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燭龍話音落下,在場的眾人無不目瞪口呆,仿佛自己聽到了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般。
毫無疑問,只要提到蚩尤這個名字,那么世人首先所想到的,定然就是他曾與黃帝爭奪天下最終卻慘敗的故事。
不過,雖然蚩尤最終不敵軒轅黃帝,但也正是在這場關乎華夏文明走向的戰爭中,蚩尤為后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蚩尤雖然功敗垂成,戰敗身死,但是他所向無敵勇猛無比的形象卻被世人所銘記,在他死后,九黎族的子民雖然分崩離析開始逃亡,但與此同時卻也將他的英勇事跡傳遍了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
但是毫無疑問,盡管蚩尤被后世尊為兵主、戰神,但是在大眾的眼中,蚩尤一直都是一副殘暴不仁,善戰嗜殺的形象,除了戰爭之事外,似乎他并沒有做出什么太多的貢獻。
既然如此,那么在燭龍剛才的話語中,我們為何會聽到一個明顯與傳說不符的蚩尤?
若是其他人所說,我們還可能以為是此人信口雌黃,道聽途說,可是這番話如果在燭龍口中說出,那我們就必須掂量掂量其中的分量了。
從燭龍提及大禹時語氣中的尊敬,我們便不難看出,燭龍對大禹的尊敬乃是從心而發,其中沒有任何虛假。
而剛才便已經提到,在那場涿鹿之戰中,蚩尤乃是軒轅最大的敵人,既然軒轅繼承了大禹的教導,那么與軒轅做對的蚩尤,無疑也是大禹的敵人。
正因如此,所以對于大禹極度尊敬的燭龍,按理來說是不應該對蚩尤存在任何好感的。
可是如今卻截然相反,正如我們所見到的那般,在燭龍提及蚩尤之時,雖然并未像提及大禹時那般尊敬,但是語氣中卻同樣有著一絲隱隱的敬畏。
毫無疑問,對于燭龍來說,蚩尤既然是大禹的敵人,那么同樣也應該是他的敵人。
而與此同時,燭龍語氣中那一絲不作偽的敬畏,同樣印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腦中。
很顯然,一個人如果能讓自己的敵人都感到由衷的敬畏,那么他就必然不會是一個簡單的存在。
而蚩尤,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
若是連燭龍如此修為驚人的強大存在,在提及蚩尤之時都會透露出那一絲敬畏,那便證明我們所知道的故事絕非事情的真相,否則以燭龍的脾氣來說,他斷然不會對蚩尤生出這樣的反應。
“我剛才便問過你們,你們真的對于蚩尤有所了解么,我剛才所說句句屬實,不僅如此,除了農業之外,蚩尤還有著另外的成就,他對于人族的貢獻遠比你們想象的還要巨大。”
似乎是感知到了我們神情中所透露出的茫然與疑惑,燭龍神色復雜的笑了,語氣依然是那么的認真。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了好事應該受到表揚,做了壞事自然要受到懲罰,而對于一個部落來說,這所謂的規矩便是指刑罰之事。”
“其實,你們若是仔細閱讀過那本山海經便早就應該發現,書中清清楚楚的記載著,蚩尤正是最早創建刑罰之事并且嚴格執行的人,正以如此,所以在那個時代蚩尤也被稱為刑罰之神。”
“等到后來,涿鹿之戰蚩尤戰敗,刑罰之事才被軒轅所效仿,若是從這個角度來看,軒轅其實也只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蚩尤才是刑罰之事的真正開創者。”
似乎是不想我們過于浪費時間,所以燭龍在這段話后話音未停,而是直接對我們說出了蚩尤的又一貢獻。
“蚩尤所做出的第三大貢獻,便是冶煉金屬,在上古時代,蚩尤乃是最早發明冶煉之術的人,他以此術為手下部隊打造了充足的武器,讓九黎族能夠更加順利的征戰天下。”
“等到涿鹿之戰時,軒轅開始不敵蚩尤,第一是因為蚩尤以及他手下八十一個兄弟勇猛無比,無人能擋,而第二則正是因為蚩尤手下的軍隊中掌握著大量的兵器,由于那時沒有盔甲一說,所以這些兵器的鋒利程度遠非常人可以抵擋。”
說著說著,燭龍轉過了身,用那雙依舊緊閉的雙眸望向了我們,語氣中滿是嚴肅。
“眾所周知,冶煉之術的發明具有著極大的意義,這一發明標志著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金屬時代,跨入了一個嶄新的篇章,既然如此,那么作為冶煉之術的發明之人,蚩尤所做的意義便已經不用過多言表了。”
“縱觀蚩尤的一生,他興農業、冶銅鐵、掌刑罰,不光為人族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戰爭中也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正因如此,所以九黎族千年以來,始終將蚩尤當做自己的祖先一般祭拜,將他同軒轅一樣視作人類的祖先。”
“而除此之外,蚩尤對人族的貢獻其實還有很多,他發明陶器、創建城邦、收復東夷,盡管因為某些原因,你們所讀到的史書上對此并沒有相應的記載,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夠磨滅他對于人族所做出的貢獻。”
在一口氣說了這么多后,燭龍再度陷入沉默,他又一次為我們留出了充足的時間,讓我們能夠去消化他剛才口中所說的內容。
正所謂瑕不掩瑜,如果按照燭龍剛才的說法,那么蚩尤盡管在涿鹿之中敗在了軒轅黃帝的手里,可是僅僅憑借他為人族所做出的那些重大貢獻,那他便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是后世的認知中,那副如同妖魔一般的邪神形象。
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為什么在我們所讀到的史書中,對此都是截然相反的記載?
這是不是意味著,曾經有人故意歪曲了蚩尤的形象?
若是真的有這樣的人,那么此人的存在定然極其久遠,他不但將蚩尤對人族的貢獻一手抹滅,甚至還為后世留下了蚩尤那副如同邪神一般的形象。
那此人又究竟會是誰?
他這樣費盡心機的對后人抹黑蚩尤的真正形象,其最終的目的又到底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