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末,東北定亂的大軍一部分已經返回了關中,其他諸路人馬也在陸續回撤,預計到五月初,大部分人馬都能返回關中。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朝廷就完全放棄了對東北的軍事管制,從前往河北迎戰契丹開始,朝廷陸陸續續向北方投入增派了將近十萬人馬。
這一次的撤軍則將會撤回八萬人,留在東北仍有直屬于朝廷的將近兩萬人馬,用以繼續維持對契丹大賀氏的征剿以及營州與安東都護府的重建。
其實在瀛州大破契丹叛軍主力后,接下來的戰爭強度便驟減,唯一可以稱道的便是幽州與營州的收復。而這兩場戰斗中,作為主力參戰的,主要還是張仁愿所統率、自河曲增援的人馬,說得更準確一點,那就是西河行社那群胡卒雇傭軍們。
黑齒常之所率領的遼東道大軍主力,雖然也進入了東北戰場,但主要的任務還是在于震懾。
東北地區諸胡雜居,在新的羈縻秩序還沒有正式建立起來之前,這些胡部都有可能變為叛亂的一份子,為了確保局勢不會進一步糜爛,朝廷當然要維持足夠的兵力震懾。
當然,在正面戰場上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收獲。針對契丹大賀氏的追殺打擊效果卓著,朝廷大軍所殺掉以及所俘獲的大賀氏族人已經超過了一萬余眾,這還并沒有包含在瀛州戰場上的戰績。
契丹作為東胡中的一大巨頭,多年來生活在大唐羽翼之下,特別是在攻滅高句麗一戰中也踴躍參與,因此不少的滅國紅利。
按照早年的安東都護府所掌握的資料,契丹八部應該已經有超過十萬帳的人口,而大賀氏作為其部落聯盟主,且有大唐的強大國力為其背書,實際占有的部民數應該已經超過五萬帳。
也正是因為有著如此雄厚的人口基礎,所以李盡忠才敢于悍然舉兵反唐。但大賀氏人口雖然多,也架不住連場的追殺。特別李盡忠最大的失策,是沒有在大唐主力軍隊抵達河北戰場之前撤回遼西,使得過半的力量喪失在河北戰場上。
決定戰爭勝負的,從來也不只有簡單的兵力對比,戰爭發生的地點要比兵力多少更加重要。原本的歷史上,李盡忠在攻克營州后并沒有急于進入河北地區,而是留在遼西地帶以逸待勞,借用有利地形在家門口擊敗了大唐的平叛人馬,才給契丹贏得了接下來繼續折騰的資本。
但如今這個時空中,契丹首先作亂于幽州,已經深刻了解到大唐在河北的虛弱態勢,再加上適逢大唐國中發生政變鬧亂,所以契丹的行動要更加激進,且錯判了大唐軍隊投入戰場的時間,以至于主力人馬在瀛州幾乎一戰喪盡。
盡管如此,當戰爭延伸到遼西之后,漫長的補給線以及遼西復雜的地理形勢也限制了唐軍的繼續發揮。遼西戰場所持續的時間甚至比河北還要更長,投入的兵力也要更多,但戰果反而不及河北那么輝煌,這就是戰爭環境所帶來的制約。
但盡管如此,契丹大賀氏在戰場上所損失的丁力也已經將要達到五萬人之多,這意味著大賀氏作為一個部落勢力,已經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
就算沒有唐軍的繼續追擊,周遭那些如狼似虎的鄰居們也不會放棄這樣一個分食殘軀的機會,甚至就連契丹其他的那些部族,也已經開始響應大唐的號召,開始頻繁入寇大賀氏的松漠州領地。
只不過讓人有一點不爽的是,大賀氏的另一個首領孫萬榮在幽州戰敗后便逃往遼西,至今仍然逃竄在野,遲遲沒有落網。
當然,李潼也明白這件事還真不能怪前線那些將士們不夠盡力,主要還是朝廷這一次針對大賀氏的懲罰過于嚴厲,等于是下達了滅族令。
原本歷史上,孫萬榮山窮水盡,是被家奴斬殺之后獻給大唐,可現在朝廷根本沒有再繼續收容納俘大賀氏的打算,自然也就逼得這些大賀氏余孽們不得不頑抗到底,反而沒有部眾反水的情況發生。
遼西山嶺密布,孫萬榮若有心逃竄、不與大唐正面交戰,想要準確鎖定其人目標并加以誅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唐軍主力正逐步撤回內陸,但李潼并不打算放過孫萬榮,親降制書宣告東北諸眾,凡非大賀氏部眾、能持孫萬榮首級來獻者,直授國公之爵!
區區一個敗軍之將,自然不值得這么高的價碼。但李潼就是要憑此向東北諸眾宣告,膽敢作亂造反者,就要做好身死族滅、遁地無門的準備!
