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12章 1915初的歐戰局勢

熊貓書庫    羅馬尼亞雄鷹
🔊點這里聽書

  埃德爾在全國奔波了大半個月后,回到了布加勒斯特。

  在這個春天中,歐洲平息的戰火再度展開。在西線因為戰壕的原因,英法和德國軍隊都打不動了,于是雙方都將目光看往其地區。

  在1915年初德軍率先在東線展開馬祖里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作為攻擊東普魯士的主力俄第十集團軍被重創,俄軍被迫全部撤至涅曼河東岸固守,放棄了攻擊東普魯士的想法。

  德軍統帥部將1915年的戰略計劃作了重大調整,決定在穩住西線的同時,將戰爭重心轉移到東線,首先摧毀俄軍,結束東線戰爭,再回過頭來集中兵力對付英法。1915年1月底,德奧戰局年度計劃獲得通過。德國的戰略計劃是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對俄軍發起進攻,北翼由德軍從東普魯士向布列斯特方向進攻,南翼由德奧聯軍向利沃夫方向進攻,最后兩面合圍,圍殲俄軍主力于“波蘭口袋”中。

  英、法兩國為了增加軍事經濟潛力,也計劃1915年在西線實施戰略防御,只進行一些局部的進攻。因此,建議俄國在東線發動進攻,以牽制德軍使其無力在西線發動強大攻勢。俄國已做好了在東線發動大規模戰役的準備,便同意_r英、法的建議,承擔起吸引德軍主力的任務。俄國的戰略計劃是在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實施進攻,西北方面軍從東普魯士進攻德國,西南方面軍從喀爾巴阡山進攻奧匈帝國。

  在1915年1月~3月的交戰中,雙方互有勝負。1月,奧匈第3、4集團軍首先在南翼發起喀爾巴阡戰役。2月,北線的德第8、10集團軍也向俄軍發動強大攻勢。至1915年4月,北翼德軍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在格羅德諾一線受阻無法前進,未達成預定戰役目標;南翼奧匈軍隊則損失慘重,匈牙利平原受到俄軍的嚴重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德軍統帥部決定放棄兩翼進攻,將俄軍戰線的中央,即維斯瓦河和喀爾巴阡山之間的戈爾利采地區作為具有決定性的突擊方向,以圍殲俄第3集團軍,阻止俄軍向匈牙利進攻。

  德軍為實現其戰略意圖,繼續在東線增兵。到4月末,德奧軍已在維斯瓦河上游和喀爾巴阡之間集中了雄厚的兵力,組成突擊兵團,包括10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數百門大炮,占據了很大優勢。而俄軍則缺乏必要的準備,西南方面軍戰線長達600公里,兵力分散,在德軍35公里寬的正面突破地段上,僅部署了5個步兵師共6萬兵力和100多門輕炮、4門重炮、100挺機槍。

  5月1日,德奧軍開始了長時間的炮火準備。5月2日,以優勢兵力在戈爾利采鎮發起楔形攻擊。德第11集團軍的主力在左右兩翼的配合下,當日即突破俄第3集團軍正面防御。俄軍急忙調縱深機動部隊增援,但因零星投入戰斗,很快被德奧軍各個殲滅。

  到5月4日,俄第3集團軍已幾乎全軍覆沒,突破口被迅速擴大,俄軍被迫全線潰退,于5月14日撤至桑河和德涅斯特河一線。德奧軍乘勢重兵追殲,同俄軍展開激戰。17目,德軍攻占雅羅斯瓦夫,大舉渡河東進。23日,意大利對奧匈宣戰,奧匈被迫分兵拒敵,德奧聯軍進攻勢頭頓時減弱。6月15日,德奧聯軍恢復進攻態勢,22日攻占利沃夫,持續52天的戈爾利采戰役以俄軍的失敗而結束。而這時俄國存儲的軍事物質已經所剩無幾,急需得到英法的補充。

  而在德奧攻擊俄國的時候,英法兩國也沒有閑著。除了將意大利拉上自己戰車以外,將作戰物質送往俄國也成為他們的當務之急。于是為了打通俄國主要對外通道黑海海峽就成為首要目標。

  其實在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就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把土耳其逐出戰爭。一方面又減輕俄羅斯高加索山戰線的壓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的俄國軍隊。并且,希望借此開辟南線,攻打奧匈帝國。此設想,在戰略上固然相當高明,實際操作難度太高沒有獲得英國政府的批準。

  而到了1915年一月英國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請求,決定采納丘吉爾的建議,在達達尼爾海峽展開一條新戰線。

  英法兩國投入戰役的共計有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只,并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上將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艦隊從2月19日開始炮轟達達尼爾海峽。

  1915年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8艘軍艦觸發水雷,艦只慌忙撤退。(比歷史上多了4艘)

  在陸地上,土耳其軍隊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沖上海岸。至此,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贊德爾斯已洞悉對方計劃中的加里波利登陸戰,火速調動軍隊至戰區。土耳其軍隊掘壕堅守,依據半島復雜的地形建立了強大的防御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

  在英法軍隊準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也打了個措手不及。

  1915年3月3日,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發現單純依靠海軍無法奪取海峽之后,判斷一定要以陸軍占領加里波利,才可得到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遠征軍,七萬八千名來自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的士兵陸續抵達戰區。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英國兵部大臣赫瑞修·基欽納任命有“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負責指揮這次戰役。

  與其對陣的是由馮·贊德爾斯率領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有八萬四千人。當協約國遠征軍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占壓倒優勢。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英國軍隊從海麗絲岬登陸。在英國登陸之前,澳新軍團先在更北面靠近伽巴帖培的海灘登陸。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后,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由于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小灣(今澳新軍團灣)。同一天,英國和印度部隊在海麗絲岬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攻擊。法軍在海峽對面,達達尼爾亞洲一邊登陸,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軍。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登陸軍根本就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實際上陷入了不穩固的、難以防守的立足點。

  土耳其軍隊在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1915年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斗中,英國戰列艦歌利亞號、凱旋號和威嚴號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了大批艦只,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支援,也失去了火力優勢。

  1915年5月6日至8日,協約軍向克里希亞進攻,死傷慘重,最終失敗。19日土耳其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發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沖鋒中戰死。澳新軍團無法占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

  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尸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斗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

  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集結土耳其軍隊,準備迎接新一輪的進攻。

  其實在二月的時候奧斯曼就收到情報,英法軍隊打算在達達尼爾登陸的消息。不由由于這個消息中對于時間和地點的不確定(某人忘得差不多了),奧斯曼沒有引起重視。在戰爭中奧斯曼情報系統的混亂,還有這個消息在當時太過于驚人和大膽,50萬英法軍隊打算登陸達達尼爾,攻擊伊斯坦布爾。

  當然這些消息都是隱藏在背后的羅馬尼亞國王埃德爾提供的,他這是為了削弱在戰爭中英法的實力,讓戰后兩國不能對羅馬尼亞有太多的管制。在埃德爾的戰后計劃中,巴爾干地區和東歐都要有羅馬尼亞的影響力,這位為了羅馬尼亞的經濟,也是為了其國力。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