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淵閣出來,馮紫英有些失望。
看樣子葉向高還是有些顧慮,膽魄上欠缺了一些,而方從哲則還是老一套,更傾向于從節流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馮紫英不清楚柴恪和楊鶴二人給葉向高或者方從哲有沒有去信,除了公函外,私人之間的信函往往更能代表真實意圖,而皇上那邊一環也是極為重要。
在馮紫英看來,哪怕是李三才都一樣是有些能力的,或許他在觀點上未必和諸如齊永泰、喬應甲這些人一致,但是起碼也是能做事的,總比這種什么都采取拖和敷衍的情形好。
永隆帝也想做事,但是卻受制于太上皇的態度而不敢過分表現,以免引來不必要的猜忌,被義忠親王得利,但這樣修修補補拖拖沓沓的慣性前行,只能讓大周變得更加虛弱。
之前馮紫英也和老爹探討過此事,老爹的意見也很簡單,那就是拖,拖到太上皇龍馭賓天,永隆帝真正掌握大權之后,再來計議,在此之前都只能得過且過。
現在老爹躲到了榆林去了,心里也就踏實了,說話也就輕松了,反正不在京師城里,隨便太上皇、皇上和義忠親王他們幾位怎么折騰,都牽扯不到他了,至于說朝政事務那是文臣們的事情,和他這個武將武官。
可老爹可以不管不問,但是馮紫英卻不能坐視不管,尤其是柴恪也對自己給予厚望,希望自己能就此發揮作用。
但今日的公開問詢匯報是顯然沒有多少效果,方從哲根本半句不提,或者就是柴恪根本沒有給他寫信,對開海和舉債一事根本不知曉。
而葉向高很含蓄的提了一提朝廷的難處,卻沒有明確說如何解決。
當然也許人家覺得不合適和自己說這個,自己在人家心目中就是一個代表柴恪回來匯報的工具人而已。
馬車緩慢的行進在街上,坐在馬車里的馮紫英有一種說不出的憋屈感。
這年頭就是這樣,你就算是想要做一件事情,那也需要各種輾轉曲折的去游說和打通關節,沒有哪個官員愿意舍棄自己利益而奮不顧身的去做對朝廷有益的事情。
現在西征平叛大軍還等著朝廷拿出解決方略來,但是看看這兩位閣老的曖昧態度,再看看朝廷中對此事的反應,馮紫英都覺得心涼了半截。
這些人當叛亂爆發時一個個如熱鍋上螞蟻,慌得一比,可形勢一旦好轉,就立即恢復了原狀,不緊不慢,安步當車,反正前線還有人頂著,至于說會變成什么樣子,嗯,那等到亂子出來的時候再說吧。
不過葉向高和方從哲對馮紫英的個人表現還是極為稱贊的,估計是柴恪和楊鶴在信中也專門提到了自己的表現,比如出草原說服卜石兔,到甘州說動劉白川反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功勞,而且帶有相當風險,沒人能抹殺。
朝廷會給出什么樣的獎賞,估計還要再議,不過馮紫英相信不會差,起碼觀政三年自己可以節約兩年了,起碼能弄個翰林院編修,沒準兒還能弄個修撰。
葉向高回到自己府中便接到了門房來報黃汝良來了。
“坐,明起。”沒有多少客套,葉向高便徑直把黃汝良讓到自己書房中。
黃汝良也不客氣,直截了當地道:“進卿兄,情況如何?”
“唔,子舒的信你也看了,子舒讓此子回來,估計也是有意要讓此子從中斡旋,齊永泰和喬應甲,一個是北直名臣,一個是山西士人翹楚,基本上就能代表著北方士人中相當大一部分聲音,若是他能勸說齊、喬二人支持,那么開海就大有希望。”
葉向高和黃汝良早已經在開海這個問題上探討過無數次了,江南士人對于開海的態度雖然大體上都是持支持態度的,但是這內里仍然很復雜,一些人并不希望朝廷徹底放開,而是傾向于選擇一二特定地點作為市舶司駐地,而且在海商選擇上也更為嚴格,并且希望繼續免商稅。
這些人都和現在那些個走私大海商有著千絲萬縷聯系,他們既反對全面放開海禁,但是又不愿意繼續現在的海禁政策,畢竟現在的海禁政策始終主動權掌握在朝廷手中。
去年喬應甲和楊鶴聯手在浙江的鹽政風暴就給他們敲響了警鐘,只要政策不改,朝廷隨時都可以再任何時候采取動作。
這些把柄始終都掌握在朝廷手中,猶如殺豬一般,養肥了,而豬又不太聽話,那么就隨時可以動手,讓你根本沒有任何反抗余地。
畢竟海禁是國策,你違反國策,證據把柄被朝廷拿著,哪怕是再有厚實的人脈關系,都一樣無濟于事。
“西北戰事走到這一步,若是再繼續這樣下去,朝廷財力定然難以支撐了,連中涵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他還是一味寄希望于節流,可現在朝廷又有哪一塊還能節流?”
