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627章 科學改造部隊

熊貓書庫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點這里聽書

  李素把他對“如何加快新軍形成戰斗力的速度,以快于敵人預期的時間投入一線戰場”的考量,乃至黃權的幾個主要疑問,都大致闡釋了一下。

  除了前述的新兵異地作戰的水土不服、容易發生瘟疫如何防治外。還包括一些配套操作:

  后續如果調兵速度加快了,如何對外做掩飾、放煙霧彈、打時間差。乃至誘騙北線的袁紹覺得‘南線李素打孫權時用到的新增援生力軍,就是從北線河內戰場抽調過去的’,各種誘使袁紹輕敵、覺得這次真是機不可失”。

  當然最后這部分說得比較籠統,反正屆時讓諸葛亮領會其思想、在前方隨機應變就好。給諸葛亮的建議不用太細,李素畢竟隔了一千五百里、幾個月時間,也無法料敵千里數月之外,要“弟子能而師不御之者勝”嘛。

  黃權提到的全部這些疑問點,但凡李素之前沒想到寫進給劉備的秘奏里的,他也再作為解釋附件補充一下,免得到時候劉備也有此問時只能靠黃權口述解釋——當然,因為比較瑣碎,李素就不親自寫了,他很忙,讓徐庶張松隨便誰整理成類似“會議紀要”即可。

  這種奏折的行文模式,還挺創新的,自從華夏有皇帝制度以來,還沒大臣給皇帝的奏折是這樣寫的。

  有點類似于歷史上楊修給曹植的“答教十條”小抄,背熟了之后,曹操給曹丕曹植考核、問到哪個就把對應的答案拿出來。

  同理,劉備看的時候,也不用都看,先提綱挈領看正文,如果劉備領悟能力好,沒有疑問,后面就不用看下去了,也節約劉備的時間。劉備覺得想不通的,或者發現有風險的,黃權再指點他對應查找、看看李素有沒有想到。

  后來朝廷遇到這種異地辦公討論的,也都模仿著來,臣給君的建議奏折后面,有必要的都可以附會議紀要以備查看、便于了解決策思路的形成過程。

  反正李素有超前一千八百年的辦公協作經驗,這點其實都不算什么值錢貨,但只要是他腦子里拿出來的東西,哪怕僅僅是一點做事方法、工作學習習慣,都能讓古人受益匪淺,覺得什么都有學習價值。

  把擴軍調兵部分全部談妥之后,李素又跟黃權展開聊了不少他對如何把握變法節奏的設想,也是讓黃權覺得非常有道理。

  商討盤桓數日后,黃權就告辭帶著使命奔赴長安,千里迢迢趕得挺辛苦,在七天后的四月初十回到長安。

  而且,他在回到長安之前的三天、路過宛城的時候,還按劉備出發前的關照,先面見了一下高順,然后把李素關于如何調整練兵擴軍安排的意見,轉達給了高順,好讓他立刻先開始執行,少耽誤點時間。

  高順乍一聽還有些詫異,他性情嚴謹,怕黃權亂傳使命。但黃權給他看了一封手諭,是劉備心細提前給的,意思就是“李司空有任何關于此次討論練兵事宜的建議,黃權回程時可直接安排相關將領照做,不必請示旨意”。

  劉備也知道遠程辦公往來一趟半個月浪費時間,而李素的建議肯定都是好的,要充分放權,這也算是特事特辦。

  高順看了這個提前堵漏的圣諭,也是不禁感慨,內心對于皇帝對司空的信任程度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層。

  回到長安后,黃權再把跟李素的討論全部轉述解釋一遍,這次劉備倒是沒有再對李素的軍事意見部分有任何疑問,基本上直接看了李素的“討論過程會議紀要”,就全盤接受、正式批準實施、備案留中。

  由此,劉備還忍不住感嘆了一句:還是伯雅會做事,知道遠程時隔半月君臣議事,就該把臣一方的“會議紀要、決策過程”都曬出來,便于皇帝查看,也省得讓傳遞消息的使臣口頭解釋太多,不怕傳錯話。

  上次諸葛亮的建議,就有點不夠周全,至少決策過程沒有都形成到秘奏上,一部分還要依賴黃權的口頭釋疑。

  于是劉備隨口一說,讓黃權下次記得關照諸葛亮:河東河內那邊,再有任何需要朝廷全局配合的議題,在秘奏的時候,記得學學你李師寫會議紀要。

  然后,從這年夏天開始,諸葛亮也成了會議紀要的第一個“受害者”,開始學習模仿老師的辦公文體,把決策討論過程都附在附錄上。

  (注:稍微澄清下。在正式朝議上,每個大臣在君前說了些什么,也都會被秘書郎記下來,但僅限于朝議。至于臣子的奏折,是不用寫討論決策過程的,皇帝也不看)

