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六十章 兵進函谷關

熊貓書庫    東晉小軍將
🔊點這里聽書

  北邙山一戰,暫時解決了洛陽的北部威脅。鄧羌的萬余兵馬,在有燕軍牽制的情況下,正常來說是不會再進攻洛陽了。不過劉義之也不敢掉以輕心,數萬大軍加上俘虜,花了兩天的時間,全面恢復了北邙山的防守工事。北邙山之戰投入時間最長、損失最大的曲襲部,被撤回到洛陽修整。紀云部和原先駐守一泉塢的楊述部則駐守北邙山防線。聽說石越等十幾條漏網之魚跑到了山中,劉義之也不甚在意,不過是安排縣兵和民壯追索罷了。

  北邙山大勝,讓劉義之信心大增。他從滎陽調來了丁程部,準備讓他們參與此次關中的戰事。現在洛陽故城里面不止有劉牢之帶來的七千兵馬和胡彬帶來的三千兵馬,還有從河南郡境內征集的民壯三千人。

  經過近幾年的改造,洛陽故城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軍營。這里面不但可以駐守大量的軍隊,還可以關押俘虜。此次大戰中抓獲的七千多名俘虜,就被集中關押在這里,有楊述部和洛陽縣的縣兵看管著。

  按照原來的計劃,現在已經在關中開始大戰了。只不過因為徐成突然進攻北邙山,把司州軍的計劃給打亂了。

  太和五年十月二十五,劉義之在洛陽故城點兵,誓師出征。

  司州大軍剛取得了一場大勝,士卒們領到了獎賞,意氣風發,軍容極其雄壯。此時天氣寒冷,西北風刮在人的臉上,像刀子割過一樣。縱然司州軍人人穿著厚實的棉衣,也依然難以抵擋這刺骨的寒意。不過士卒們渾不在意,那昂頭挺胸的樣子,讓洛陽縣的百姓看在眼里,也都安心的很。

  陳瑜裹了裹身上的羽絨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羽絨服很輕,但是穿在身上竟然沒有絲毫的寒意。一旁的朱綽看了,笑道:“陳兄,是不是覺得穿在身上很舒服?”

  陳瑜笑道:“是啊!這么大冷地天里,別人穿著厚厚的棉衣,尚且瑟瑟發抖,為何這么輕薄的一件羽絨衣,穿在身上就能如此暖和?”

  朱綽道:“這羽絨衣可是好東西。據道堅說,這些羽絨衣乃是用鴨子的細羽填充的。要制作這么一件羽絨衣,可是要殺掉好多只鴨子呢!世面上要買這一件羽絨衣,需要二千多個劉氏新錢呢!”

  “啊,這么貴?”陳瑜嚇了一大跳。

  此次北邙山戰事,司州軍府為此戰中立功大的將士賞賜了羽絨衣,怕不是有上百件。陳瑜沒想到,這么一大筆錢,司州軍府竟然說賞就賞了!

  朱綽笑道:“咱們上關中去,那是去發財的。只要打了勝仗,得了人口、牲畜這些東西,就會源源不斷地為司州創造收益。所以,怎么算,都是劉都督賺的最多!百十件羽絨衣,又算得了什么!軍中普通士卒穿得這些棉衣,那也是很值錢的東西,算起來花費的錢財更多呢!”

  陳瑜搖了搖頭。身居高位者,諸如袁真之類的,都是拼命地往自己家里摟東西。偶然賞賜一些東西給親近的將領,也是為了收買人心。似劉義之這般對待將士的,可真是少見。

  “祖明這番高論,可是跟郎君一般無二了。郎君在北豫州撒下了無數的錢財,就為安置從各處遷來的百姓。不瞞祖明,瑜只見過軍府為了增加兵員,把良民貶為軍戶的,可沒聽說過有軍府愿意把軍戶放免的。”陳瑜感慨道。

  朱綽點了點頭。他出身將門,對于陳瑜說得這些,自然是知之甚深的。

  兩人說了這一會兒子話,就感覺寒風老是往口里灌,于是不自覺地便都閉上了嘴。

  大軍出征第一天,有諸多禮儀需要遵守,耽誤了好多時間。大軍到達函谷關的時候,天色已經不早了,便在關里駐扎下來。

  劉牢之雖然起意出兵關中,他自己卻從未到過河南縣以西的地方。因此部隊扎營之后,他便帶著孫乾和劉延之一起參觀這處關隘。

  函武關(漢)是洛陽八關之一,也是洛陽的西大門。只不過自從有了潼關之后,漢函武關的地位越來越輕,此時早已經落敗。還是劉義之派劉越到弘農經商之后,劉越把這里當作了商隊的一個轉運貨物的基地,花錢請人修繕了一番,這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劉延之問道:“郎君,當年六國伐秦,在函谷關受阻,就是這里嗎?”

  劉牢之搖了搖頭:“自然不是。先秦時函谷關是在現在的弘農縣,當時軍中的主力是戰車。戰車對于道路的要求比較高,函谷關卡在了山嶺之間的唯一寬闊通道,地勢險要。拿不下函谷關六國就拿秦國沒有辦法。”

  “到了漢武帝時,因為國家時常與匈奴作戰,漢朝也摒棄了戰車,組建了大規模的騎兵。騎兵對于道路的要求沒有戰車那么苛刻,函谷關控制的道路就不是唯一的通道了。武帝為了擴大京畿范圍,便把函谷關從弘農縣挪到了現在的這個地方。當時可不僅僅是這一處關隘。北起大河,南至宜陽,有一道長長的關墻,上有烽燧,防衛甚是嚴密,能控制大河漕運、崤函南道和崤函北道。后來年久失修,這處關隘便只能控制崤函北道了。”

  劉延之道:“原來這關隘是挪過的。——這些人也真是的,既是挪關,重新換個名字就是了,何必非要用原來的名字。”

  “這是有原因的。”劉牢之笑道,“漢朝定都長安,那時候函谷關以西稱為關中,函谷關以東稱為關中。大家習慣了這種稱呼,所以搬遷之后的關隘仍然稱為函谷關。”

  孫乾插嘴道:“小的聽人說,這函谷關乃是因為樓船將軍楊仆立功之后不求受賞,只要求把自己變成關中人,因此武帝才把函谷關遷移到這里。”

  劉牢之搖了搖頭:“那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國家重大戰略,豈能因為一個人的恩寵而改變?何況函谷關遷移的時候,楊仆還不是樓船將軍,也沒立下什么功績!不過這個說法,至少說明了,當時的人是很看中‘關中人’這個身份的。”

  劉延之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

  談起函谷關的變遷,劉牢之也有了興致,繼續說道:“其實函谷關并不止這兩處。原先的函谷關路是在谷中,行走很是不便。建安年間,大河南岸露出部分河床,人們便從河床上走,漸漸地形成了一條新路。曹操為了控制這條新路,在河岸上修建了一處關隘,也叫作函谷關。這處關隘我們可以稱之為魏函谷關。同樣的,魏函谷關控制的道路也并非唯一的,所以不是必通之道。自潼關修建之后,這些函谷關便都荒廢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