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中西上閣側殿中,李潼坐在席上,兩眼仔細的盯著玉珠串成的珠簾,口中念念有詞。
突然,珠簾搖動起來,仿佛瀑布被狂風摧折,不旋踵,便露出韋團兒那嬌艷動人又頗有憂悵的俏臉,行入后那美眸便凝望著李潼并輕聲喚道:“郎君…”
唉,又沒數到尾!
李潼不無酸澀的抬手揉了揉有些酸澀的眼角,并伸了一個懶腰,抬眼望向韋團兒問道:“圣皇陛下打算見我了?”
早朝之后,他便被提溜到了禁中,一坐就是大半天,他奶奶卻始終沒見他。
李潼當然也明白,他這一次行為在他奶奶看來肯定是很惡劣,或許已經觸及到他奶奶心里給他設定的一個容忍底線。
畢竟終武周一朝,武家這群侄子們都是武則天穩定朝局、平衡形勢的重要棋子,這是身份天然帶來的便利,并不是其他方面能夠取代的。
不過,武三思那張大臉盤子自己湊到腳邊來,不抬腿踹上一腳也實在太為難李潼了。
韋團兒上前攙扶起李潼,并快速低語道:“大王稍后應答一定要小心,昨日有人私謁皇嗣,圣皇陛下震怒…”
李潼聽到這話,心中頓時一突,看來他奶奶今天心情不好,也并不全是他的緣故。也難怪他昨天跟武三思糾紛在皇城里鬧得動靜不小,他奶奶上朝之前似乎并不知道,看來是有更大的煩憂。
很快,李潼又心中一動,望著韋團兒凝重吩咐道:“近日千萬不要前往皇嗣殿下宮苑,遠離是非源頭!”
韋團兒聞言后連忙小雞啄米似的點頭:“妾明白,一定不讓大王分心牽掛!”
聽到韋團兒這么說,李潼暗松了一口氣,轉又想起來這一樁變數所代表的意義。
原本的歷史上,在李昭德為首的一眾大臣努力之下,從天授年間便一直斗爭兇猛的嗣位之爭局面又發生變化,其中最主要便是武氏諸子罷相,形勢有所好轉。
可是到了年末,局勢卻逆轉直下,明堂祭典直接安排魏王武承嗣為亞獻,梁王武三思為終獻,根本就沒有皇嗣李旦的份。之后一系列的變故,更是讓皇嗣李旦命懸一線、岌岌可危。
這一系列變故中,韋團兒便參與其中,因其誣告,致使劉皇后、竇德妃雙雙被殺,甚至于死無葬身之地。
依照李潼對韋團兒的了解,這傻大姐舊年脾性是真的敢參與進去,但究竟是不是誣告,這卻值得商榷。李潼是在皇嗣殿中受過他四叔家人們的冷眼,如果劉皇后與竇德妃真做出這種事來,他并不感到意外。
這是一連串的事件,火在宮內宮外都燒得挺旺盛。
宮外有劉皇后、竇德妃厭勝案,宮外還有竇德妃的母親龐氏同樣案犯巫蠱,負責審理此案的正是眼下還在關中忙著給竇家擦屁股的薛季昶,當時便推理龐氏與竇德妃同案巫蠱,竇家求訴徐有功才保住性命。
而恰恰是這個薛季昶,不獨參與神龍革命復辟唐室,而且在李旦重登皇位后,又追贈為御史大夫。可見在這場風波中,薛季昶絕不是為了迎合武則天而蓄意加害竇家,更有可能是壯士斷腕,剪除枯枝。
想這些,李潼也并不是覺得劉皇后她們罪有應得,說破天也只是弱勢者面對咄咄逼人的惡婆婆瞎折騰一般的徒勞自救。而且巫蠱這種事,根本就說不清,這罪名誕生伊始便是模棱兩可、專門整人用的。
現在,李潼叮囑韋團兒,也只是不希望自己并身邊人卷入這一場風波中。
至于他四叔一家是吉是兇,那只能自求多福了。不過話說回來,無論風雨再大,他四叔看起來再怎么岌岌可危,安全性又比他們一家高得多。
得了韋團兒的提醒,李潼也端正態度,盡量不在這種關鍵時刻繼續觸怒他奶奶。所以入殿沒走幾步,他便俯身下拜,膝行入前并沉聲道:“罪臣寶雨,叩見圣皇陛下。”
殿中武則天正默然端坐,聽到這話后便冷笑一聲,發問道:“你又何罪之有?”
