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52章 辱師之仇,九世可報也

熊貓書庫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點這里聽書

  實話實說,在被關羽提醒“你被人跟蹤了”之前,李素對于襄邑這座城市的印象還真是不錯。

  因為他提前一天來這兒賣書、打探消息,得到的回報可比在陳留縣要多得多,他一度為自己來對了地方而慶幸。

  首先,昨天一早,李素剛到襄邑,照例結交本地商人時,就遇到了好事——掌握襄邑縣商路的頭號豪族,居然是大富豪衛茲。

  衛茲這人,李素前世讀史書時沒注意其籍貫,只是在看到三國演義上“曹操回鄉招募義兵、矯詔討董”這一段時,撇到過一眼,隱約是在陳留附近。現在才發現,原來他是襄邑縣首富、掌握了全城大部分賺大錢的生意。

  這衛茲歷史上出資幫曹操募集最初起家的五千鄉勇!想想看蘇雙張世平才為劉備募了五百人,糜竺也才募了兩千人,就知道這衛茲出了多少錢了。

  當然了,曹操的五千家底也不都是仗著衛茲,他老爹曹嵩積攢的家底也占了一小半,估計都是曹嵩當大司農期間貪來的。但就算曹嵩和衛茲出的錢五五開,也起碼小兩千萬呢。

  李素也想過籠絡衛茲,但對方根本看不上他,畢竟人家后來投資曹操,一來是因為曹操起點比劉備高得多,二來也是因為當時曹嵩搬到了陳留避居,衛茲看在曹嵩這個前太尉跟他算半個鄰居,才出這個人情。

  劉備雖然現在號稱“孝義天下知名”,可畢竟只是縣令,又非同鄉,衛茲怎么可能為一個“異鄉人”出太多錢呢。

  不過,衛茲也還算客氣,至少是個有見識的,愿意在適當的尺度上,跟李素結交一下。所以他首先選擇了承銷更多的書,同時還沒要李素的經銷商打折扣率。

  區區一座襄邑城,衛茲就要了足足各五百套論語、爾雅和孝義錄全集,還說在襄邑賣不完可以拉去隔壁梁郡的睢陽等地賣,反正鄰郡的商路也有不少是衛茲掌控的。

  各五百套,一共就是五千五百卷,每卷50文的“經銷商扣率”,就讓李素憑白多賺了近30萬錢。

  另外,衛茲還準備了一份價值幾十萬錢的禮物,算是跟李素和劉備的結交。對衛茲來說,這點小錢完全是為了多個朋友多條路,結交個有前途的知名人士,花幾十萬錢還是不算啥的。

  在衛茲的介紹下,李素還認識了不少在襄邑本地成名多年的讀書人,雖然沒有什么名載史冊的名臣,但多認識一些人總歸不壞,李素也就對這次襄邑之行頗有好感。

  直到跟關羽重逢,關羽的當頭一瓢冷水潑醒了他。

  看著李素毫無江湖經驗的懵逼樣,關羽走下船,用眼神斜斜暗示了遠處一小撮人。

  李素也偷偷朝那個方向看去,就看到碼頭邊緣不遠處,有一輛牛車停在那兒,牛車上擺著幾個酒甕,和一些其他看不分明的貨物——因為都蓋著稻草,所以除了酒甕之外,其他東西都被稻草遮住了。

  牛車旁邊,站著一個佩劍書生,方臉正氣,還有幾個形貌如同仆役的隨從,最后還有一個高大惡猛的壯漢,盡量低調地用斗笠遮著頭臉,靠在牛車上假裝休息。

  也有可能是真休息,但李素被關羽提醒之后再看,就怎么都覺得對方是假裝休息了。

  “他們是沖我來的?我來襄邑不過兩天,就是結交衛茲賣賣書揚揚名罷了,能得罪多少人?在衛茲的地盤上,他們就是要搶生意,也不該找我的麻煩吧?”

  李素不由對對方的作案動機有些想不通。

  關羽一瞇眼:“這就不知道了,我剛才在船頭遠遠看著,就注意到那書生一伙一直偷偷跟著你,但這書生還不足為懼,后來的那個趕牛車的斗笠壯漢,才非易于之輩。”

  李素被這么一提醒,才回憶起:“這么一說,這書生好像還略有些眼熟——昨日我在衛茲的商號里閑逛,巡視賣書的情況,好像就見過一眼。但這書生應該沒跟我搭話,直接買了好多套書就走了,這能有什么仇怨?那個壯漢,倒是從未見過。”

  關羽冷冷一笑:“等著看便知曉了,我看,那書生身邊別的隨從,都不是咱的親兵對手,所以他昨日就算想找茬,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才請了那壯漢,今日再來——

  既如此,我的兵刃也不要露白,就揣一口腰刀,免得對方警覺了。他那牛車,分量就不對,酒壇估計都是空的,但車里應該藏了兵刃。”

  關羽說著,對著牛車的車轍印一努嘴。

  李素暗暗佩服,不愧是殺人被通緝流亡多年的,江湖經驗就是豐富,今天恐怕是遇到了關羽的同行了。

  想好了應對之策后,李素先上船穿了一件皮甲在身、外面再罩袍,然后默許關羽先把主武器留在船上,故意賣個破綻,只挎一口腰刀、帶著幾個親兵,故意往碼頭邊一條冷僻的無人小巷里鉆,引誘對方暴露。

  反正有關羽在,自己又偷偷穿了皮甲,李素對自己的安全還是有信心的。

  他其實更想穿鐵甲,更茍一點,不過鐵甲太寬大,沒法隱藏在衣服里。

  所以李素只能像那些穿了吉利服的人一樣,不得不為了更好的隱蔽性,而忍痛放棄護菊神鍋。

  果不其然,李素一行走進小巷,把背后賣給敵人后,那個書生很快帶著仆人從后面堵上來。

  不過,后續的發展倒是讓李素有些沒想到,敵方居然是先禮后兵,先跟你講道理:

  “站住!你這有辱斯文之輩!今日把話說清楚了,你為何冒人之名、辱我師尊!否則,我可要報辱師之仇了!”

