十條船,還要列陣,估計能趁到亂。
而且李素前面已經有一半兵力駛出河口了,他就是想退回去也來不及,會擁堵在河口的。這樣就逼得他得以先頭一小半兵馬迎戰我全軍,我九萬人先吃掉他三四萬人,他后續五六萬人再沖到湖面上,我再各個擊破。
現在風力對我們也很有利,李素的部隊駛入湖面前是一字長蛇陣,那么大的逆風,他要變陣成扇面陣,需要的時間也比預期的多得多。”
如是顧慮之下,周瑜果斷選擇了稍稍占點小便宜、不完全信守諾言,在船隊撤離到離河口只有十五里的時候,比原約定提前了五里路,就返身殺回。
李素這邊的瞭望手很快發現了問題,情報最后是由跟著李素坐鎮中軍艦隊的周泰、匯報到李素面前的。
周泰轉達這個壞消息的時候,還有些忐忑,懊悔昨天不該聽從李司空的要求,讓司空親自突出到中軍最前部。以至于如今才三萬多人的艦隊駛入太湖,李素本人就已經跟著到了湖面上了。
“司空!周瑜的艦隊背信棄義!居然提前殺回來了!我們還有五萬多人、六百條船沒駛入湖面呢,前軍也沒列完船陣!要讓先鋒的太史將軍應戰么?還是暫時設法收縮退讓?”
今天的前軍,只安排了兩萬人,由太史慈率領。中軍有五萬,但李素在這五萬人的第一萬船隊里,所以第一個出來。
中軍將領方面,周泰跟李素是同船的,李素也知道水軍將領里周泰打仗最穩,所以讓他指揮旗艦所在的核心護衛艦群。另外中軍還有黃忠,負責進攻追擊作戰,可以緊跟在太史慈身后擴大戰果。
后軍還有兩萬人,以趙云為帥,不過也不光是水兵和戰船了,還有一部分的騎兵部隊,騎兵沿著中江兩岸巡邏,負責保護李素的后路。
如果敵軍崩潰之后有追擊的良機,那趙云也可以水陸并進包抄——因為要考慮到周瑜戰敗之后,部分兩翼的水兵有可能棄船登岸,或者是船沉了之后指望走陸路撤回建業或者吳縣、會稽烏程。
趙云的騎兵在戰局順利時,沿著太湖兩岸撒網包抄,也能抓到很多潰兵敗兵。
相比之下,對面的周瑜也算人才凋零,對應李素這邊太史慈、黃忠、周泰、趙云的主要將領,分別是周瑜本人,外加韓當、于禁、陳武。
剩下的什么賀齊、孫賁、孫河、宋謙、賈華都是雜魚而已。而孫翊、張承、凌統這些歷史上孫權陣營里的官二代,如今還沒到出仕帶兵的年紀。
雖然要面對只靠三萬多人先扛住對面九萬人一段時間、給后軍慢慢從河里開出來的時間,但李素心中卻是絲毫不慌,直接篤定地吩咐:
“別擔心,一切按原計劃實施。我們雖然先頭部隊人少,但今天也是先把五牙戰艦和那些低矮的斗艦先派出來,我軍船大敵軍船小,就算敵軍人數暫時是我們三倍,也攻不到船上來的。
周瑜指望的,無非是大風吹翻了五牙戰艦,但我們早有準備,把拍桿都卸了,還固定在底艙里作為壓艙石,有什么好怕的?”
