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34章 科舉改制

熊貓書庫    大明從慎重開始
🔊點這里聽書

  將官話作為科舉考試的一門學問,曠古未有。

  但,可以想象讀書人愿意下功夫學習官話,推廣官話就順理成章了。

  科舉歸禮部管制,張升道:“參考的南方讀書人非暴起不可!除了兩京,天下讀書人皆吐音不清。”

  這屆考生非把貢院砸了不可。

  劉健頷首點頭:“想法倒是好,不如三年后,再勒令執行。”

  眼見,還有兩年就要秋闈了,就算要推行,也要六年后推行。

  “臣以為,擇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臣可在京城開辦專門教授官話的私塾。”嚴成錦道。

  官話讀書人都會,只是吐音不準。

  用兩年時間傳教官話,能學會的就會了,學不會的,這輩子注定是不會了。

  弘治皇帝有自己的考量,納入的科舉必會遭讀書人唾罵,趁朕還龍神馬壯,這罵名就由朕來擔吧,圣名留給那逆子。

  “嚴卿家所言,深得朕心,趁朕還能多活幾年,趁早推行吧。”

  李東陽知道弘治皇帝憂慮太子,此乃父母常情。

  為人父親,他能體會弘治皇帝的苦衷。

  嚴成錦提醒道:“陛下,還要推行滿加剌國,島國,安南等地。”

  真正的目的,讓大明的官話成為天下通用語言!

  “讓番人說我朝官話有何用?他們又不入朝圍觀。”秦竑不屑。

  武夫果然真粗鄙…

  嚴成錦在想滿加剌國的官話推廣,該讓誰去?袖口中倒是有一封吳寬的彈章。

  “秦卿家所言有理,朕又不需他們入朝為官,要他們說官話作什么?”

  “天下皆說大明官話,這何嘗不是一種盛世?當初三寶太監下西洋,也做不到如此。”

  跟戶部談銀子,跟禮部談祖制,跟兵部談火器,跟陛下談盛世。

  這是嚴成錦琢磨出來的大明話術。

  嚴成錦微微抬頭,望著弘治皇帝。

  只見弘治皇帝宛如被人說到了心坎中,眼圈紅了:“朕雖不讓他們做官,到番國宣示我朝的威望,倒是件好事。”

  只是,該派誰去滿加剌國傳授?禮部擬了一道圣旨,送到國子監。

  國子監祭酒胡文修看到諭旨,瞠目結舌,連官話也要納入科舉取士,哪個昏官諫言的?

  “對于兩京的讀書人無礙,可南方書生就頭疼了。”一旁的國子監司業道。

  “祭酒應當入宮問明才是,這旨意、耽誤南方子弟啊!”

  胡文修掏出半兩銀子,交給來宣旨的小太監:“敢問公公,是誰諫言?”

  小太監喜滋滋地收了銀子:“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御史。”

  胡文修急了,這小太監收了他半兩銀子,只吐露半句,這不等于收錢不辦事嗎?!

  以為小太監嫌少,他又掏出來半兩銀子,“還請公公明示。”

  片刻,前后伸手數十次,掏空了腰包,等到的答案竟是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御史,一位出身不詳的御史,一個身份隱晦的御史…

  “公公,究竟是誰!”

  我還不知道身份不明嗎?問了半天,只得了一句有用的話,胡文修的脾氣都氣沒了。

  “咱再說就有性命之虞了。”

  在奉天殿做門監,消息比其他太監靈通。

  誰被抄家了,誰被流放了,一清二楚。

  小太監收了銀子,趕緊溜了。

  胡文修氣急敗壞,暗啐小太監一口,整理好衣冠,準備進宮面圣。

  想到陛下未必會見他,很快來到禮部,通報了來意。

  “張部堂,這將官話納入科舉,是何意,豈不是為難南方的書生?”

  “陛下心意已定,你就是殿前勸諫也無用,快回去吧。”

  張升擺擺手,圣旨都下了,還是他下的,難不成還把圣旨收回來?

  除非,朱厚照當皇帝,才有這么荒唐的事兒。

  官話納入科舉的考試消息一出,先是國子監沸沸揚揚。

  隨后,良鄉青山藏書館炸開了雷。

  兩京的書生暗自慶幸,南方的書生氣急敗壞。

  平日勤學苦讀還不夠,如今連官話也要學。

  王越道:“老夫覺得,你這主意好,真能推行天下,番人講什么,便不用再猜了。老夫請了幾個先生正,在良鄉教官話。”

  “還要將官話,納入理科考試中,官話出眾者,可當工程師,明日就可考試。”

  嚴成錦想到了海外普及,當在大明成立一個官話學院,日后推廣到島國、安南和暹羅等地。

  這消息一出,良鄉炸開了鍋。

  原本要焚膏繼晷學習理科,才能考上工程師。

  如今會官話也能當工程師,豈不是整個京城的人,都是工程師?

  消息越傳越快,京城的百姓和士紳,將傳世理學院的門堵住了。

  王越命親兵來守,他站在院門前:“此工程師除了會官話,還需讀書認字,有本事的盡管來考。”

  報名者,多為北直隸人。

  嚴成錦上朝時,專挑避開國子監的路走。

  何能小聲:“少爺,在”

  圣旨下達后,弘治皇帝看向內閣三人:“將官話納入鄉試趣士中,國子監生的反應如何?”

  李東陽三人相視一眼。

  耿直如劉健的性格,此刻也變得吞吐起來:“圣旨下達后,南方的監生紛紛上書,直罵陛下…昏聵。”

  朕推廣官話,也是為他們的仕途著想,為天下的百姓著想。

  好嘛,竟然怪起朕來了。

  弘治皇帝雖然早料到,南方的書生會反噬。

  但此刻,也忍不住龍顏大怒。

  “良鄉的讀書人反應如何?”

  嚴成錦微微躬身:“良鄉的反應一片良好,官話考試,書生們踴躍報名,如今報名人數已達三千人余人。”

  弘治皇帝臉上露出些許笑意,卻疑惑道:“為何坊間書生與國子監生的反應,差別如此之大?”

  張升面露慚愧之色,禮部監管國子監,但此刻,他也答不上來。

  嚴成錦道:“陛下應當知道,國子監多為貢生和蔭生,他們大多出身顯赫,只求功名,不為銀兩。

  良鄉的書生多出身寒門,推廣官話,若考舉不中,他們還可得朝廷每月放發的半兩銀子,不愁生計。”

  鄉試過后,會有一大批落榜的書生考慮今后的謀生問題。

  他們除了讀書什么也不會,可家中還有妻兒老母要養活。

  考不上,便瘋了。

  若每月得朝廷發放的半兩銀子,可以養活一家人,多了一條出路。

  還抱怨什么?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