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炮口瞄準著陸地,負責指揮的軍官確定無誤后,拿起電話下達著命令。“開火。”
“嘣、嘣、嘣…”
主炮接二連三的射擊恰似一陣禮花,展現著工業結晶的威力,一連串的巨響讓這艘服役十多年的戰艦平移了數米,而在艦艏部的編號上,赫然寫著米爾恰號。
“嘣、嘣、嘣”
在米爾恰號的帶動下,其它十多艘中大型戰艦不停的對守軍陣地進行轟擊。而在他們前面聳立著密密麻麻的運輸艦,而像小蜜蜂一樣的登陸艇更是不停的將船上的官兵不停的轉運到海灘上,初眼望去至少有兩三萬人之多。
沒錯,登陸的官兵的確有這個數,由陸戰一師、第三師、第八師組成的登陸部隊,已經大部分被上岸,唯一一點不好就是他們重裝備還上不了岸。雖然登陸艇正在不斷的轉運,但是很多裝備的卸載非常麻煩,而登陸作戰時間非常寶貴,不可能等這些裝備上岸。
不過雖然登陸部隊缺少重裝備,但是海空的支援一點也不少,除了海軍艦炮支援之外,羅馬尼亞優勢空軍一樣不少。目前在在戰斗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空軍對地面戰斗的重要性。
所以現在空軍的任務也是越來越重,其中地面的需求最多。而這也導致空軍對地攻擊的戰機需求越來越多。當然作為空軍領路人的安克德拉上將,當然不會滿足這種情況,只不過他所看重的重型轟炸機目前沒有迫切的需求。因為不管從哪方面來看,能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乳80轟炸機都沒有適合的目標。
主要還是英法距離羅馬尼亞較遠,而且兩國空軍有力派出轟炸機執行任務有些得不償失,所以目前羅馬尼亞空軍的任務主要是在地中海對英法實施奪取領空和執行對地對海攻擊。
這次登陸中東自然也不會少了空軍的支援,目前新組建的中東航空隊,已經在塞浦路斯島部署了三個聯隊的飛機,他們現在首要任務自然是幫助軍隊奪取貝魯特這個港口城市,以便于讓羅馬尼亞軍隊源源不斷的登上中東這塊土地。
而面對羅馬尼亞的海空巨大優勢,守軍官兵防守壓力非常大。
“快點開火,不讓要他們沖過來。”
一名防守陣地的法軍連長,正在指揮自己士兵對進攻的羅軍官兵拼命反擊。
陣地上的守軍士兵操作著各自的武器,拼命向來襲的羅軍官兵開火。貝蒂埃189as36步槍、fm24/29輕機槍等武器從陣地爆發的火力,讓羅馬尼亞軍隊的攻勢為之一怠。
雖然二戰法軍在后世評價不高,但是在防御戰中,其表現是可圈可點的,畢竟一戰給了法軍足夠的陣地戰經驗。
只不過身為連長的法軍軍官看到這里,卻一點也不高興,他連忙大喊道。“小心炮擊。”
沒錯,這是守軍用血換來的教訓,果然在這名法軍軍官大喊之后,一頓急促的拍擊炮擊聲響起,而陣地上的法軍立刻埋頭躲避到來的炮擊。
“轟、轟、轟。”
數枚迫擊炮彈在工事周圍爆炸,最近的只有數米之遙。第一輪發射就有這個準頭,充分說明羅馬尼亞軍隊的訓練水平,因為迫擊炮最考炮手的經驗了。
“轟、轟、轟…”
隨著持續的炮擊,越來越多的炮彈逐漸落到了陣地內,而法軍的傷亡也出現了。面對這種局面,法軍也有自己的反擊手段,只不過在火力上比起進攻的羅軍,就有著一定的差距。這讓打過一戰西線的老兵,有一種面對德軍的感覺。
這種感覺也不算錯,畢竟羅馬尼亞之前基本都是對標的德軍而來,只不過這幾年才逐漸與德軍在裝備有些分歧,但是在戰術上倒是高度一致。不過唯一不同的一點就是羅馬尼亞軍隊火炮裝備較多,主要還是其最大威脅蘇軍的炮兵較多緣故。
而遭受到炮擊和步兵攻擊的陣地,在損失了近二十人之后終于頂住了這次進攻。只不過帶隊的軍官看著身后稀稀拉拉的士兵有些欲哭無淚,他可是帶著滿編的連隊防守這個陣地,但是現在陣地上喘氣的連一半都沒有。
這才打了半天不到,他的人就損失一半了,這讓他想到一戰的血肉磨坊。其實這完全沒有可比性,只不過防守的法軍傷亡過大產生的幻覺,而且法軍在貝魯特才多少人,哪里擔得起血肉磨坊的稱號。
