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英,你這胃口未免太大了,哈密和沙州已經是極限了,就算是這兩地,朝廷已經撐不起了,那糧秣消耗太大了,陜西這邊…」似乎是明白了一點兒什么,鄭崇儉琢磨過來,「你是覺得土豆和番薯可以在陜西和陜西行都司以及三邊四鎮屯衛中普及?」
鄭崇儉知道馮紫英一直在推動土豆種植,后來又還有番薯了,據說這兩樣作物很適合陜西這邊旱地山地的種植,產量也很高。
他甚至也嘗過土豆的味道,覺得還過得去,沒有米面那么可口,但是如馮紫英所說可能就是習慣問題,而且連草根樹皮都沒得吃的時候,這土豆簡直就是無尚美味了。
如果像陜西行都司那邊的地方都能夠種植土豆,而且產量也能差不離達到延安府那邊水準,那這個糧秣補給問題的確可以解決大半。
而且也正如馮紫英所說,漢唐時候這一區域都能被朝廷管轄,憑什么大周就不能做到?
要知道現在的湖廣江南在漢唐時候都還是蠻荒之地,而現在已經取代中原成為膏腴之地,供應起了整個大周所需。
「嗯,大章,你也看到了土豆在延安府那邊的種植收成情況,李大人專門去了一趟延安各州縣跑了一圈,一下子就成為土豆的擁躉了,到處吹噓土豆的好處,比我還積極,鳳翔那邊今年春播種了五千畝,只能算是一個試點,但我覺得,到了秋播的時候就可以擴大到三萬畝了,到時候收獲四千萬斤應該沒有問題,到時候流民問題就基本上可以得以解決了。」
李騰芳現在已經徹底化身土豆吹,到處吹噓土豆的好處和優勢,鼓勵各地大力種植土豆,對各地官員也是隨時敲打督促。
實在是被陜西干旱帶來的大災給嚇壞了,想想如果推廣土豆種植發展起來,能夠一下子解決餓死人的問題,那鄉間這些流民便不會變成亂民,做到這一點,那邊是圣人之舉。
馮紫英的話讓鄭崇儉樂了,「這就是你下一步交給我的任務?」
「不僅僅如此,這只是一項最重要的任務,還有就是要重新維修從鳳翔到甘州那邊的道路,…」馮紫英笑了笑,「不要覺得那是鞏昌府的事兒,也許下一步你就是鞏昌府的知府了呢?你先把鳳翔這邊的路修好,鞏昌府那邊也要繼續,只要土豆的產量跟上,流民饑民災民就可以徹底轉化為這些修路的主力,肅州到西安這條路務必要保持高水準暢通,這也是我要做的一件事情。」
鄭崇儉倒吸了一口涼氣「紫英,你這是準備把我給放在陜西一輩子么?」
「呵呵,一輩子太長了,十年八年倒是有可能,也許日后你來當陜西巡撫反而覺得這個位置上你會干得更有成就感,不想走了呢?」馮紫英看著鄭崇儉道:「能開疆拓土,名垂青史,誰不愿意?」
對士人來說,這是最大的誘惑,鄭崇儉也不例外,馮紫英這個誘惑條件還真的有些動人心。
見鄭崇儉為之意動,馮紫英知道打動了這個家伙的心,當然這還很遙遠,不過值得為之奮斗。
「若是真的能做到那一步,那便是一輩子戍邊守疆,那也值得了。」鄭崇儉吁了一口氣,若有所思地道:「但要做到這些,朝廷恐怕還…」
沒說下去,但馮紫英卻明白鄭崇儉對當下朝廷的情形并不看好。
尤其是他和孫傳庭、陳奇瑜三人這一年多都在山西、陜西地方上奔波做事,已經對地方官場上的種種黑暗弊端有所了解,肯定內心都有些失望。
就這樣的官場吏治,怎么可能不發生民變和暴亂?
山陜之亂固然有大旱的原因,但是水利不修,土地兼并嚴重,吏治敗壞,士紳貪酷,這些才是根本原因。
老百姓在這些因素聚合起來的壓榨下,實在過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起 來造反,但凡有一口飯吃,誰會冒著殺頭的風險來造反?
