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型空間設施的建造問題

熊貓書庫    超級科技領航者
🔊點這里聽書

  果然,聽唐超說著說著,人們就陷入想象了。

  這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人造空間站啊,國際空間站只能成為過去式。

  最長109來米對上最長300多米。

  最寬73米對上最寬近200米。

  最重420噸對上最重約2500噸。

  不到1000立方米的加壓空間對上10000立方米。

  這怎么比?

  而且聽聞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比如高山上的日出日落前后,國際空間站的反光特別明顯,此時它的亮度也最高,如果使用單反相機加長焦鏡頭,是有可能把國際空間站拍攝下來的。

  就是拍攝難度很大。

  不僅需要提前查詢國際空間站的軌道位置,還要把相機的焦距和曝光值提前設置好,然后對準天空,在國際空間站出現在視野中的瞬間連拍,整個過程是比較短暫的。

  但只要能拍到,基本上可以拍清楚國際空間站的輪廓。

  當各種條件都適合,并且你的眼神有很好的話,你用肉眼都可以看到,頂多就是沒有單反相機拍的清楚,一個光點而已。

  其實不止是國際空間站,就算是一般的人造衛星在展開太陽板時也有可能把太陽光反射到地面,如果角度合適,地面的人就能看到一顆快速移動的“星星”。

  它們還常被人們誤以為是UFO。

  一般的人造衛星和國際空間站都這樣了,那么比國際空間站大好幾倍天庭空間站是不是可以看的更清晰?

  要是展開的太陽翼的那面正對地球,條件又合適,是不是肉眼可見模糊輪廓的光斑,長焦相機可以拍攝更清晰的結構呢?

  是了,人類除了喜歡大的,喜歡奇觀,還是視覺動物。

只要五官長得好,三觀跟著五官跑  不僅看人是這樣,看機械設備也差不多。

  喜歡大的,喜歡奇觀,那也得看得見啊,之前國際空間站能用肉眼看到一個亮點,之后的天庭空間站可以用肉眼看到隱約輪廓亮斑,這對比不就出來了嗎?

  網友們的腦洞更大,在彈幕上暢所欲言。

  “搞快點,我想在地面上就看到空間站!”

  “想想那個景色,應該會很美吧,以前只在晚上看過快速劃過的光點,知道那是人造衛星或空間站,但根本看不清什么樣。”

  “以后宣傳太空探測就有模板了,到時候講完課,然后直接指天讓他們看就行。”

  “這么大的空間站不改成太空堡壘可惜了,別忘了火星上還有外星人呢。”

  “它的工業區里邊不是有制造中心和維修廠嗎?制造中心造零件維修廠能維修就能組裝那么理論上它是不是可以變身為軌道造船廠?”

  “好家伙,你是說直接在太空軌道上造太空飛船嗎?我感覺很有搞頭啊想想就激動!”

  “我感覺可能有點困難吧畢竟不是專業的太空造船廠,更多的應該是進行試驗最多造點小零件對保證天庭自己的維護,或者對衛星進行維修其他的…它能修奔月號飛船嗎?”

  “不好說這得看奔月號飛船出問題的地方吧?如果是壞了一點小東西應該能修,如果是壞了發動機,天庭空間站的軌道維修廠估計就修不了了。”

  “說那么多,都得等它建設完成了才能知道這么大的太空設施也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建成?”

  “快進到天庭空間站建成然后抽獎我中了旅游票,我已經等不及了。”

  一說到具體的建設過程,這確實引起了很多人的擔心,畢竟有國際空間站的例子在前。

  它由十幾個國家合作,花了十幾年才建成。

  如果天庭也是這樣甚至因為體量更大花的時間更長,那豈不是等的黃花菜都涼了?

  現在的人普遍沒耐心他們恨不得今天提出計劃,成品明天就能造出來。

  當然現在科技已經進步了,而且還有領航者的參與應該不會用那么久的時間。

  不過算算領航者和天夏現在擁有的太空運輸設備好像也不輕松。

  軌道穿梭機可以方便的往太空運東西現在的人們已經都知道了,不過它的艙室太小了,運上去的也只能是小零件和少量原材料。

  兩噸多的運載量太少了。

  而且用小零件和原材料建造巨大的天庭空間站,就不是拼積木那么簡單了,必須讓宇航員進行大量的太空行走作業。

  一旦涉及到宇航員的太空行走作業,那消耗的時間就更長了。

  就目前的人類技術來說,科幻電影里那種需要焊接的太空設施建造方法,只能是繼續在科幻電影里進行。

  所以軌道穿梭機最合適的工作還是運人。

  那么天庭空間站最好的建設辦法還是在地面造好各種模塊,然后用火箭運到太空軌道上去“拼積木”,這才是人類目前熟悉的太空設施建造方案。

  目前領航者能用的火箭就是遠航號超重型火箭,初航號火箭都退役了,技術出售給了其他航天公司。

  而天夏官方能用的火箭是回收版的長征九號和回收版的長征五號,其他的火箭都太小。

  尤其是長征九號,它對大型空間站的建設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使用10米直徑的整流罩。

  只不過看領航者搞過芯級直徑5米的火箭頂著直徑15米的整流罩飛天的情形就知道,長征九號火箭的整流罩也不太夠,天庭空間站太大了,一次能把多個模塊運上去總是好的,并且天庭結構里邊有的模塊確實巨大。

  所以就肯定需要更大的火箭,比長征九號還要大。

  這唐超也知道,而且后邊他還要建造飛往火星的載人飛船,模擬重力艙肯定也得上。

  這次搞了測試用的小型重力艙,展開直徑30米,折疊起來直徑15米,現在參與測試的宇航員們已經有些反饋了,問題不少,基本都是跟直徑小有關。

  那么之后造火星飛船,重力艙的直徑肯定得擴大,折疊起來的直徑肯定也得擴大,遠航號估計夠嗆了,比15米直徑更大的整流罩估計真得翻車。

  而長征九號的原始設計讓它不能像遠航號一樣瞎搞,它的整流罩限制更大,能擴大估計也就15米左右了,根本運輸不了更大的重力艙折疊機構。

  所以更大得火箭是早期太空大建設的剛需,人類目前最好的太空設施建設手段就是在地面造好,最好幾個模塊先組裝好,省的在太空多次組裝,然后直接由大火箭運到太空,再跟更大的模塊進行連接。

  當然,也可以讓宇航員太空行走進行一些輔助組裝公祖,但一定要簡單,也就在外邊擰個螺絲、插個插槽、連個線之類的。

  要是搞一條長長的縫隙讓宇航員焊上,那就是為難人了。

  如果這個焊縫還不是直線的,而是犬牙交錯的,那宇航員得自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