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航!”
海軍副司令李涵容一聲令下,隨著旗艦率先揚帆起航,在旗艦之后,六艘戰船和上百艘載著一萬陸軍的民用船紛紛跟上,準備橫跨瓊州海峽征戰瓊州府。
明廷在瓊州府的兵力只有一萬左右,以衛所軍為主,戰船都沒有幾艘,人民軍非常順利的渡過瓊州海峽,只有在即將踏上瓊州府土地時,才遇到明軍的阻擊。
岸上明軍架設火炮轟擊海面上航行來的人民軍船隊,人民軍船隊的戰船也紛紛開炮還擊,雙方火炮都發射實心炮彈,無法給對方帶來多少傷害。
終于,人民軍船隊靠岸了,在戰場上磨練出來的人民軍沖上陸地,向著明軍發動進攻,輕松將明軍擊潰。
人民軍征戰瓊州府,第一個目標便是瓊州府城,在攻下瓊州府城后,會迅速向南,將整個瓊州府占領。
不過瓊州府總面積超過三萬平方公里,想要占領整個瓊州府還需要一些時間,在人民軍完成對瓊州府的占領后,就會迅速調派人員過來,修路,開采鐵礦和煤礦,以及建立一個大型鋼鐵廠。
人民軍拿下瓊州府只是時間問題,另一邊,江西南部,明廷和人民軍的和談還在繼續著。
談和可不是一個短時間就能夠完成的事情,京城距離江西好幾千里,宋應昌本身就是戴罪立功,即便明廷給予宋應昌一定權限,宋應昌也無法做出最終決定。
在人民軍攻下瓊州府城的時候,人民軍給宋應昌開出談和的條件:一千萬兩白銀,明軍退后百里。
一千萬兩白銀并不是直接從明廷那里運回來一千萬兩白銀,白銀只不過是一種貴重金屬罷了,只將這貴重金屬運回去,用處并不大,而是用這一千萬兩白銀從明廷治下購買各種物資運回到廣東,以支撐廣東的發展。
實際上近代時華夏大地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時,戰敗賠款幾千萬兩白銀、上億兩白銀都是從華夏大地采購各種物資運回去,這些物資運回到戰勝國,反而價值要大大高于賠款的白銀數量。
當然,人民軍要一千萬兩白銀純屬是漫天要價,等著明廷討價還價,明廷目前每年的財政收入才幾百萬兩白銀,將收入的糧食、布匹等合算成白銀,大概要超過兩千萬兩。
明廷很難拿得出一千萬兩現銀,明廷也無法忍受這個屈辱,更大可能是明廷放棄議和,即便將南方打廢了,也繼續與人民軍開戰。
在得到人民軍的談和條件時,宋應昌也被人民軍這“一千萬兩白銀”的談和條件弄得滿面憤怒,恨不得繼續統軍與人民軍開戰。
可是目前明軍打不過人民軍,福建、湖廣、廣西三地有數萬明軍被人民軍圍困,一不小心就有被人民軍吃掉的可能,宋應昌只能忍著。
隨后宋應昌回了一封信,表示大明不會給一千萬兩白銀,連一分白銀都不會給,撤軍百里這個條件也不行,雙方大軍可以各撤退五十里。
面對宋應昌的回應,人民軍直接回了一句:“那就繼續打。”
福建、湖廣、廣西三地人民軍繼續對圍困在城池中的明軍進行炮轟,連王盛榮軍都從信豐縣城區域向贛州府城邁進。
眼看著惡戰即將爆發,在手下的勸說下,宋應昌只好與人民軍繼續討價還價。
從一千萬兩到五百萬兩,再到三百萬兩,程心遠咬住價格不再下降。
而宋應昌這邊已經將人民軍要求白銀補償的事情送到京城,并且表示福建、湖廣、廣西三地危急,數萬明軍被人民軍圍困,已經堅持不了多久。
面對人民軍的白銀補償,整個明廷從皇帝到大臣們一個個怒不可遏,恨不得生吃了人民軍,可是現在人民軍強勢,明廷暫時無法調派多少人馬過去圍剿人民軍,只能任由人民軍在廣東、福建、湖廣、廣西幾地作亂。
征募青壯擴軍百萬的事情明廷已經在進行中,但想要擴軍百萬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民軍的事情迅速在明廷治下各地傳播開,這里面有人民軍軍事情報處的功勞。
得知參軍要前往剿賊,身死的可能性很大,許多青壯即便餓肚子也不愿意參軍,讓明廷的擴軍計劃進展緩慢,甚至一些地方官府直接抓壯丁,還生出不少亂子。
明廷暫時無法與人民軍開戰,前線還有好幾萬明軍等著解救,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朱翊鈞屈辱的同意人民軍要求的白銀補償,但最高只能給予人民軍一百萬兩白銀補償,具體由宋應昌去談。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第二次御駕親征萬里掃蕩漠后班師回朝時說過:“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屬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實際上所謂的大明“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描述并不正確。
比如明朝為避免兩線作戰,并希望藉助林丹汗的力量牽制后金,在1617年同意以廣寧鎮作為與蒙古通商的窗口,予蒙古以經濟方面的好處,因而在努爾哈赤進攻遼東地區初期,明朝北部邊界與蒙古相安無知事。
并且作為回報,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贈送道白銀千兩以示感謝,后賞銀不斷增加,至天啟末年,達到12萬兩白銀。
補償給反賊一百萬兩白銀,這絕對是大明立國上百年以來少有的屈辱,對大明屈辱最大的一次就是明英宗被俘,若明廷在南方仍有與人民軍對戰的實力,朱翊鈞怎么也不會同意這個讓祖宗蒙羞的決定。
為了讓朱翊鈞同意,老家在福建、湖廣、廣西三地的大臣們出力最多,他們最擔心自己老家遭受人民軍襲擾。
大臣們不斷貶低人民軍,認為人民軍只要談和,待大明百萬大軍來襲,一定能夠將人民軍剿滅。
另外那一百萬兩白銀補償不是什么戰敗賠款,而是贖回被俘明軍將領士卒的贖金。
大臣們輪番勸說下,才讓朱翊鈞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