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這個泱泱大國的鹽稅都還是按人頭收稅,直到一個叫范時崇的梅州巡撫發現了其中奧妙,向乾隆進言,才從人口派鹽稅收改為按斤兩派鹽稅。如此一改,鹽稅大增,單梅縣一地的鹽稅就由幾百兩銀子猛增到七千四百兩。
“第三,嚴格產地管理,從源頭掐,死私鹽的泛濫。對灶戶施行保甲制,十戶為一甲,百戶為一保,相互監督,如果有一戶販賣私鹽,而其他九戶沒有舉報,或者沒有察覺,一律同罪,杖八十,流放三千里,嚴重者,斬!”
灶戶,明朝設灶專門煎鹽的百姓,朝廷從灶戶手中收鹽,加稅后賣給鹽商,市面上的私鹽,大部分都是從灶戶手中流出來的。
“第四,私鹽一旦嚴格管理,那些灶戶的生活必然受到影響,如果朝廷不照顧他們,食鹽生產就會遲滯,因此兒臣以為,應適當提高灶戶待遇,讓他們不用販賣私鹽,也可以衣食溫飽,兒臣提議,每斤鹽稅可提高一文,其中一半歸朝廷,一半歸灶戶,雙管齊下,私鹽泛,濫的局面,必然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如果說,當朱慈烺開口說要改革鹽政時,殿中的老臣大部分都是惶恐不安,擔心太子爺亂改鹽政,會攪的天下大亂,一個個憂心忡忡,但是當朱慈烺把鹽政改革的四策說完,老臣們相互一看,眼睛卻都是一亮--這四策里,除了第一策影響巨大,可能會造成社會動蕩之外,其余三策,無一不是治國良策,尤其是第三策的保甲制度,執行的好,也許可以徹底解決私鹽泛濫的局面。
私鹽只所以泛濫,一來價錢低,百姓愿意購買,二來,朝廷人手有限,不可能每個灶戶都派人監督,因此無法遏制私鹽從產地流出,但如果保甲制度一施行,灶戶之間相互監督,這一難題立刻就迎刃而解了。
“妙啊!”
有大臣高聲贊嘆。
還是兵部左侍郎吳甡。
這個早朝,他已經稱贊皇太子好幾次了。
其他朝臣大部分也都是點頭。
崇禎眼有興奮,目光看向周延儒:“內閣什么意思?”
周延儒拱手:“老臣以為…”
“都別跪著了,起來吧。”
崇禎揮手打斷他的話。
“謝皇上。”
滿朝文武嘩啦啦都站了起來,剛才這一跪,足足十分鐘,可憐這些六七十歲的老頭,一個個都跪的膝蓋酸麻了。
“老臣以為,殿下的鹽稅改革之策,除了第一策之外,其他三策都甚好,著戶部準備一下,下半年就可以執行。”周延儒說。
“臣也這么認為,后三策甚好。”陳演也贊同。
兩人帶頭,殿中眾臣都是贊同,還有人拍朱慈烺的馬屁:“太子殿下智謀深遠,天縱英明,老臣深為佩服。”
“后三策甚好,那意思是說,第一策不好了?但不知不好在哪里?”一片贊頌之中,卻有一人冷言冷語。
朱慈烺不用看也知道是吳甡。
吳甡所問的,正是他想問的。
鹽政四策最核心,最關鍵的就是第一策,如果第一策不執行,鹽商鹽幫壟斷的地位不改變,鹽政改革就不可能成功,最多只是緩解。
內閣四臣卻都不理會吳甡,吳甡只是一個兵部侍郎,官小位低,性子又桀驁,在官場里沒有人緣,周延儒陳演都是老謀深算之人,才不會在皇上面前,跟屬下爭辯呢,但吳甡的疑問殿中的人都聽到了,所以必須向皇上和太子解釋。
于是周延儒向崇禎行禮說道:“陛下,太子殿下的第一策并不是不好,而且現在還不適合施行。”
“說說理由。”崇禎面無表情。
朱慈烺卻隱隱已經猜到周延儒要說什么了。
周延儒向朱慈烺一行禮:“殿下可知,被朝廷準許,專賣食鹽的鹽商和鹽店有多少嗎?”
“請周老先生大人指教。”朱慈烺回了一禮。
周延儒看一眼陳演。
陳演是戶部尚書,立刻回答:“被朝廷特許的鹽商,全國共有兩千二百六十一人,鹽店有十萬三千五十六家,全國有組織的鹽幫有晉商,徽商,山東也有,不過都只是稱呼,并沒有被朝廷認可。”
怪不得鹽價如此高呢,原來全國竟然有這么多的盤剝者。
“殿下,不說鹽幫和鹽商,只這十萬多家的鹽店,就關系著多少人的身家性命?一旦朝廷取消特許,他們沒有了生活來源,豈不立刻就要鬧事?”周延儒語重心長,一副老成謀國的樣子。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鹽店暫時可以保留,但鹽商的特許,必須撤銷。”
鹽商是上游,只要解除了上游的壟斷,十萬鹽店就算想壟斷也壟斷不起來,因此,鹽店可以放過。
至于鹽幫,鹽商的特許撤銷了,鹽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鹽商全國只有兩千二百六十一人,看起來,人數不多,關系也不大,但這些人的祖上可都是為朝廷立下功勛之人,朝廷為獎勵其后人,才特許食鹽經營,如今無緣無故的貿然取消,豈不讓人寒心?以后還會為朝廷盡忠盡力?朝廷的命令一旦發下去,這些人能服氣嗎?雖然他們只有兩千余人,但卻都是豪強世家,在地方擁有一定的勢力,如今流賊為禍,如果鹽政改革再過急過激,一旦有變,恐怕…朝廷力不能逮啊。”
周延儒說的很緩慢,很沉重。
某種方面來說,周延儒擔憂的確實沒錯,如今建虜流賊內外交加,局勢不穩,朝廷確實應該以維穩第一。
但朱慈烺卻不這么認為,鹽商們個個富得流油,他們才沒有膽量造反呢,最多也就是帶人鬧鬧事,只要官員處理得當,一手武力彈壓,一手溫言勸和,就不信他們能鬧出大事來!而且大鹽商基本都在江南,即使是山西幫的鹽商,也都常住江南,就算他們鬧起事來,也無法和北方的流賊連成一片。
百姓生活困苦,一斤鹽居然就要300文,要知道,即使是財政最富裕的宋朝,一斤鹽的價錢都沒有超過100文,朱慈烺在前世看到的資料,宋朝的鹽價長期保持在50文左右,但百姓的收入卻超過明朝,因此,明朝鹽價已經成了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天災人禍流賊,再加上逆天的鹽價,百姓們走投無路,不造反才怪呢。
高起的鹽價,相當于是大明百姓承擔的另一個遼餉,遼餉廢除,鹽價自然也要打下來。
如此才能安定民情。
但朝臣們的想法顯然跟他不一樣。
“閣老說言甚是,臣附議。”次輔陳演也站了出來:“太子殿下有經緯之才,鹽政改革四策,策策都是治國良策,然第一策牽涉眾多,貿然實施,恐有窒礙難行之處,因此老臣以為,應徐徐圖之。”
===
求收藏,求推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