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最快更新數風流人物!
伴隨著對整個北線軍團的整合完畢,孫承宗和其他幾位將領迅速進入狀態,龐大的戰爭機器終于開始運行起來。
源源不斷的糧草、藥材、火藥、甲胄、箭矢、刀盾、矛槍從順天府的通州、香河、武清經天津衛開始向南運來。
與此同時,從榆關、大沽等碼頭上的各色物資也開始通過運河、衛河向南轉運。
從各地征集來夫子們在軍士吏員的吆喝催促下,沿著運河南下,百里逶迤,連綿不絕。
十萬大軍的消耗是超乎想象的,光是人吃馬嚼都是天文數字,單單是一個不起眼的馬蹄鐵或者車轱轆的消耗都是海量的,這對于后勤保障的要求相當地高。
好在對于這支軍隊來說,順天府、河間府都可以有運河作為依托,在與山東那邊同樣有運河可倚的大同軍、宣府軍來說,雙方在后勤保障上都能實現較為順暢的補充,不過在時間上的拖延,對雙方后勤來說都同樣是一個巨大的煎熬。
整個運河北段重新呈現出了漕運未斷之前的那種繁盛景象,一時間連沿線的城鎮都顯得熱鬧起來。
“報!順天府武清、東安、永清、文安、霸州五州縣的夫子共計三千九百八十五人已經到了,正在董家廟外歇息,隨軍送來糧食…”進來報告的親兵沉聲道。
“唔,你去安排一下,清點清楚。”孫承宗有些疲倦地揉了揉太陽穴,示意站在身后的幕僚參謀去安排。
連續幾日的操勞,繞是他精力過人,還是覺得有些吃不消。
看著身旁仍然目光炯炯的賀虎臣和楊肇基,甚至還舔著有些干涸的嘴唇,手指還在輿圖上細細搜尋,另外一個卻是雙手叉腰舒展著身體,滿臉滿不在乎精力充沛的樣子,孫承宗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老了。
要打好這一仗不容易,而且需要打得漂亮,要讓朝廷在京畿民心浮動之下一下子就能振奮人心,就必須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而非那種兩軍對陣的激烈搏殺。
雖然在孫承宗看來,真正的大戰實際上都是要通過雙方不斷地試探碰撞,從小戰輸贏積累為大戰定勝負的一個過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那種癡心妄想一戰就能解決敵人的行動,無異于暴虎馮河,稍不留意就是類似于蘇晟度的山西軍潰敗那樣,但來自兵部和朝廷的壓力,迫使孫承宗也不得不打一場類似于牛繼宗偷襲山西鎮那樣的戰事。
既然是不得不打這樣一場戰役,孫承宗就只能盡可能地把一切準備工作做得最細最好,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減輕失敗的風險。
打哪一處也是費思量。
如果按照大軍南下的最好方向,自然是首先拿下德州最穩妥,孫承宗也一直這樣認為。
伴隨著北線軍團組建完畢南下,一直盤踞在景州、吳橋一線的孫紹祖感覺到了壓力,迅速后撤,撤退到了德州、陵縣,并且仍然控制著故城,這樣互為犄角,擺出了一副決戰姿勢。
尤世祿的薊鎮軍迅速南下,重新收復了景州、吳橋,和孫紹祖的大同軍遙遙相對。
與此同時,劉白川的西北軍也啟程東進,攻占東昌府最西面的丘縣,并在館陶與牛繼宗的宣府軍進行了小規模的纏戰。
如果要打下德州,勢必要在故城、陵縣和德州這一段與孫紹祖大戰,但三地互為犄角,有堅城可倚,大同軍的戰斗力不弱,且有運河運輸補給,所以戰事肯定會遷延,但孫承宗卻以為只要戰術運用得當,以正合,能更穩健。
不過朝廷和兵部都不能接受孫承宗的這個建議,一是時間上,二是消耗上,更重要的是民心上,都拖不起。
那么就只能以奇勝了。
以奇勝沒那么容易,孫紹祖和牛繼宗都是知兵之人,之前孫承宗也考慮過進攻東昌府,但這里不但有孫紹祖主力駐扎,而且牛繼宗對這里極為重視,在濟南府也駐有一部,隨時準備接應東昌府。
所以兜兜轉轉,孫承宗還是把目標放在了臨清州。
表面上臨清州也是孫紹祖控制區域的核心所在,但是北面有德州,南面有東昌府,距離都不算太遠,而且憑借著優越的運河運輸,兩地都可以隨時增援,而且臨清州駐軍亦是不少,六千人的駐軍扼守要沖,而且臨清城主要在河東岸要想搞奇襲奪下臨清城可沒有那么簡單。