  且不說這些長遠影響,單說劉備全盤接受了李素對擴軍練兵部分的意見后,繼續往下看工商稅改革,然后很快也不得不承認,李素的謀劃比他一開始拍腦門的想法要持重得多,也更循序漸進。

  李素建議劉備:今年絕對不能立刻開征新式工商稅,不能試圖形成常法,那樣反抗太激烈了。第一年應該放出風聲后,承諾“即使要進行這個改革,也得從后年開始收,今明兩年肯定照舊,給民間適應期,同時利用這段時間討論新商稅的具體實施方案。”

  同時,放出這個風聲后,朝廷可以先做出承諾,今年仍然以富商和勛貴產業的主動帶頭認捐為主。但所有的認捐,到后面都能抵扣翻倍的免稅額度。

  比如今年捐了一億錢,后年這家巨富勛貴的年稅前利潤是五個億,按照稅法要繳納一個億,那么這一億就不用交了,甚至大后年還是一個億稅,可以繼續抵扣,抵掉兩年。

  這樣也是為了分化瓦解富商豪族勛貴系統,讓主動投靠的分享更多減免。

  當然稅率的具體算法,肯定后續有時間可以慢慢再討論,不太可能真的按照“純利潤按比例納稅”的辦法,畢竟這個時代沒有相應的會計制度,也算不出對方的純利潤是多少、成本是多少。

  所以,從類型上來類比,工商稅收的肯定不是“增值稅”而是“營業稅”,就按照漢朝舊制,從目前的“市稅”上改。

  這些具體說起來就復雜了,真到這一波仗打完再說。

  反正漢朝此前就是有作為常法的“市稅”(在特定市場區域交易,收2交易稅),以及理論上作為法外臨時措施的“關稅”,但絕無手工業生產環節的稅,未來肯定要慢慢梳理、統一。

  (關稅在春秋戰國時以過諸侯國之間的邊境關隘才交,秦統一后理論上都是一國,不該繳關稅。漢初也為了政治正確,顯示天下一家商人流動沒有‘出境’,所以也不收關稅、只收市稅。

  但西漢后期沒錢花了,加上東漢大部分時間,都事實上法外恢復關稅,也是每過一個郡/封國邊境、或者朝廷有都尉駐軍的關卡,收貨值的2。進入戰亂后各方諸侯為了籌措軍需,再法外加重比例,也都很正常,有加到10甚至更高的。

  另外一貫以來的“市稅”也只是理論上按營業額交,實際上是有監管市的官吏、行會組織包稅的。也是因為查賬困難直接征收成本太高,包稅人就按照去年這個市的銷售額估個數字、給官府交2,官府認了就行。

  類似于日本戰國時的“座”,或者西方的“同業公會”。信長游戲里的“樂市樂座”其實就是取消市的包稅官,諸侯直接對商人統計交易額、直接征稅,不讓包稅中間商賺差價。)

  這么復雜紛亂的征收方法,也沒個穩定的制度,每一環節的統計都有很多貓膩。如果劉備和李素未來能把統計手段嚴格起來、稅的種類合并、去掉不合理的中間承包人牟利操作空間、而且做好朝廷中樞和地方的利益分配。

  那么,相信哪怕稅率的百分比看起來稍微提高幾個點,甚至一成,商人的反彈也不會太激烈。

  至少現在先把“合并稅種、減少中間環節”這個大思路先宣布出去,造勢爭取更多的理解。

  茲事體大,劉備想全盤接受李素對軍事和財政方面的修改意見,但他也不會真的“偏聽則暗”,所以只是把那些還沒要實施、比較遙遠的部分,暫且摁下保密。

  而那些即將實施的部分,只要不涉及軍事機密,就跟鐘繇、荀攸和法正都討論了一下,讓黃權也出席幫忙解說。

  鐘繇荀攸從這個議事順序里就看得出來,他們只是查漏補缺的,根本大計陛下并不是第一時間請教他們,大方向上陛下只跟李司空討論。群策群力之下,該通過的差不多都在四月份之內通過了。

  前線方面,高順整個四月份都在按照李素的要求,把征募來的新兵和袁紹軍那兒俘虜來的北方兵,都優先加急操練、并且改善生活條件,爭取盡快投入使用。

  不過,李素也知道北方兵怕熱,如果拖到最熱的農歷六月份用兵,就算高順練兵之能再強,也很難讓北方兵適應。

  所以,李素必須用別的辦法,從營養、醫學各個角度加快這個適應的進度。

  因為華佗、張機等名醫都在劉備這兒做官,而且是早在五六年前的192年、193年就投奔了,李素這些年有請劉備特地設置一些品秩比較高的醫官,讓華佗張機也帶徒弟,弄一批處理瘟疫、水土不服和傷情的軍醫出來。