葉向高長嘆,目光中也有幾分憂慮。
“我何嘗不知道這要開海會引來多大風波,朝廷從此就會多事,不得安寧,但是與節流相比,我始終認為這開海之策只要能運用得好,便能很大程度緩解朝廷拮據狀況,再不濟,開海也要比皇上再不斷的新增礦監稅監強吧?起碼閩浙沿海數以十萬計無田無地的百姓能以此謀生,不至于飄落海外吧?”
“若是以此為契機,皇上那里倒是能夠獲得支持,但是太上皇那里呢?”黃汝良提及了另外一個擔心。
葉向高沉默良久,“此事還要獲得武勛們的支持,但這一點有些難度,子舒把馮鏗叫回來,未嘗沒有這方面的因素,畢竟馮家也是武勛,若是能從中穿針引線一番,或許能有一些效果,…”
“哼,那些武勛素來和我們格格不入,而且多是些酒囊飯袋,看看寧夏鎮石光玨,看看那甘肅鎮的馬夏,都是些誤國之輩,…”說到這里黃汝良也是切齒痛恨,“若非此輩貪墨瀆職,國事何至于此?”
“明起,也不能一概而論,像王子騰和馮唐也還是有些本事的。”葉向高說了一句公允話,“還有牛繼宗和陳道先…”
“王子騰和馮唐算是將材,但牛繼宗和陳道先卻未必,那牛繼宗不過是仗著家世淵源,徒有虛名,而陳道先以前毫無名氣,至于說他如何博得了太上皇和皇上的歡心當了那個五軍營大將,我雖然不知道其中原委,但是也脫不了那些個瓜葛,真要有本事,去遼東或者甘肅去干幾年,那還差不多。”
黃汝良在葉向高面前也沒有任何遮掩,語氣刻薄犀利,葉向高也是笑而不語。
陳道先這個人是一匹黑馬,陡然擔任了關鍵職位五軍營大將,這是太上皇和皇上都能接受的人選,光憑這一點,很多人都難以做到。
文臣們對于太上皇和皇上在京營三大營,勇士營和四衛軍,以及旗手衛,這幾只京中的軍隊和宿衛力量武將任命是不怎么過問的。
大家都很清楚,京營和宿衛力量關系天家安全,誰上誰下,都只能是讓天家最放心的武勛們出任,至于說哪一個哪一派武勛占上風,文官們并不怎么關心,因為無論是誰當這個皇帝,他們都得要倚仗文臣。
至于說京師之外的武將任命那就必須要掌握在朝廷手中了,因為那關系到整個大周的安危,而非某一人的安危。
“行了,名氣,我們不說遠了,言歸正傳,今日在文淵閣我和中涵都見了馮鏗,我也說了一些,但不知道馮鏗理會沒有,但是我估計他會去找齊永泰和喬應甲,若是這二人能意識到西北戰略必須要如此,或許能有一番改變。”
黃汝良遲疑了一下,“進卿兄,齊永泰可是要擔任吏部尚書了?他是否要入閣?”
按照大周慣例,吏部尚書出任內閣群輔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也有擔任吏部尚書不入閣的情形,要看情況。
一般說來是如果閣臣在四人或者五人的情況下,吏部尚書要入閣,而如果三人的情況下,則不會入閣。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只補一名閣臣入閣,那么齊永泰就算是擔任了吏部尚書也不會入閣,但如果補入兩名閣臣,那么齊永泰就有可能入閣了。
“齊永泰資歷還是淺了一些,這就要看皇上的心意了。”葉向高捋了捋頜下胡須,表情沉重,“從現在來看,齊永泰入閣對我們是有利的,但是長遠來看卻未必,…”
“那進卿兄你的意思?皇上是肯定要征求你的意見啊。”黃汝良追問道。
葉向高猶豫了一下,“且看馮鏗和齊永泰、喬應甲談過之后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