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西北風吹過,長安城的氣溫驟然下降。水印廣告測試水印廣告測試 楚王府別院外面的銀杏樹,早就只剩下光溜溜的樹枝。
“嘚嘚嘚!”
“咴咴!”
伴隨著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尉遲環和房遺愛出現在了楚王府別院門口。
這兩個家伙都曾經是楚王府的常客,門房自然是認得他們的。
哪怕他們已經被曬的黑不溜秋,也是一眼就被認出來了。
“快去通報王爺,尉遲三郎和房二郎回來了。”
門子一聲吩咐之后,立馬上前迎接兩位大佬。
楚王府別院的菜地里頭,李寬正帶著小玉米觀看下人們收割今年的菘菜。
雖然長安城也有不少人跟風開始種植菘菜,但是楚王府的規模仍然是最大的。
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王府自身在冬日里有蔬菜吃,另外一方面也算是以身作則的讓還在觀望的人們堅定信心。
“阿耶,菘菜,小玉米抱抱。”
一歲多的小丫頭,已經能夠跟李寬簡單的進行交流了。
這讓李寬和程靜雯都很是驚喜。
雖然比她更早會說話的小孩也有不少,但是一歲多一些就能達到使用連詞進行簡單交流,還是比常人要快不少。
有些慢的小孩,過了兩歲也還不怎么愿意說話呢。
“這個菘菜太重了,阿耶來幫你抱。”
菜地里也沒什么危險,李寬倒也放心讓小玉米在菜地里玩耍。
而程靜雯在旁邊看著這一幕,也很是開心。
自己一直擔心生的是女兒,李寬會不喜歡。
現在看來,當初李寬說的喜歡女兒,還真是沒有說謊。
“王爺,今年種了這么多的菘菜,聽說好多勛貴世家也種了,估計大家對長安城的冬天應該沒有那么討厭了。”
程靜雯親眼見證了菘菜給大唐帶來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自己夫君帶來的,心里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還是太少了,只有一種菘菜,大家吃多了會覺得膩。得讓暖棚種植的成本降下來才行。”
要不要大規模的推廣玻璃制作技術,李寬一直還沒有想好。
要讓更多的建筑都用上玻璃窗,讓更多的暖棚得以建設,那么玻璃的推廣就是必須的。
可是,一旦玻璃的技術擴散開來了,玻璃鏡子也好,各種所謂的水晶工藝品也好,價格肯定要大幅下跌。
雖然把玻璃變成鏡子也是有門檻的,但是一旦解決了玻璃這個最大的問題,總有其他家能夠做出鏡子來。
“王爺!王爺!”
沒等李寬想太多,遠處就有下人飛奔而來。
“東海漁業下南洋的船隊回來了,尉遲三郎和房二郎已經到了王府了。”
“船隊回來了?”
李寬問訊,臉上立馬露出了笑容。
除了香料帶來的財富之外,他更期待從南洋而來的稻谷。
“靜雯,走,我們先回去。”
菘菜的收割,李寬也沒心情理會了,趕緊抱起小玉米坐上了旁邊上路上的馬車。
有句話叫做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李寬還沒到大堂門口,就遠遠的聽到尉遲環和房遺愛高談闊論的聲音,中間間或摻雜著王玄策的詢問之聲。
“哈哈,尉遲兄,遺愛,你們回來啦!”
李寬也不顧那么多禮儀,上前給他們兩人一個擁抱。
這年代的出海,那是真的在拿生命冒險。
哪怕是有飛剪船,有指南針,有海圖,風險一樣遠遠高于后世。
不客氣的說,每一次出海,特別是下南洋,都是去鬼門關走了一遭。
“王爺,幸不辱命!”
尉遲環難得的文縐縐的來了一句。
“王爺,這一次我們船隊大獲而歸,不僅有胡椒、桂皮和肉蔻,還比上次多了不少大茴香。”
房遺愛像是小孩子向家長邀功一樣的述說著此行的收貨。
“大茴香?”