周泰聽李素那么慫的人都顯得那么淡定,絲毫不怕今天的大風,這才徹底恢復了士氣,有條不紊地傳達了指揮要求。
李素的狀態,也給了身邊所有人信心,所有人都在這個問題上選擇了相信科學,不再迷信天威。
漢末的造船工匠們,對于如何確保船舶的穩定性,當然是做過一定的經驗積累總結的,但李素可以說,只要沒有被李素本人或者諸葛亮點撥過,其他人肯定是不懂如何用物理常識來計算船舶的“重心、浮心、穩心”這些概念的。
其實李素自己也不是很會算,但他見多識廣,幾年前教諸葛亮念書的時候,就知道教阿亮這些概念:
“物體整體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就是重心,船舶浮在水面上時受的全部浮力(水壓力)的等效作用點就是浮心,如果船左右橫向傾斜搖晃上下顛簸起來,浮心的軌跡平均下來就是穩心”。
重心要盡量壓在水線以下,這樣才有可能跟浮心穩心接近甚至重合,一旦側傾后浮力也能把偏離中軸線的重心壓回來。
船的重心如果在水面以上,斜了之后就很難靠浮力的左右壓差自動回正,所以傳統樓船太高就容易翻沉,因為被風浪吹斜靠自己的重量回不正。
諸葛亮畢竟早在涼州的時候就跟著李素發明水陸兩用大篷車了,所以他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學習如何精確計算一個航行設計物的重心、浮心、穩心,確保三心盡量重合。
一開始的大篷車體積小,長度不過三丈多,就幾層木板,很適合諸葛亮練手。關鍵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大篷車上試手之后,諸葛亮發現“三心合一”這個設計理念設計出來的東西確實是最穩的,也就信心大增。
從此知行合一,設計一切水上開的東西都堅持這條原則,這條原則如果通不過,首先就從底層把設計推倒、從頭再來。這就跟其他諸侯那些造船工匠造船只是為了滿足甲方的外行需求、要水面以上部分看起來戰斗力強大防御強大,有著本職的區別。
諸葛亮“畢業旅行”那一年的下半年,李素帶他回荊南,去交州,諸葛亮這才接觸到五牙戰艦,乃至海里航行的大福船的設計。而已經被物理科學加持過的諸葛亮,當然是嚴謹而又一絲不茍地貫徹了李師教他的那些有用概念。
所以,李素的五牙戰艦,五根拍桿和撞角裝在什么位置、重心如何配置,那都是精心設計過的,其實已經比歷史上隋朝到南宋的五牙戰艦都更穩一些。
周瑜小覷五牙戰艦的穩定性,以經驗主義來揣度,肯定是要吃大虧的。
更重要的是,這次決戰之前,李素把所有五牙戰艦船側的拍桿都拆了,拆下來之后還沒扔,而是能裝到船艙下層壓艙就盡量壓艙,不好搬運的就砍斷了再壓艙。
壓艙的位置也不是隨便選的,是嚴格擺放在諸葛亮造船前設計測定的重心浮心位置附近,確保壓艙后船的整體重心依然不偏離中軸,而且還在水線以下,可以被浮壓回正。
更重要的是,李素對壓艙物的要求很嚴格,要求全部用長鐵釘把帶木頭的壓艙物跟船體釘在一起。如果是沒法釘的壓艙物,比如石頭這些,也要確保把所在隔艙塞滿、并且縫隙用稻草等填充物塞嚴實了,杜絕壓艙物的晃動滾動。
畢竟作為一個有物理常識的人,李素很清楚車船重心設計得再好,真到了用的時候未必能保持住,這里面最大的變動因素就是車船里的貨物在傾斜的時候會傾倒滾落。
壓艙重貨一旦滾起來,哪邊傾斜后比較低、就滾到哪一邊,只會加劇重心往傾斜的一側轉移,變本加厲愈發惡化,最后翻船。
后世哪怕沒有物理常識的人,只要看看抖音上那些車禍視頻,都能理解其中物理原理:
為什么板車拉鋼卷要固定住,為什么不懂物理的人會吐槽油罐車清洗麻煩、油罐里面要做那么多隔離擋板而不是一整個直筒的罐子。
不理解的人,剎個車,重新投胎,下輩子就理解了。
所以,李素一個文科生懂這些,并不奇怪,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識,但凡是個男人刷刷抖音都能懂。(女人的抖音估計刷不到物理常識…不是歧視,這個鍋應該歸張某鳴,給男女的初始推送算法就不一樣)
至于那些高深的部分,也不用李素操心,他把概念啟發給諸葛亮之后,諸葛亮自己去變高深就行了。
君子坐而論道嘛,給個大概就行了。
李素懂得了設計船的時候重浮穩三心合一,還知道使用的過程中壓艙物要固定、拍桿要拆掉,讓船傾斜的時候都不會亂滾。
做到了這兩點,扛個周瑜苦苦等待的六七級風力,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只能怪周瑜自己該死,連重心浮心這些物理學概念都沒掌握透徹。
海軍是一項科學的兵種,擁有科學的一方殺沒有科學的一方,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