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28章 講座,你去不去?

熊貓書庫    學霸從改變開始
🔊點這里聽書

  10月1日,是華國的國慶節。

  一般來說,國內的學生們,此時正興奮的度過黃金周長假的第一天。

  可惜,陳舟現在是在麻省理工。

  今天,只是普通的星期六。

  和先前一樣,陳舟和楊依依,從晨跑開始了自己新的一天。

  宿舍里,陳舟習慣性的往身旁的那個書桌看了一眼。

  楊依依卻并不在。

  盡管今天是周六。

  但楊依依還是被她那個領完獎,溜達演講一圈回來的導師,給叫去了。

  陳舟估摸著,接下來,楊依依很有可能,會跟著雷納·韋斯教授,前往LIGO。

  在雷納·韋斯不在的這段時間,楊依依可以說是下了一番苦功。

  不僅出色的完成了雷納·韋斯臨走前,布置的任務。

  還自己給自己增添了不少的任務。

  收回目光,陳舟把思緒轉到膠球的課題上。

  “昨晚,是跟數學陪著我入睡的,那今天早晨就是物理了…”

  陳舟這樣想著,也就拿出了膠球這個課題相關的資料。

  現在的陳舟,也已經把學習模式,轉變成了輪轉模式。

  就是半天物理,半天數學的方式。

  這種互有聯系的學科,進行交叉,倒也可以起到調節思維的作用。

  只不過,變為輪轉模式的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不少。

  陳舟原來是打算把常規量子數的膠球理論,和那些奇特量子數的膠球理論,全部整清楚后,再把計劃調整為輪轉的模式。

  但現在,陳舟也只是把常規量子數的膠球理論,研究了七七八八。

  目前剛步入總結與反饋的階段。

  而奇特量子數的膠球理論研究,陳舟還尚未展開。

  陳舟之所以改變,或者說加速原計劃的原因是,他覺得離膠球的下一次實驗,還有不短的時間。

  與其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膠球這個實驗課題上。

  倒不如,一開始就平衡一下。

  膠球的實驗課題,時間是足夠的。

  而哥猜所需要的時間,又沒有人能夠說得準。

  而且這樣輪轉著研究物理和數學,說不定就因為學科的影射buff,哥猜的靈感就來了呢?

  于是,陳舟就做出了這樣的提前改變。

  草稿紙上,是陳舟昨天下午研究膠球的理論模型時,所記錄的內容。

  看了一眼這些內容,陳舟的思路立馬連接上了昨天下午。

  同時,陳舟又翻開了錯題集。

  既然計劃改變了,并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時間。

  陳舟就打算把錯題集結合著使用。

  通過錯題集的反饋,去糾正理論模型中,可能存在錯誤的地方。

  膠球產生的機制主要有:

  (Ⅰ)J/Ψ或Υ輻射衰變;

  (Ⅱ)介子的中心產生;

  (Ⅲ)正反質子湮滅過程;

  (Ⅳ)Υ類粒子激發態到基態的衰變過程。

  膠球的主要衰變模式有:

  其中,G表示膠球,M(′)表示介子。

  陳舟看著這個最早,被他寫在草稿紙上的“膠球產生的機制”,以及“膠球的主要衰變模式”。

  腦海中不斷的浮現出,這段時間對膠球的理論模型的研究。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關于膠球質量的理論模型計算,都是圍繞著“機制”和“衰變模式”,展開的對應研究。

  可是,即便知道了“機制”和“衰變模式”。

  即便由此而來的理論模型計算,已經合理的預言了膠球的質量區間。

  可是在實驗上,即便是對于質量最輕的標量膠球態,也尚未得到確定的結論。

  更不用說,對于內部結構更復雜,質量更高的其他膠球態了。

  那實驗方面的各種信息,沒有最少,只有更少。

  雖然陳舟遠還沒到從理論進入實驗的這一步。

  但是,這么多年的實驗結果,擺在這呢。

  數十年來,這塊標準模型的拼圖,始終未能找到。

  “從‘機制’開始,到根據‘衰變模式’,構建理論模型,進行膠球質量的理論計算。”

  “整個步驟,整個程序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陳舟一邊翻著錯題集,一邊梳理著這段時間,所研究的理論模型。

  錯題集上的內容,雖然不算少。

  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點,是直接把一個理論模型顛覆的。

  基本上,都是對原有模型的補充和完善。

  對于錯題集的這點呢,陳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如果他把這些內容,整理一下,然后整一篇論文出來,也是可以的。

  而且,這個論文的價值,還不低。

  投期刊的話,投個一區二區的SCI,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畢竟,這可是對研究常規量子數膠球,所有的理論模型的完善和改進。

  指不定,會有哪位天資卓越的物理學家,就從中獲得了靈感。

  從而真正尋找到膠球。

  可是,陳舟就覺得沒有必要。

  這又不是最終的結果,發出去干嘛?

  沒有多大意思的嘛。

  真要在膠球這個課題上發論文的話。

  那一定就是膠球被找到的時候。

  那時,陳舟才會把理論和實驗的所有研究,寫成一篇完整的論文,投稿到《Nature》或者《Science》上。

  也就是《自然》和《科學》,這兩個令無數科學家魂牽夢縈的頂級期刊。

  當然,這都是建立在,陳舟他們這個課題組,能夠發現膠球的基礎上。

  而且,陳舟在這個課題組的貢獻,需要足夠大。

  對于這一點,陳舟也說不好,能不能找到那個傳說中的膠球。

  但是,相比于弗里德曼在研討會上,對其他研究人員的安排。

  陳舟覺得自己單方面取勝的可能性,應該還要更高一些。

  粒子表PDG上,已確認的標量介子的數目,顯然多于夸克模型所預期的個數,它們的質量均低于2GeV,這意味著0膠球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

  然而,由于夸克態和膠球態之間會發生混合,標量膠球更可能是以與其他強子態混合的形態出現,這就為實驗上明確認定帶來了困難…

  一上午的時間,陳舟如預期般,把常規量子數膠球的理論模型知識,梳理完成了。

  而楊依依還沒回來,一上午都在雷納·韋斯教授的辦公室。

  陳舟伸了個懶腰,然后起身。

  他打算去找楊依依,這個時間點,剛好是飯點了。

  只不過,陳舟還沒來得及走出宿舍門。

  他的手機,就響了起來。

  打陳舟電話的是劉茂聲。

  陳舟按下接聽鍵,禮貌的問道:“劉師兄,有什么事嗎?”

  劉茂聲興奮的說道:“你們麻省理工今天下午,有一場講座,你去不去?”

  請:m.biquge9.cc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