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五十章:短歌行-祭英靈

熊貓書庫    日月永在
🔊點這里聽書

  建文三年中秋佳節下的昆明,因為朱允炆的存在而變得熱鬧非凡,連同駐扎在原安南國,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燕王朱棣、西平侯沐晟、布政使簡定都來到了昆明,覲見朱允炆并一同歡度。

  昆明城外扎了大營,近十萬大明精銳再此駐扎,大營北部有一處高臺,耗時一個多月才搭建而成,說是高臺,更像是一處坐北面南的宮殿。

  自殿宇最底部之臺階拾級而上,逾三丈之高處有一平臺,兩側擺放案幾,可坐十人,案幾往北仍是臺階,有二十余級后是一小型殿宇,木制搭成,站在殿宇之前,可俯瞰共數十萬大軍集結之校場。

  未時剛過,驕陽西移,軍營中便號角聲喧天,十余萬大明健兒自營帳中涌出,齊聚校場,只站的整整齊齊,具皆屏氣靜聲。

  校場四周設有行軍鼓,十余名赤膊壯漢手持雙錘,擂鼓而響,便自最上方殿宇之中出現十余人,皆頂盔摜甲的大明重將,拾級而下,步履至平臺之上,面視大軍。

  燕王朱棣站在最當首的位置,在他身后依次排開的有沐晟、馬大軍、朱高煦等南下作戰的猛將,也有諸如簡定、張紞這些兩省布政使的文官。

  朱允炆搞出了一個大明帝國體系,穩定的西南一眾番邦小國,為此,開心的朱允炆便要趁著這中秋佳節大辦一場慶功宴,順便連著此番西南作戰的有功之將也都要封賞到位。

  朱棣看了一眼高臺之下這十余萬精銳之師,又扭回首看了看頂端的殿宇,不禁心生感慨。

  歷朝歷代之帝王,視開疆辟土為最高榮耀,對于戰爭樂此不疲的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而只有自己身后的那個侄子,卻總有一些常人無法理解的舉措。

  但不管如何,搞定了西南,又鯨吞了整個安南國,平添了數百萬計丁口,而且經歷這么長時間的屠戮戰亂,安南國上上下下那些寧死不當亡國奴的土著,都死在了暹羅等國的刀下,留給的大明的全是順民。

  僅憑這份功績,便足夠朱允炆吃一輩子了。

  至于大明帝國體系?

  不過寥寥幾場仗,甚至沒有迫降任何一個國家,就讓這六國心甘情愿的低下腦袋,加入到朱允炆為他們勾勒的雄圖偉業之中。

  用區區一兩萬將士的鮮血,換回統籌規劃六國事,將這些國家的資源、財富和軍事力量都攥在手心中隨意揮使、

  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回報,這就是自己這個侄子的手段啊。

  如果朱允炆知道朱棣心中的驚嘆,一定會暗喜,這就是眼界開闊的重要性,古人能力是有的,但是眼界實在是狹隘。

  開疆辟土固然是豐功偉績,但過于依賴生產力。

  沒有鐵路火車和飛機的年代,沒有和平的小男孩、重機槍,距離中央越遠的地方,越難以統治。

  靠著冷兵器,在南亞這些國家的深山密林之中,哪年哪月能清空這片土地上的人口?與其耗時耗力殺成一片不毛占據下來,還不如像獵人那樣,用一塊食物將他們從洞里引出來,然后將食物扔到另一個野獸的洞口,讓他們互相撕咬去,最后獵人收尾就足夠了。

  鼓聲愈加急促起來,大殿之中一道人影終于走出,迎著西移的夕陽,慢慢出現在無數人的眼簾之中。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自朱棣往下,校場之中再無一人立身,皆單膝點地,齊唱萬歲。

  聲威如悶雷炸響,讓人不禁耳音轟鳴,熱血沸騰。

  “朕的將士們,大明的兒郎們,今日是金秋,是我民族國家之大好盛日,都起來吧,與朕同度佳節。”

  高臺的唯一好處,就是聲音可以傳到很遠。

  站在近六丈高的觀臺上,朱允炆的屏氣高聲,或許不可能讓十萬人全部聽見,但足夠使最靠近高臺的那一群健兒聽聞到,前軍起身,后面的便也都跟著站了起來。

  “諸卿落座吧。”

  朱允炆揮手,那高臺之中的平臺處,朱棣等一行大員便齊聲道謝,但看到朱允炆沒有落座,他們也就繼續杵著,哪里敢坐。

  “今日是中秋盛日,朕與諸卿并將士們同飲。”

  朱允炆舉杯,十余人忙并舉,而校場上的十萬兒郎可就沒這待遇了,他們怎么可能真在這時候飲酒,最多等皇帝離開后,回到他們各自的營帳內倒是可以喝上兩口。

  “朕本來有一肚子的華麗辭藻來祝賀佳節,但畢竟秋天,再多的祝愿也蓋不住萬物凋零。”

  朱允炆一碗酒下肚,卻是嘆了口氣。

  “此番西南作戰,我大明共有兩萬七千四百二十八名兒郎無法重歸故土,又有數萬人受到了或輕或重之傷,宛如這飄零之落葉,從此離開了他們的同伴、好友、親人,如此之日,朕與大明,焉有可賀之道理?”