東北局勢崩壞,想要將秩序重新建立起來,并不能只憑軍事手段。特別大唐國體龐大,東北戰事未了,西邊又有變故發生。所以除了強硬的軍事打擊之外,一定的恩撫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李潼并不打算往東北投入更多人物資源,所以大賀氏這塊肥肉,就是他用來羈縻分化東北諸胡的一個籌碼。一個部民超過五萬帳,族眾起碼十多萬的大部族,哪怕只是跟著喝口湯,也能滿口流油。
至于說朝廷針對大賀氏的滅族手段過于血腥殘忍,你們這些胡部又不打算造反,擔心這個做什么?
當然,在針對大賀氏的追剿過程中,契丹其他諸部也難免被殃及池魚。畢竟風俗裝扮太過相近,讓人不好分辨,而且許多趁機瓜分契丹勢力的人也不愿意分辨的太清楚。
對此李潼也告令前線將領們不必追究的太細致,甚至可以暗示鼓勵一番,誰讓你髡發剃頭的,發型不對就是原罪啊。
畢竟未來契丹成為東北大患,乃至于一度進入中原,跟如今的大賀氏還沒有太大關聯,在勢力萎靡百年之后,再次帶領契丹壯大起來的是如今勢力還很弱小的遙輦氏,而遙輦氏則又被眼下同樣很弱小的迭剌部的耶律氏摘了桃子,而契丹則就在耶律氏的帶領下走向最輝煌的時刻。
當然,契丹長達幾百年的起起伏伏,所反應出來的根本邏輯還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的控制無力,雖然一度消滅了強大一時的高句麗,但在接下來的歷史進程中,除了一個宗主國的名義之外,只能任由這些東胡部族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輝煌滅亡。
太遙遠的未來,李潼未必能夠影響到,但在當下他所掌控的大唐這個時空里,還是希望能夠在東北建立起更加有效的統治。之所以將對契丹的打擊只集中在大賀氏一部,也是因為會有別的部族侵占屬于契丹的資源從而崛起成為新的禍患。
眼下縱容其他東胡部族針對契丹整體進行打擊,也給接下來對東北局面繼續整理肅清埋下一個引子。
等到大唐國力再恢復鼎盛,可以更加有力的介入東北,便可以轉過頭來給契丹人主持公道,老子當年只是想教訓大賀氏這個萬惡之族,誰讓你們牽連無辜、讓我背負暴虐之名的?契丹人不要怕,爸爸幫你把一筆一筆的血債都算清楚!
除了契丹問題之外,東北還有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就是靺鞨人的出逃。靺鞨人如今盤踞在遼東,由于路途過于遙遠,對后勤給養的要求更高,大唐軍隊還沒有正式進入遼東進行軍事打擊,所以眼下仍是以招撫威懾為主。
其實針對靺鞨,大唐也掌握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籌碼,在收復營州后,張仁愿所部于周邊境域繼續追剿的時候,竟然意外搜捕到渤海國的建國之主大祚榮。
雖然眼下的大祚榮還沒有海東盛國之主的威名,但是認為靺鞨豪酋乞乞仲象的兒子,張仁愿自然也知道這個人物的重要性,所以一俟抓捕其人后便即刻上書朝廷,并提議以大祚榮為籌碼同遼東的靺鞨人進行接觸談判。
對此李潼自然表示贊同,并且傳信張仁愿,無論談判結果如何,大祚榮這個人都不能放走,一定要控制在唐軍手中。
雖然說絕大多數歷史人物都是在特殊機遇中才能獲得成功,但靺鞨作為一個區域性不算太強大的勢力,能夠東逃創國,大祚榮也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像被稱為渤海國創國之戰的天門嶺之戰,就是在大祚榮的指導下戰勝了契丹二五仔李楷固,靺鞨人與高句麗遺民才得以成功東渡,并最終創建渤海國。
如果沒有大祚榮這個出色的領導人,靺鞨最終前程如何,仍然充滿變數。對于這樣一個意外收獲,李潼當然不容許放虎歸山。
但很不幸的是,大祚榮落網不久,遼東的靺鞨部落中又發生變故,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居然死了,其部屬也被另一名豪酋首領乞四比羽所兼領。相對于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的反唐決心要更加堅定,也讓大唐跟靺鞨的溝通出現了阻滯。
這樣的意外,是人力所不能規避的,對此李潼也只能示意留守遼邊的張仁愿等靈活應變,若招撫不成便借用區域中錯綜復雜的勢力糾葛干掉乞四比羽。
東北方面的大事調控,暫時就是如此。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樁小事讓李潼有些煩躁。
那就是王孝杰這個家伙,此前其人哭著喊著央求出戰,為此甚至不惜開了一個小馬甲,可是隨著東北諸將領歸朝參見,王孝杰歸國后卻閉門不出,甚至李潼幾次使員去召都不來參見,也不知又在犯什么混。
李潼原本還有事情安排給王孝杰,對其人如此態度自然分外不滿,幾次召而不見,便也沒了耐心,索性直接派遣楊思勖持刀入府宣敕,人若不至,提頭來見!
在如此威逼之下,王孝杰才終于入朝。可是在見到王孝杰當下模樣后,李潼才發現似乎是他誤會王孝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