「大章,看來你也看到了當下朝廷的困難,但是困難源于什么呢?」馮紫英悠悠地道:「有人說是軍費開支太大,來自北面的軍事壓力太大,導致財政枯竭;也有的人說人口增長太猛,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百姓與士紳地主的沖突加劇,一旦遇到大災,就只能是以暴亂來對沖;還有的人說吏治腐敗,官員和士紳勾結,壓榨百姓,百姓民不聊生;也有人說朝廷人浮于事,缺乏明確的規劃,…」
鄭崇儉笑了起來,「紫英,你覺得這是老調重彈?但你能否認這些問題是不是都在朝廷和地方上都存在,而且還很嚴重?」
「的確存在,但是這里邊總有本末,那什么才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馮紫英反問:「我們需要分析,這些問題中誰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大周才立國不到百年,就走到了這一步,是不是不太正常?怎么來避免這些矛盾演變成大問題,我覺得我們可能都需要認真思考,找出原因,并且要在未來日常事務處理中去尋找對策。」
馮紫英的話擊中了鄭崇儉。
他也是一個善于思索的人,當然明白馮紫英提出的這些問題指向了整個大周朝的體制,皇帝之下的內閣七部加都察院,地方上的省府州縣,這種疊屋架床的模式,利弊何在,是該推翻重來,還是興利除弊?
還有朝廷是不是應該有針對性的對當下南北東西存在各類問題進行一個研究,哪些方面存在大問題,需要改進,哪些地方需要打破格局,創新求變,這些都值得好好思考探索。
當然鄭崇儉也知道自己這些人太年輕,還對整個大周中央到地方的政務并不熟悉,所以馮紫英才希望自己留在地方上從府州縣的具體事務開始,認認真真都接觸一番,未來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紫英,不得不說,你比我們都考慮得更深遠,對很多問題已經看到了,已經開始思考對策了,可我們都還有些茫然。」鄭崇儉語氣里多了幾分佩服,「你也說服了我,我的確該在鳳翔去好好干一番,同時也好好探索了解一番,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略來改變一些什么,唯一有些擔心的就是萬一你離開陜西了,換一個人來當巡撫,只怕就…」
「放心吧大章,我估摸著我若是回朝了,這陜西巡撫可能暫時不會設了,鄭大人和李大人的情況你也看到了,鄭大人估計也呆不長,李大人是個做實事的,還有潘汝楨,都不錯,按察使司這邊張大人也不錯,起碼未來三五年陜西格局就是這樣,西安、延安、鳳翔,這三府是關鍵,若是君豫到西安,你在鳳翔,還有楚材兄在延安,陜西這三處要地有你們三個掌舵,那便穩當了。」
馮紫英的話也把鄭崇儉逗笑了,「紫英,我只是一個同知,何來掌舵一說?做好自己本分事兒就行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當同知沒錯,但要知道同知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知府做好各項事務,我在永平府當同知,在順天府當府丞,都是要以知府府尹的心態去考慮問題,幫知府府尹考慮問題周全一些,沒壞處,給他們建議,他們不接受是他們的事,但是我們心要用到。」
馮紫英的態度很鮮明了,不想當一把手的官員就不是好官員,但你要想當一把手,那么就要隨時設身處地地從一把手角度來考慮問題,不能只圖自己本職工作這一塊,那就太狹隘了。
被馮紫英這么一說,鄭崇儉也無話可說,難道說自己不想當知府,不想更上一層樓?那太虛偽了。
想了一下,鄭崇儉才又道:「紫英,你現在是一省巡撫,站的位置,考慮問題角度也不一樣了,我方才聽你的口氣,已經有點兒閣臣的口吻在說事兒了,我還真有些好奇,你比我們還小幾歲,怎么就能想得這么深 遠?開海之略你提出來,發展煤鐵軍工你籌劃,這大規模引入土豆和番薯,也是你一力推動,連徐大人都沒能推動,你做到了這固然有陜西民亂的緣故,可之前幾年山陜河南和山東不也一樣旱情嚴重,怎么就沒有那個敢來嘗試一下,還得要你來,我就不明白了,都在書院里讀書,怎么你就和人不一樣呢?」
這話問得沒毛病,青檀書院這么多人,也就只有馮紫英這樣一個絕才驚艷的角色,連練國事都遠遠不及,其他人更不用說。
現在馮紫英才二十出頭就已經做到了很多進士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位置,入閣拜相似乎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難怪鄭崇儉他們無比感慨,甚至連忌妒的心思都生不出來,實在是差距太大,沒法忌妒。
對此馮紫英也只能瀟灑地聳聳肩,笑一笑,他能怎么說?說自己是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