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776章:太子帶兵進京啦

熊貓書庫    春秋大領主
🔊點這里聽書

  公元前551年,三家立國之后的第二年。

  春暖花開之后的第二個月,呂陽率領得勝之師返回“長安”,期間舉行了獻俘的儀式。

  春秋時期當然存在獻俘儀式,不過一般是諸侯向周天子炫耀武功,列國除非是得到連自己都意外的大勝,要不然根本不會舉行獻俘儀式。

  “陽可為我家太子。”呂武在朝會上進行了宣告。

  朝會?沒錯啊。

  周王室那邊很早就存在朝會這項活動,一般就是諸侯定期聚一聚,后來變成了一幫公卿進行無意義的粉飾。

  所以“朝會”并不是呂武首創。

  漢國的朝會是每十天進行一次大朝會,人在“長安”又夠級別的官員入宮城到“建章宮”參加朝會;每五天舉行一次小朝會,地點卻是換成“未央宮”這邊。

  當然了,官員平時有急事也能臨時謁見,并不是非要到朝會才能說事。

  剛才好像提到了“建章宮”和“未央宮”這兩座宮殿?其實不止。

  呂武抄做作業抄上癮了,建筑物占地個規格不一定對,宮闕的名稱則是進行了照抄。

  不過吧,他所處的時代在“前”,除非有另外的穿越者,要不然誰知道是抄的名字?

  在“長安”的宮城中,目前僅是有“未央宮”、“桂宮”、“建章宮”、“明光宮”,以后肯定會進行擴建。

  每一個宮殿都有自己的用途,“未央宮”就是呂武平時居住和活動的所在,“桂宮”則是那些夫人以及年齡過小子嗣的居所,“建章宮”是用來舉行朝會和理政的區域,“明光宮”則是舉行各種祭祀的地方。

  現在“長安”是落成了,位處渭水南岸那邊的“別宮”則是還在建設當中。

  因為根本不著急的關系,渭水南岸的“別宮”工程進度根本不用趕,原本修建“長安”的勞力被調到“桑田”那邊修建“函谷關”去了。

  漢國將修建函谷關的工期安排為八年,也就是不出現意外可以慢慢修,先將主體建筑修起來,其它再來慢慢補全。

  考慮到楚國還是挺行的,八年之內漢國跟范國和晉國的關系應該不會太差?

  當前再小的貴族都有自己的家廟來供奉祖先,漢氏子姓當然也有自己的長輩,只是以前著實太過于落魄,老祖母沒有故去之前只能說出有限的名字。

  在“宮城”里面肯定也有屬于漢氏子姓的宗廟,排位則是只有可憐巴巴的三個,也就是呂武的父親、爺爺、曾祖父三代人,女性則是沒有資格進入宗廟受到供奉。

  呂武立國之后,周天子按照慣例給漢氏子姓的一些先輩進行了追封,級別不是“公爵”,是“侯爵”而已。

  等呂武哪一天薨逝,本著死后再追封的規則,他是侯爵身份薨逝,死后會追贈一個公爵。

  另外,周王室衰弱之后,諸侯其實已經不是那么遵守一些相關規定,子爵薨逝也會立刻變成公爵,連自號為王的例子都出現了。

  也許啊,只是也許,呂武等函谷關建立起來,會操作著讓一些諸侯玩“相王”的游戲。

  什么是“相王”呢?就是諸侯約定互相稱王唄。

  在原歷史上的“五國相王”事件就是扯下周天子的遮羞布,向“天下”昭告一個時代到了終結的時刻。

  呂武領著呂陽來到宗廟祭拜漢氏子姓的祖先。

  說起來既無奈又無語,呂武連父輩都陌生,別提祖父輩了。

  以前還是老呂家的時候,父輩最大的成就就是獲得“士”的身份,對普通人來說很了不起,對“大夫”級別的貴族沒有連屁都不是那么夸張,問題是“士”的級別論起來也就那個樣。

  “你既已是太子,當組建勢力。”呂武看著那些陌生名字的牌位,聲音不大地說了那么一句。

  漢家自有制度嘛,哪能像其他諸侯國的太子當個閑人?

  那個“勢力”可以理解為班底,漢國則是在制度上進行認可。

  呂陽現在連兒子都有了,也就是去年跟完成了跟智氏女的婚姻,今年呂武第一個孫子輩出生。

  也不知道呂武是怎么想的,給自己的第一位孫子取名叫“政”,沒有宇內一統會史稱漢政,建立“帝國”則會被記載為子政。

  怎么是那么回事?原因是當前時代只有天子稱姓,其余人稱氏。

  呂陽居住的地方也是“未央宮”,只是跟呂武不是同一個“殿”而已。

  所以“未央宮”是一座宮闕群,其它的“宮”也是。

  “東宮屬僚名單,擇日交予寡人。”呂武轉身邁步,走到了室外。

  原歷史上的秦大一統帝國沒有冊立太子,相關的制度可能有建立,但是不見于史冊。

  老劉家弄了個漢承秦制,太子的相關屬僚官職就不知道是不是秦制了。

  呂武給呂陽的屬僚設立了家令丞(負責太子財政事務);仆(負責太子出行車馬)、中盾(太子內衛)、衛率(太子衛隊指揮官)、等等官職,負責太子的相關,算起來就是一個小朝廷了。