我們將視角拉起來,觀看整片戰場局勢就能發現,法軍陣地已經被沖擊的七零八落,很多地段已經易手,而這自然讓防守陣地的法軍31師師長阿爾尼克少將坐不住了,他現在辦法也不多,只能向指揮官孟德萊克求援。
“司令官閣下,我們防守壓力太大,迫切需要援軍。”
在電話那頭,身為城防司令的孟德萊克靜靜的聽著阿爾尼克少將的求援電話。對于攤頭陣地的危機情況,他自然知道,只不過他手頭沒機動兵力能有什么辦法。
別看目前貝魯特已經聚集了該地區法軍絕大部分兵力,但是總共才6萬多人。哪怕英軍已經派出一個旅的增援(在發現羅馬尼亞登陸船隊后,貝魯特法軍立刻求援,駐扎在巴勒斯坦海法的英印21旅,立刻急行軍趕了過來不可謂不快),但是貝魯特的兵力也不到4萬。
而且這些人還要分散到各處防守,這也導致明知道灘頭防守是最據有優勢,但是依然只有一個師的兵力防守。(別問什么要守攤頭陣地,沒有人能眼睜睜的看著敵人源源不斷的安全登陸)
對于這種局面,其實早就在孟德萊克中將預料中,而且在他的計劃中,也沒有決戰灘頭的念頭。
在他計劃中,灘頭不過是用于拖延對手的手段。他的目的并不是將羅馬尼亞軍隊擋在海灘上,而是延遲對方的行動,為來自英軍的增援取得時間。
畢竟在貝魯特的守軍只有4萬不到,沒有任何資本與進攻的羅馬尼亞軍隊對抗。
雖然他有放棄攤頭陣地的打算,但是不代表他愿意看到半天時間就這樣放棄,按照他原本的想法,攤頭至少需要守住兩天,而現在別說兩天一天都沒有守到。
只不過現在的情況讓他不得不為此考慮做出取舍,是再守一陣,拖到晚上撤出部隊,還是現在就組織撤退。
當然按照他的想法,最好就是趁著夜色撤退。這既能保證部隊順利撤出來又能完成他新的設想,簡直兩全其美。
只不過這辦法需要讓攤頭部隊再守住半天才行,這也是孟德萊克最為擔憂的一點。要是陣地被突破,那么敗退的部隊短時間沒辦法繼續使用,這對貝魯特的城防非常不利。
但是現在要撤出來,那么就需要考慮撤退造成的混亂和損失。陣前撤退一直都是個技術活,而且是難度最高的那個,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這里栽了跟頭。雖然現代化的軍隊讓這個選擇不再那么可怕,但是其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依然讓每一個指揮官慎重考慮。
作為城防指揮官的孟德萊克當然也不例外,而在一番考慮之后,他做出了決定讓其防守到夜色降臨。而為了防止可能出現被擊潰的局面出現,他還咬緊牙關抽出兩個營的兵力為31師提供增援。
孟德萊克瞻前顧后的決定,對于守軍而言完全是一個災難,雖然他已經派出了兩個營的兵力,但是灘頭法軍更本沒能抵擋住來自羅軍的進攻,在下午四五點的時候,陣地被羅軍突破,守軍大潰,完全沒有能力再組織起來。
而登陸的羅軍官兵也懂得審時度勢,立刻尾隨著敗兵攻入城內,這讓孟德萊克后悔不已。
只不過一切都晚了,攻入城內的羅軍就像釘子一樣插入其中,再夜間打垮三次法軍的進攻后,終于站穩了腳跟。而緊隨其后源源不斷的登陸部隊,與法軍在貝魯特城內不斷戰斗。在這其中裝備沖鋒槍與噴火器等巷戰利器的羅軍,更是利用人數的優勢將法軍逐漸逐出各個地點。
到第三天法軍已經被逐出了貝魯特,而其期待的英軍增援,則還陷入巴勒斯坦與約旦民族起義當中。
這次由圣裔家族領導的起義,沒有足夠的統計數據,不過事后的報告中至少有三十萬人響應。這些阿拉伯人在羅馬尼亞的建議下,并不與英軍戰斗,反而利用自己熟悉當地情況,不斷破壞道路,并且騷擾英軍,讓其企圖對貝魯特的增援完全泡湯。
面對貝魯特淪陷的局面,身為中東英軍最高指揮官的韋維爾上將知道,接下來的局面艱難了。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