李寬眼前一亮,這也是個好東西啊。
各種鹵肉,特別是鹵鴨腿、鹵鴨腳之類的,要是沒有大茴香,怎么都缺點感覺。
最關鍵的是,和桂皮和肉蔻是主要起到去處腥味的作用不同,大茴香有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遮掩或者去處肉類的不新鮮感。
說白了,就是這個時代由于沒有冰箱,很多肉類有的時候并沒有那么新鮮,如果添加了大茴香一起煮,就不容易吃出不新鮮感。
當然,健康不健康的,就另當別論了。
至少,在大唐也好,在草原也好,大茴香應該是很有市場的。
“沒錯,王爺,那個香料島還真是座寶島。上次我們沒有找到茴香,因為沒有趕上好季節,樹上沒有大茴香,而我們又不認識大茴香樹。這一會,我們直接帶上了幾名熟悉香料樹木的向導,一下就發現香料島上還有好多驚喜。”
尉遲環在一旁看著房遺愛唾沫橫飛的介紹著,仿佛重新認識了房遺愛。
這個家伙,之前怎么沒有發現他那么能說呢?
“我后來跟你們說的稻谷,你們有帶回來不?”
聽房遺愛說了半天都是香料島的事情,李寬不由得有點擔心,他們不會是覺得稻谷價值太低,都把船上的空間用來裝香料了吧?
“有,當然有。”
說到稻谷,房遺愛臉上就露出一副遺憾的表情,“王爺,我們用了一半的船只來裝載林邑、占城、真臘等地的稻谷,實在是好可惜呢。”
“是啊,王爺。我們也吃了一些南洋的米做成的米飯,還沒有倭國的精米好吃呢,口感很是粗糙,又比較硬。我就不懂你為什么讓我們盡可能多運輸稻谷回來了。”
好不容易有機會抱怨,尉遲環自然也是跟李寬大吐苦水。
“你們運回來的是稻谷,不是稻米吧?”
李寬趕緊再確認了一下。
這幫吃貨,整天就知道吃吃吃。
要是他們以為自己也是想吃南洋的大米,運回來的都是去除了谷皮的大米的話,那自己可就真的要欲哭無淚了。
自己要的可是稻種呢。
“王爺你放心,你都說了是稻谷,我們自然買的都是稻谷了。只是一路運輸過來,船只比較潮濕,有沒有壞掉一些就不好說了。”
看到李寬似乎很緊張的樣子,尉遲環感受到了一股不一樣的氛圍。
“王爺,莫非這些稻谷有什么不一般?”
尉遲環仔細的回想了一下船艙里的稻谷,想不出和自己在長安城中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
“當然不一般,你們兩立大功了!”
李寬心情一松,臉上露出了和熙的笑容。
貞觀年間,北方種植最多的就是粟米,其次是小麥,然后是高粱。但是在江南地區,水稻的種植已經較為普遍,可以說是當地最主要的糧食。
這個結構,已經和后世有點相近。
最主要的不同就是粟米此時仍然占據著最主要的地位,而到了后世,基本上已經邊緣化了。
在后世,除了小麥和水稻,其他的都被稱為雜糧,充分體現出了這兩種糧食的重要性。
可是李寬發現,整個長安城周邊,幾乎就沒有人種植水稻。
就連南方種植的也都是一年一季,產量很低的水稻。
所以當東海漁業再次下南洋的時候,李寬立馬就要去帶回大量的稻谷回來。
“王爺,這些稻谷,我沒有看出有什么不一般的呀?它不一般在哪里了?”
房遺愛困惑的看著李寬。
在他看來,不管是哪里產的稻谷,不都是差不多的嗎?
“你們在南洋這么久,就沒有注意到他們的水稻有什么不一樣嗎?”
尉遲環和房遺愛對視了一眼,然后很有默契的搖了搖頭。
“那你有沒有發現,南洋的米價是不是比大唐要便宜很多?”
“王爺,這個我們倒是知道。并且,在林邑的時候,我們就發現,那里的人雖然普遍又矮又小,但是卻是聽說很少有人餓死的。”
尉遲環想了想自己在林邑集市里面收購稻谷的時候的場景,那些林邑人要樂壞了,從來沒有看到有人這么大量購買稻谷的,幾乎就是把整條街所有庫存的稻谷都買光了。
“那你們有想過是為什么嗎?總不可能是林邑人比我們大唐百姓還要勤勞吧?”