  李素聞言轉身,著實驚訝,手也下意識摁住了劍柄,雖然他的劍就是裝飾,拿著也打不過什么人。

  “這位兄臺,你是在跟我說話?令師是誰,我根本就不認識。”

  那個書生年約二十,冷哼道:“哼,還說不認識——那你為何冒他之名著書?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乃吳郡顧雍,此番護送恩師回鄉。

  這陳留郡中,居然到處販售署名我恩師與什么鐘繇的孝義錄。他從未寫過這種言語俚俗、粗鄙無文的文章,你們冒他之名,豈不是侮辱了他的文采!快說,你既售此書,你是不是便是那個鐘繇賊子!”

  李素一陣懵逼,這才反應過來。

  原來,孝義錄的第三卷,是李素親自寫的,上面也署了李素的名字和鐘繇的名字。因為這一卷有劉備的事跡,李素必須親自揣摩。

  但孝義錄的上中兩卷,完全是記載的前人的孝行故事,是拿來水字數、把劉備的事跡混入其他本朝先賢當中,讓劉備蹭熱度的。

  傍名人用的這兩冊,李素就沒親自完全過問了,最多是鐘繇寫的時候給點文風灌水潤色方面的指導性意見。反正這些事跡本來就是陪襯的。

  而鐘繇因為被李素帶壞了,發現了“作者署名傍名人”的好處,所以在寫上中兩卷時,李素明言他自己不需要署名,鐘繇就傍了蔡邕的名聲——當時他給李素的理由是,這里面一些孝行典故的素材,確實是他早年在太學讀書時,從蔡邕那兒學來的。

  這就好比后世寫論文時,素材是別人的,你署名時掛個“某某某對本文也有貢獻”,理論上也沒錯。漢朝人又沒著作權概念,鐘繇直接就蹭了導師的名,模糊處理成合著,以提高書的銷量。

  后來書賣出去之后,李素也給過鐘繇一小部分分紅,大約就幾個百分點,所以鐘繇也頗為這波操作竊喜。

  沒想到,今天來到這陳留郡襄邑縣,居然被正主找上門來維權了。

  李素這套書的措辭還是比較庸俗的,比漢朝時候其他人的故事雜記水很多,從文筆角度來說,頂級名士確實不愿意跟這種水文扯上關系。

  就好比后世頂級知名作家,說我明明是拿雨果獎的,你居然污蔑老子是寫暢銷書、媚俗迎合市場的,這不是侮辱么?

  李素知道這事兒稍微有點理虧,也連忙解釋:“原來是顧兄,這其中多有誤會,在下中山李素,并非鐘繇。我寫的書可沒有騙署蔡議郎之名,至于鐘兄寫的那兩卷,他只是跟我合著,我只是幫著販賣,也不是求財,純粹是為了宣揚文治、教化孝義。這事兒我代鐘兄道個歉,備一份賠禮,便就此作罷,可否?”

  顧雍怒氣稍息,但隨后又反應過來:

  “你不是鐘繇?那你跟鐘繇合著,為何默許此事,也不糾正于他,還不是看在蹭了名師之名可以獲利!你從中得了好處,便是同謀!

  不過念在你不是蓄意侮辱,今日我不取你性命,你最好乖乖跟我走,到我恩師面前磕頭賠罪,若是他親自寬宥于你,我便不再糾纏!否則,辱師之仇,九世尤可報也!”

  顧雍說著,比劃著抽出劍來。

  李素冷笑一聲,他當然不會任由別人逼著磕頭認錯了,不過既然理虧,他也不想徹底撕破臉,只是腦中想著對策說辭。

  只是他沒想到,旁邊的關羽一開始一直挺有耐心,但聽著聽著就不耐煩了:不過就是冒你師傅的名出了本書,能辱沒到多少?說你寫暢銷書就是侮辱你了?你丫的一群名士就是矯情!

  關羽這人素來傲上而不忍下,喜歡成教自考、鄙視名士商業互吹。聽顧雍嘰嘰歪歪到這一步,終于忍不住了:

  “伯雅要走,誰人攔得住?那姓顧的,你別裝了,我知你今日如此有恃無恐,是仗著你請了游俠。”

  關羽說著,把佩刀往胸口一橫,意思已然很明顯了。

  顧雍背后遠處,那個一直靠在牛車上遮著斗笠的猛漢,見狀也把斗笠一撇,抽出原本遮在斗笠帽檐下的匕首。

  說是匕首,倒也有一尺半長,比腰刀短不了多少,但畢竟還是短了。

  所謂一寸短一寸險,當然要先下手為強,否則等關羽出手就更沒希望了。

  那人直撲過來,直接一匕中宮直進,妄想暴起發難制住關羽。

  剛才雇主顧雍的話他也聽了,知道顧雍已經不想殺人,但不制服關羽的話,其他一切都免談了。看在顧雍誠懇、出手闊綽、事兒又占理的份上,他還是很想行俠仗義收完尾款的。

  “鐺!”地一聲大響,關羽的佩刀與對手的劍匕相交,兩人都是微微一震,心中頗為驚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