  高臺之上的氣氛,陡然因朱允炆的一番話而變得沉寂下來,沒人會想到朱允炆會在中秋佳節這個日子說起這般哀痛之事。

  “古人云居安思危,意指在安定之日要多想危難之時,如此國家方有緊迫之感,不忘發憤圖強,朕將國慶日同設為武勛之賀典,便是希望我大明子民每年國慶的時候,都多想想當年為我民族流血犧牲的先民英烈!

  今日,朕與爾等同宴,一為歡度佳節,二為平定諸國;然佳節也好,立功也罷,皆因這數萬兒郎的浴血奮戰,方有此時我等之慶功,僅以此,當先敬犧牲之大明將士!”

  朱允炆斟滿酒杯,灑與高臺之上,身后雙喜便拿出一紙圣旨,呈遞朱允炆,后者接過展卷誦讀。

  “維大明建文三年秋,八月十五,朕,大明建文皇帝允炆,謹陳祭禮。享于故歿王事,大明將校英靈曰:

  此戰遠征西南,緣自番邦作亂,縱蠆尾以興妖,盜狼心而逞亂。

  朕稟天命,問罪遐荒,大舉貔恘,悉除敵軍。雄軍云集,狂寇冰消,才聞破竹之聲,便是失猿之勢。

  士卒兒郎,盡是九州豪杰;官僚將校,皆為四海英雄。爾等或為流矢所中,魂淹泉臺;或為刀劍所傷,魄歸長夜。

  生則有勇,死則成名。今凱歌欲還,承臨太平,汝等英靈尚在,祈禱必聞。

  隨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國,各認本鄉。受骨肉之蒸嘗,領家人之祭祀,莫作他鄉之鬼,徒為異域之魂。

  朕當表其功,勒于祖廟,汝等各家盡沾恩露,年給衣糧,月賜廩祿,用茲酬答,以慰汝心。

  生者既凜天威,死者亦歸王化,聊表丹誠,敬陳祭祀。嗚呼尚饗。”

  朱棣等人頓時大驚失色,萬萬沒想到朱允炆會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宣讀祭文,忙齊齊拜伏于地。

  “吾皇慈恩。”

  以皇帝之至尊位,親讀祭文,這對于死去的將士來言,是何等的殊榮?

  “吾皇慈恩!!”

  十萬健兒面如充血,激動地伏地難以自持。

  將圣旨放回御案之上,朱允炆大喝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因朕興王師,兩萬余我大明之兒郎,埋骨他鄉,朕雖無能將將士之尸骸帶回故里,但朕可以帶著他們的英靈,回家!”

  “吾皇萬歲!”

  一場本應高歌的慶功宴,因為朱允炆這突如其來的祭文而變成了追悼會,但卻更讓大明將軍武卒因此而激動,這說明皇帝一直牽掛著他們!真正的拿他們當子民!

  為這樣的皇帝賣命,值!

  甭管這是不是朱允炆這個皇帝在玩政治作秀,僅這一手,讓多年經受忠君思想洗禮的,此番御駕親征的幾十萬大軍更狂熱起來。

  朱允炆高舉酒碗,一飲而盡,仿照曹孟德銅雀臺之短歌行,高歌。

  “泱泱諸夏,千載華章;

  文明始祖,起自炎黃。

  倉頡造字,筆劃正方;

  嫘祖織蠶,得著衣裳。

  兩周定禮,秦漢拓疆;

  秦統寰宇,漢滅百羌。

  詩經楚辭,耳邊回響;

  隋唐氣魄,風骨鏗鏘。

  一身正氣,文公天祥;

  東坡高歌,步履大江。

  襄陽血戰,四川罹殤;

  崖山跳海,國破家亡。

  幸有太祖,起自寒墻;

  驅逐韃虜,萬民所望。

  祖宗雄烈,重塑炎黃;

  佑我大明,萬世永昌!”

  朱允炆這首短歌行走的是慷慨激昂的江陽轍,自華夏先民之始至大明建國,一氣呵成。文章少了幾分文白之氣,卻更加通俗易懂,讓每一個大明兒郎都能聽得懂,聽得與有榮焉,聽得熱血滿胸腔。

  “祖宗雄烈,重塑炎黃。佑我大明,萬世永昌!”

  十萬人高歌三遍,氣氛之炙熱讓諸如朱高煦、馬大軍等武夫幾欲焚身。

  “啪!”

  朱允炆將酒碗摜碎與地。

  “明軍威武,大明威武!”

  “吾皇威武!”

  朱允炆再喝:“明軍萬歲,大明萬歲!”

  “吾皇萬歲萬萬歲!”

  看著高臺上意氣風發的朱允炆,朱棣便將腦袋埋在了塵埃之中。

  今日之朱允炆,已經將他的帝王風采種在了大明將士的心中。

  除了太祖復生,天底下,再無人敢悖逆帝王之威。

  朱允炆,已經點燃神火,化為神靈!

  從此,日月山河、蒼生社稷都融入進朱允炆的帝王之軀中。

  一人化天地,一人即江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