  其中張機還專門研究過當初徹底平定南中之役的瘴氣防治經驗,后來李素陣營打到零陵、交州時他也有參與。

  多年的理論結合實際,加上李素的先進理念指導,漢軍的軍醫官們大多有一個共識:水土不服主要是三方面導致的:

  第一是天氣的冷熱干濕不適應,這個無解,但一般也就導致感冒或者中暑,不容易出傳染性瘟疫。

  第二就是對空氣飲水和皮膚接觸“微蟲”的不適(張機沒法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李素也就沒超前說),好在理解這個概念也不用真知道微生物,只知道螨蟲也行了——

  李素前世經常出差,剛出差到一個地方時覺得身上起疹子皮膚癢,這就是螨蟲。因為人對于自己住久了的地區的螨蟲已經習慣了,螨蟲也不會致病,但外地螨對外地人就容易致病。

  要解決這個問題,漢軍的軍醫都知道夏天的席子這些要熏蒸,軍中多備專門的驅蟲熏香,至于用了五六年的神器花露水,更是加大供應量,這些也能加快北方兵適應南方瘴氣。

  南中多鮮花香藥,這些東西李素在決定用北方兵打孫權的時候,就第一時間吩咐滇州那邊加大生產,讓滇州布政使顧雍親自督辦這些南中軍需品的調度籌集。還讓顧雍在合適的時候親自押運一些物資過來,順便參與平吳會之戰——

  這事兒當然不是李素私自調一方封疆大吏,也是他那次讓黃權帶回給劉備的建議。因為拿下吳會之后就得考慮地方治理、收攏民心。

  原本江東四閥是顧陸朱張,現在陸家除了投曹的陸遜陸績其他都被孫家殺光了,朱家是孫策孫堅時代就跟著的鐵桿,滅了孫權之后肯定會一損俱損把朱家拔了。所以,就剩下江東本土排第四的張家,和“還鄉團”的顧雍。

  李素還私下里跟顧雍說過,好好干,前面五年幫朝廷穩定南中、發展生產、籠絡歸化蠻夷,這些內政之才朝廷(司空)都看在眼里呢。

  所以,只要這次幫忙做好平吳會的最后一戰的后勤工作,以及攻下后的安民工作,就把顧雍從滇州布政使平調為揚州布政使。

  雖然是平調,可南中之地的富庶程度和文化程度、以及轄區面積、人口,怎么是天下大州之一的揚州可比的呢?而且對顧雍來說還是衣錦還鄉,顧雍當然表示要好好干了。

  除了氣候和螨蟲瘴癘兩方面,最后導致人水土不服的第三大類原因,就只剩對食物和飲水的不適應了。

  這一點,張機和華佗原本也有點模糊的印象,但說不出科學原理。李素倒是知道的,主要是人的胃腸道微生物菌群不適應新的食物。

  這在后世已經是醫學常識了,大家都知道“人想吃什么東西,其實不只是你的大腦想吃,更是你的腸胃里的微生物在反饋告訴大腦你想吃什么”。

  一個不吃辣的人到了川黔湘贛等地,一吃辣就拉肚子,就是腸胃里的微生物不適應,瘋狂刺激身體,拉久了之后漸漸不拉的,就是腸子里不耐辣的微生物死了大半,不抵抗了。

  同理交州吳越之人的腸胃就是適應海鮮江鮮魚蝦,西北的就是適應牛羊拉面,都是人和腸胃微生物共生選擇的結果。

  李素有這方面的科學常識,自然知道讓高順練兵時保證北方兵的待遇。高順特地把那些袁紹軍俘虜的練兵基地從宛城南移到襄陽,然后還奉李素之命問地方多要軍需,確保袁軍士兵至少每隔一天能吃一頓長江漢水里的魚蝦水產。

  不愛吃魚的也得逼著吃,每天還有軍醫隊巡營,凡是發現疑似“腸胃不習慣吃到魚而萎靡、吐瀉”的病人,都集中收治,給藥物調養。

  這樣的科學管理之下,那些北方兵對南方濕熱和吃魚蝦的習慣速度,自然是遠超自然適應的速度。

  正常沒人管或許要一年半載才能培養出來的適應性,這兒一兩個月就略有小成了。

  當然,人過一萬,形形色色,改造的戰俘多了,這樣強行推進,個別死傷也是有的,反正控制在了千分之一以下。

  兩萬戰俘改造完,也確實有十幾個人因為不能吃魚還給魚吃、急性反應比較猛烈,或者是有奇怪的過敏,最后吃魚蝦河蚌河蟹拉肚子拉死了,那也是沒辦法的。

高速文字章節列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