“臣不知罪在,但久候無召,想必是惹厭君上,心內惶恐,豈敢再作坦然。”
該服軟的時候就得服軟,李潼姿態恭謹,再也沒有朝會上一挑四的霸氣。
武則天見狀后便嗤笑一聲,擺擺手放緩了語調說道:“入案前來。”
李潼小心翼翼湊過去,探頭一看,見御案上攤開一張白紙,白紙上以飛白書體寫著兩個字“慎之”,不得不說,他奶奶這手飛白比他后世廟會見到那些手藝人寫的漂亮得多,盡管飛白只是書藝小技,但字體看來還是頗為繁美有趣。
武則天垂首看看李潼,抬起手指觸在他的額頂,語調有些低沉:“人世諸惡讓你們這些少輩都不能安養于庭,若是生在尋常門庭,小兒這樣的美質,又怎么會有親長狠心由之荒長?唯在美器自身不棄,天然生長也不至于見羞人前,讓人欣慰。”
李潼聽到他奶奶如此感性的語氣,心里真是有點慌,不知該要給出怎樣一個反應。
不過這會兒武則天還沉湎在自己的思緒中,倒也沒有太過關注他的反應,抬手指了指案上文字并繼續說道:“家庭幼枝,旁人只恐不能茁壯成器。唯是你家長輩,卻擔心你這小兒黠能過甚,恃此玩弄世道情勢。知你及冠還有短年,但既然已經入事,該有操守自標,擬字賜你,慎之誡之,收起來吧。”
韋團兒上前將圣皇墨寶卷起遞在了李潼手里,李潼高舉兩手接過,并又說道:“恩長苦心良教,臣必銘刻心扉,不敢再輕作浪態。”
“那是最好,下殿用餐,轉去外省直堂休息,不要誤了明天事務。朕倦了。”
武則天擺擺手,頗有幾分意興闌珊。
李潼見狀,便也不敢再多說什么,識趣的謝恩告退。他倒不擔心他奶奶的情緒問題,這樣的人,消沉只是短時,過了這一段,則會有更多人因其情緒的變化而遭殃。
第二天一早,李潼不需上朝,早早便走進鸞臺正廳,很明顯感受到鸞臺眾官佐們待他態度都有不同,變得恭謹有加,甚至有幾分小心翼翼。
他這里剛剛邁進官廳,便見到吏員早已經整理好他的席案,筆墨器物擺放的一絲不茍,另有書令史手捧案卷趨行上前,恭聲請示道:“稟給事,諸司奏抄錄籍于此,給事審過之后,便可分案整理。”
分配省中日常事務,這本來應該是官長侍郎的權力,侍郎不在,則由資深給事中代執。李潼此前自然沒有這樣的待遇,所以才只能撿一些別人挑揀完畢后的一些瑣細雜事處理。
不過昨日朝堂上武三思指使御史參他攬權不成,反而讓他擁有了攬權的合理性,就連長官崔元綜都表態他這樣的良才,就該升案用事。
所以這些鸞臺官佐們無論感想如何,也不得不默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別人都是給事中,而他則是給事上。
對于這樣的待遇,李潼安然受之,畢竟是自己奮斗得來的。他接過卷宗匆匆一覽,隨手勾批,便將諸奏抄分發于各案,當然一些感興趣的曹司奏抄,則就留下來由自己親自進行審理。
退朝之后,宰相崔元綜返回外省,巡察各案,看到省事已經井井有條的運作起來,心中也感幾分滿意。他特意行到李潼案頭,勉勵幾句,但神態間還有幾分未盡之意,猶豫片刻,最終還是沒有再說什么,轉身返回了政事堂。
崔元綜在擔心什么,李潼當然明白。就在崔元綜離開不久之后,鳳閣便發來一份書令,要臨時調他前往參事,乃是鳳閣侍郎李昭德親筆,語調很熱情,就差直接說:你來呀,咱們一起弄武家這幾個貨。
李潼當然不會去,他昨晚剛被他奶奶賞字,現在是叫武慎之,真要屁顛屁顛去了,那就是武作死了。他是只負責點火,不負責善后。
就算沒有李潼參與后續,武家人自己賣自己,大有操作空間,武家幾人也沒有落下一個好。首當其沖的武三思,由天官侍郎轉司屬卿,即就是宗正卿,大概是存著丟臉也只在自家門戶之內丟的意思。
武承嗣早已經被架出朝堂,倒是沒有被波及。而武攸寧的冬官尚書也被免了,再轉右羽林大將軍,掌管北衙禁軍。唯遭受波及的楊執柔挺慘,直接貶為外州刺史,但也沒有成行,據說是病了。
表面看來,局勢自然一片大好,借由李潼這一次發難,大臣們秋風掃落葉一般,將南省武家實權人物盡皆掃走。但李潼卻明白,新的暗潮正在醞釀,一旦爆發,必將洶涌難當。
暗潮爆發也很快,幾天后,鸞臺案頭便擺放兩份敕書,一份是再遣御史前往西京,繼續深查西京匪事,并收斬御史薛季昶。另一份則是將流放江州的來俊臣調任同州參軍。
看著這兩份敕書,李潼只想剁自己的手,讓你閑得沒事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