“大人,臨清怕是不好打啊。”楊肇基手指在輿圖上細細指畫,沉吟良久,又把目光回到臨清城的城防圖上,“臨清城城高墻厚,又有水道環繞,我們一時間根本就找不到足夠的船只,雖然臨清駐軍不算太多,也非孫紹祖的最精銳所部,但這樣強攻硬打,損失我們可以承受,就怕一時間拿不下來,貽誤戰機啊。”
雖然已經確定了要拿下臨清,但是楊肇基和賀虎臣還是都對這一戰充滿疑慮。
他們二人在私下里也計議了許久,覺得與其冒險拿下臨清,不如去打武城。
武城駐軍只有兩千不說,更多的還是依靠故城駐軍庇護,而只要讓薊鎮軍發起攻勢更猛烈一些,便可牢牢拖住故城、德州一線駐軍,拿下武城機會更大,同樣也可以截斷德州一線的后路。
不是怕損失犧牲,都是武人,提著腦袋過日子的,吃的就是刀口舔血的兵糧,瓦罐不離井口破,但楊肇基和賀虎臣更怕犧牲毫無價值。
“怎么,還擔心拿不下?”孫承宗能理解二人的擔心。
對于雙方來說,這一場戰事都很難對各自的人馬部署和行蹤進行保密,山東那邊,也就是牛繼宗和孫紹祖的部署對朝廷這邊來說幾乎就是透明的,龍禁尉、兵部職方司以及刑部的線人群體都為朝廷提供了太過豐富的情報。
同樣,牛繼宗和孫紹祖在朝廷內部乃至軍中亦有內線,北線軍團要做到嚴格保密也很困難,一舉一動要實現情報封鎖,也是極大的挑戰,但相對于對方,北線軍團還是要好一些。
所以這種情形下要想通過局部戰術操作實現戰略目的,難度很高,這也是為什么孫承宗更傾向于以正合,而非以奇勝,更愿意以大勢壓人,就這么平推向南,只有在兩軍對壘面對面的情況下,極短時間內的細微戰場調整來實現目的。
只不過朝廷,或者說局面不允許如此,這才迫使孫承宗不能不走這一部險棋。
“大人,大同軍非弱旅,孫紹祖也非庸人,他們控制臨清時間也不短了,依托城墻,可以游刃有余的防御阻擊,甚至可以調動騎兵在運河以東機動策應,而且臨清城北的大阜乃是城北制高點,其如果布置一部精銳,便如一柄刀刺側翼頂住我們腰肋,讓我們十分難受,我們如果強攻的話,兩部策應,加上運河機動,短時間內我們很難破城。”
賀虎臣也耐心地解釋:“而駐扎在茌平的宣府軍三日之內便能趕到,我們恐怕并無把握三日之內攻陷臨清。”
孫承宗承認二人的擔心都有道理,他自然也有要選擇臨清州的理由,不過暫時還不能和二人說。
“虎臣,太初,我知道你們的疑慮,如果可以選武城的話,我也想選武城,兵少墻低,也能截斷運河,威脅故城、德州一線,孫紹祖一樣坐不住,但是我們要考慮,宣府軍奇襲南宮、冀州,就算是選擇的武城甲馬營,他們不會注意不到這里的軟肋,而且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朝廷和并不希望選擇一個震動性更大的目標來振奮人心,武城的名聲不夠大,而臨清州地位更重要,名聲也要大得多。”
賀虎臣和楊肇基面面相覷,前一個也就罷了,但太牽強,但后者,這也算理由?具體打仗怎么打,難道還要讓朝廷和兵部來指手畫腳了,那前線將士怎么打?
“大人,這未免太兒戲了吧?”賀虎臣性子更直,不滿地道:“這種如此牽強的說法,不能作為我們選擇最合適作戰地點的理由。”
楊肇基也委婉地道:“大人,朝廷不能干預您的指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否則這一仗就沒法打了。”
孫承宗擺擺手,“我說的這兩點當然不是要選擇臨清的理由,我們能想到的,孫紹祖肯定也能想到,如你所說,孫紹祖甚至在臨清城北大阜高地增加駐扎了五百騎兵,這就是為了應對一旦我軍東進進攻臨清的襲擾和突擊所用,…”
一聽對方這么說,賀虎臣和楊肇基就更不明白了,孫承宗是知兵之人,不會不明白駐扎在這樣一個如同釘子一般釘在一旁的騎兵具有多大的威脅性,更別說還有一千步軍也駐守在這里,而己方要保持機動性和突然性,勢必難以大軍出擊,這一千多兵力就會成為極大的威脅。
孫承宗見二人大惑不解,微微一笑,“稍安勿躁,我自有選擇臨清的理由,你二人只管執行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