“怎么可能,那些人懶得跟猴子一樣,整天游手好閑的模樣。”
房遺愛覺得南洋的那幫人,很多都是無所事事的在到處晃悠,反而是地里面不時的能夠看到一些農婦在耕作。
“那些人那么懶,偏偏還很少餓死的。而我們大唐的百姓很勤勞,可是一旦遭遇到災荒的時候,卻是沒有幾個能夠輕松渡過,你們就沒有想過為什么嗎?”
被李寬這么一問,尉遲環和房遺愛總算是察覺到自己似乎遺漏了什么。
莫非是跟這些稻谷有關?
大堂之中一時陷入了寂靜。
“王爺,林邑國的水稻,莫非產量比我們要大很多?”
一旁的王玄策試探著問道。
“對啊,是不是林邑的水稻產量比較大啊?”
尉遲環也覺得王玄策的這個猜測似乎能夠解釋李寬的問題。
在大唐,普通的農田,一畝地的產量也就只有一石左右,很好的良田才有可能解決兩石。
這一石,大概就相當于現在的一百二十斤。
而到了后世,水稻的最高畝產已經超過了兩千斤。
當然,這種特殊的試驗田出產的水稻產量,意義不大。
可哪怕是普通農民種植的雜交水稻,畝產突破一千斤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么一對比,大家就知道大唐的時候,糧食畝產到底有多低了。
也難怪王玄策這么快就往水稻產量方面想了。
“玄策你說對了一小半。林邑也好,占城也好,他們的水稻產量著實比我們的要高一些,但是頂多也就高了幾成。”
“王爺,幾成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王玄策臉上露出了激動的神色。
“不,這不是最了不起的,南洋的水稻,它可以一年兩熟,甚至是一年三熟,這才是最關鍵的。”
“一…一年三熟?”
王玄策不可置信的看著李寬。
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還有什么糧食是一年三熟的。
粟米也好,小麥也好,水稻也好,不是都是一年一熟的嗎?
這個時候,就連尉遲環和房遺愛也感受到自己帶回來的水稻似乎很不簡單了。
“沒錯,人家的水稻就可以做到兩熟或者三熟,所以那里的人不容易餓肚子。”
李寬想到南洋周邊那些國家,要說地理位置,還真是不錯。
一年四季都沒有嚴寒,隨便種一些水果糧食,產量都很不錯。
但凡是勤勞一點,想餓死都不容易。
“那要是我們大唐全部都改種水稻,豈不是糧食產量可以翻幾番?”
王玄策兩眼放光,激動的手都有點發抖了。
就連尉遲環和房遺愛,內心也是一片激動。
真要是這樣,自己就要青史留名了吧?
把這么重要的種子從南洋帶回長安城。
“怎么可能,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李寬的話像是一盆涼水,直接潑到了眾人頭上。
不過,片刻之后,他們又都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說南洋水稻產量高的是你,說人家水稻可以二熟甚至三熟的也是你。
可是偏偏你又說大唐的糧食不可能翻幾番,這不是前后矛盾嗎?
我也是學過算學的啊。
“南洋的氣候得天獨厚,一年四季都很暖和,所以水稻才有可能三熟。但是放在大唐的話,除了崖州附近的區域可以三熟,其他江南地區就只能兩熟。放到關中地區,如果品種選的好,也可以一年兩熟。而河北道和河南道等地,大部分都只能一熟。”
李寬這么一解釋,王玄策他們倒是理解了。
“王爺,即使如此,也完全值得大力推廣啊。”
“當然,要不然我怎么會專門浪費寶貴的運力來裝載稻谷呢?”
李寬可不想跟推廣菘菜一樣,在暖棚里育種個好幾年。
對于這個時候的大唐來說,直接種植個幾萬畝水稻,看看那一類型的種子產量最高,就按照哪個來推廣就行。
反正橫豎都是比大唐此時的水稻要好的。
至于林邑的水稻,占城的水稻和真臘的水稻,到底哪個更加適合大唐,以后慢慢辨別就是了。
反正現在運輸回來的稻谷,哪個地方的都有,真要去辨別,一時半刻也沒人區分的開來。
所以李寬準備干脆先在楚王府的地里面全部改種水稻吧。
等明年水稻的產量出來了,再去談水稻的推廣才有意義。
畢竟,在這個有飯吃就是壓到一切的年代,哪怕是李世民也不敢隨意下旨大規模的推廣一種糧食。
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那些農夫是真的會揭竿而起的。
人一旦沒有飯吃,那是什么事都干的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