  心里歡喜的呂陽多少懂得分寸,說道:“君父做主便是。”

  呂武立刻用奇怪的目光打量呂武,看了一小會才說道:“身為國家,應當胸有丘壑。”

  國家建立了,父子的關系不再那么純粹,看稱呼就能有個直觀的區別。

  很小的時候呂陽稱呼呂武為“大大”,后來因為呂武地位一再提升改稱“父上”,當下換成了“君父”。

  呂武稱呼呂陽“國家”是個什么意思?其實就是對太子的稱呼。

  兒子懂分寸本該是一件喜人的事情,因為呂武是一國之君,呂陽是一國君位繼承人,懂分寸其實也就是生分了。

  所以吧,君王不好當,當君王的兒子更難,看順眼怎么都是無礙,不順眼則是做什么都是錯的。

  呂武沒有看呂陽不順眼,只能說有父子之情,論公則是存在憂慮。

  這個憂慮體現在呂武遲疑呂陽做事太過強硬,擔憂某一天國家交到呂陽手中會被折騰沒了。

  “你之‘衛率’有兵一‘旅’,需妥當約束。”呂武不輕不重地敲打了一句。

  太子有兵權這種事情在原歷史上到李唐時期才真正成為制度,然后從李二一直到李唐滅亡,但凡成為皇帝都是對自己的太子嚴防死守,親情什么的壓根是虛妄,不知道有多少李唐的太子郁悶有兵權還不如沒有。

  李唐有那種制度,太子造反成了一種慣例,到底是制度的關系,還是李二這個“始作俑者”的鍋?

  在李唐之前的朝代,太子有兵權并不是制度,只能算是一種潛規則,善于經營或者老父親肯栽培會有,太子不努力則是沒有。

  呂武給了太子兵權,不害怕哪一天太子帶兵逼宮嗎?

  真的有那么“太子帶兵進宮啦”的一天,只能說呂武已經鬧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讓不知道哪個誰起兵來逼宮,不如讓太子有翻身的機會。

  事實上,真要是到了那種地步,太子會成為招牌,后繼成為傀儡,從制度上給予組建班底,起碼還能跟權臣博弈一下。

  “君父,霍擅為將軍統兵南下,自此為我家制度?”呂陽突然問到這個。

  呂武說道:“我家草創,行有別諸侯之制度,戰前點將便為其一,需成永例。”

  什么都是新的,有的是延續舊例,有些是原創,更多是照抄。

  戰前點將是呂武抄戰國時期秦國的制度,歷史上證明能防止某支軍隊成為某個將領的私軍,為什么不抄?

  漢國現在只有一支常備軍,隨著戰爭越來越頻繁,并且出兵的規模越來越大,呂武不是沒有進行另外的一些準備。

  還是抄唄!

  他們在關中建國,哪些地方適合練兵還用多想嗎?渭水南岸那邊有一處山谷,山谷之外有平原,呂武已經命名叫“藍田”,懂了吧?

  另外,呂武已經在“高陵”那邊下令建設永固式的營寨,先期不會去藍田那邊練兵,選在了“高陵”這個地方。

  兵需要練,常備軍的規模則是不宜擴大。

  現在“高陵”那邊集結了一個傳統的“師”和五千騎兵,到秋季會增加到三個“師”以及一萬騎兵。

  呂武想干什么?并不是要拉去范國助戰,主要是篤定周王室那邊對三戎用兵會出幺蛾子。

  周天子不是從呂武和士匄這邊討要了伊水和洛水的地盤嗎?他召集諸侯助戰,自家也召集國人編成軍隊。

  周王室多少年沒有打國戰啦?哪怕是有成建制的部隊出去,一般是跟著晉軍去當看客。

  將近二十個諸侯給周天子湊了一萬左右的兵力,漢國、范國和荀國合起來則是出動了三萬四千五百。

  有那么一個問題,諸侯的軍隊真會給周天子賣命嗎?

  那些諸侯哪怕是愿意給周天子賣命,以他們本國軍隊的戰斗力,打從事實上就很堪憂,再那么多的諸侯,必定會是一個人心不齊的局面,漢國、范國和荀國反正不會真的出力。所以周天子用兵會是一個什么局勢,一開始就注定了。

  “天子應當雍容,何必再有舉動?”呂陽所言是諸侯的共識。

  呂武的心情變得更為怪異。

  喂喂喂,你是太子,當著君父說那話,合適嗎?

  是不是哪天也覺得呂武這個老家伙很礙事呀???

求一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