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落自在山中坐,不問山外事!
他沒有如同那些主角一般,奔波在外,牽連諸多因果際會,或是順天而行,或是逆天而行。
青落,只如同一個局外之人,做他該做的事!
而洪荒天地中,漸漸的生出了一種緊張的氣氛,緊張到每個仙人之中,這種迷茫的感觸,讓他們失去了以往的高冷出塵,他們那自持無污無垢的道心,也開始了動搖!
落靈山的護山大陣也已經啟動,一秒都不停息,護住了落靈山中的人,也隔絕了兩重界!
青落沒有巴巴的跑去在洪荒中奔波勞碌,也沒有如其他散修一般煌煌而不可終日。
他只是整日呆在室內,煉他的寶,演他的法。
葛昆也一直在室內靜靜的推演這禁靈大陣,一次未出!山內只有宵燭打理著一應日常之事!
且說那商朝之國,乃是人間眾多國中,最為強盛的一朝,文明開化最為先進的一國!
國力自是強盛無比,坐擁天下最富饒之地,接受天下數百諸侯國的朝拜供奉,是為天下共主!
然,天下沒有不敗的王超。若是如三皇五帝之時,人族眾仙大賢皆在,自是可以萬年而治。可如今,只是凡人之國,自有私心雜念之多,只有各自私利而生,不重天下蒼生之利,安能長久?
在商朝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長久統治后,即便其中有無數賢王良臣勵精圖治,然終是國力日漸衰微!
到了第三十任商王時有就是帝乙位后,商朝內憂外患漸漸生之。
帝乙即位,商朝國勢已經顯露頹敗。帝乙在位初期,將商朝都城殷,遷移南方,到了豫州之腹地稱之為朝歌!
朝向黎明,歌向強盛。
帝乙三年,昆夷攻打商朝,帝乙派遣將領南仲率軍向西抵御昆夷的進攻,并且修筑朔方城。
當時,東北方夷族強盛起來,準備大舉進攻商朝。帝乙九年,帝乙出兵征伐島夷和淮夷,途中受到孟方的截擊。帝乙率領諸侯討伐孟方,得勝而回。
帝乙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奮發圖強,逐漸使商朝再次強盛,隨后更是不辭辛苦勞累,十祀征夷,一舉踏平無數蠻夷之邦,收歸到商朝之統。
然而,也因為這他的操勞過度,在征戰之中受傷無數,到了中年便重病歸去!
他生有三子,微子啟、微仲衍與帝辛。
其中微子啟、微仲衍出生時,他們的母親尚為妾,而被立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啟年長,想立他為嗣,太史根據禮法認為微子啟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帝辛為嗣子。
于是,年輕的帝辛便踏了人王之位!他便是商朝末王,紂王!
紂王位后,
第二年便大舉祭祀其父,以重祖宗宗法,三祀亡父,表忠善孝義之心,贏得百官之心。
之后帝辛內外兼修,通量國家法理秩序,萬民之行,以規律定。國家實力蒸蒸日。
帝辛十年,大舉出兵,帝辛征伐夷方,商軍進至淮水流域的攸國,與攸國攸侯喜合兵進攻,擊敗夷方軍。
帝辛十一年返回商都附近,前后費時達250天。
帝辛十五年,帝辛復征夷方,這次征伐在帝辛十四年十月即已開始,延續至帝辛十五年四月,歷時約九個月。
經歷十五年的苦心治理,內外皆平!內有一干能臣將相,武文大賢。外有天下東西南北四方八百諸侯朝貢拜祭!
若只看這里,紂王當是為大興之君,賢明君王。
但帝辛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他。
這大概也許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直到了那一年,紂王三十歲了!
他之前的十五年當政里,日夜忙于戰事國政,分身乏力,所以不曾親自祭拜那女媧娘娘!
而這,便是一場大災難的引火之始!
當那一日,再女媧圣殿中看到女媧娘娘的尊像時,便神魂顛倒!
而若是普通的女媧廟,即便女媧娘娘貌美風華,一般的石像也是無法展現出女媧娘娘尊顏的一絲之美的。
可商朝女媧廟這一尊,卻是不同!
因為此廟乃是人間無數人族氣運匯聚之地!當年朝歌初修時,便有南之圣姑,攜帶圣人法旨,親自建造此座女媧神廟!
也因此,此座神廟乃是除了南部人族中最為靈性的一座!
只見殿前華麗,五彩金妝。金童玉女各執幡幢如意。玉鉤斜掛,半輪新月懸空,寶帳婆娑萬對彩鸞鳳和鳴。奇彩金爐瑞靄,裊裊禎祥騰紫霧,銀燭輝煌!
紂王正在殿下祭拜之時,西方忽吹來一絲清風,卷起幔帳,現出女媧圣像,容貌端麗,瑞彩翩躚,國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宮仙子臨凡,月殿嫦娥下世。
紂王一見,神魂飄蕩,陡起淫心。自思:“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總有六院三宮,并無有此艷色。”
王曰:“取文房四寶。”侍駕官忙取將來,獻與紂王。天子深潤紫毫,在行宮粉壁之作詩一首:
鳳鸞寶帳景非常,盡是泥金巧樣妝。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這一首詩,出自人王之手,落入圣人之眼!
天外天混沌之中,媧皇宮的天變了顏色,怒的紅,憤的紅!
為何而變?
因為這媧皇宮的天皆是她女媧的天!皆要看她的心情!
血染媧皇天!
禍降天地間!
沉寂了無數歲月的招妖幡出,軒轅墳三妖而動!
自此,這封神大劫便開幕了!
西方極樂世界,接引的聲音空靈響起:“師弟,此事女媧可否記罪?”
準提隨意一笑道:“我這一絲風,不過是一絲風罷了!
不是我這吹起了火,而是原本的火星趁風而燃了!
風助火勢,火何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