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圖案上畫的是十二天將啊…”
聽到牛軻廉的介紹后,沈浪終于對所謂的六壬十二神有了大概的了解,看他口中自言自語的樣子似乎是有所領悟。
不過我們還是高估了他,在見到他隨后的舉動我們才發現,終究是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腦中到底都想了些什么。
沈浪的思維可能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觸及的領域,在他確定了門上神秘的圖案是十二天將之后,臉上不但沒有半分激動,反而是看著我們不屑地說道。
“我還以為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天兵天將我知道,我記得小時候看西游記,在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不就是打翻了一眾天兵天將么,那看起來也不怎么樣啊。”
沒想到沈浪聽完牛軻廉的介紹后,非但對這十二天將沒有任何了解,反而會錯誤的聯想到了西游記之中,這實在是讓我們哭笑不得。
我聽后無奈的一拍腦門,害怕他再說出什么讓我們感到尷尬的話語,所以不敢繼續擺出一副高深的樣子,而是連忙拉住沈浪,攔住了他接下來準備出口的驚天言論,對他解釋起了這二者的不同。
“我的傻弟弟啊,你說的那是天兵天將中的天將,天將可沒有那么不堪,純粹是因為在西游記中要凸顯出孫悟空的強大,出于這一考慮才對天將做出藝術化的修飾將其弱化。
更何況我們口中所說的本就不是這個天將,而是指六壬術數中的十二天將,這兩者千差萬別,可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沈浪雖然不太理解這二者的區別,不過看我無奈的的樣子,他也知道自己的理解似乎有些錯誤,于是不再多問而是等著我接下來的解釋。
見到沈浪這般模樣我總算放下心來,在長出一口氣之后,對他認真的說起這通天宮中的天將,與他口中的天將到底有何區別。
所謂的天兵天將,乃是神話傳說中天界的將領和士兵,他們的主要作用是衛護天宮,維護道法,下界降妖除魔。
而沈浪口中所說的天將,實質上指的便是傳說中天宮內的神將,道教稱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每個天罡星中各有一神,共有三十六位神將,也就是世人口中俗稱的三十六天罡。
在民間傳說中,這三十六天罡常與二十八星宿及七十二地煞聯合出動,在孫悟空大鬧天宮之時,與之打斗的正是三十六天罡。
在這三十六天罡之中,有一部分原本是歷史中的人物,如武圣關云長,他是華夏忠義孝烈的代表,所以在死后被敕封為神。
還有的如王惡,因為其噬童男童女,所以被四天師之一的薩真人飛符火焚,將其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十二年間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可歸咎于薩真人,這才改名王善,羽化后被神話成為王靈官。
不過更多的則是來自于自古流傳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如武財神黑虎玄壇趙公明,東岳十太保中的第一太保瘟神溫瓊、殷商時期商紂王的大太子太歲神殷郊等等。
除了三十六天罡之外,同時還有著雷部三十六神將以及玄天上帝三十六神將的說法,不過其中的三十六大多只是泛稱,大多數著名的武神都曾被視為三十六神將之一。
但是歸根結底,這些神將由于在術法和武功上都有相當的造詣,所以其職責大多是保護天宮和仙人的安全,用現在的話加以理解,大概可以認為這天將就是天宮中的保安…
但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天將,卻并不是這上述神將中的任意一種,而是六壬十二神。
六壬十二神,也叫十二天官,其起源來自于北極星四周的華夏星相,主要應用于占卜術數中的六壬,作為六壬預測事物成敗吉兇的參考條件之一。
具體來說,這六壬十二神便是貴人、螣蛇、朱雀、六合、勾陳、青龍、天空、白虎、太常、玄武、太陰、天后。
六壬十二神有吉有兇,其中螣蛇、朱雀、勾陳、玄武、白虎、天空為兇將,剩下的六合、青龍、貴人、天后、太陰、太常自然便是吉將。
因為這六壬十二神中兇將與吉將互相交替,所以在不同的時間針對不同的事情,要將這十二神做出不同的排位,這也就是古人將六壬稱之為三式之首的原因,實在是紛繁復雜,常人難以掌握。
由于此十二神對應天干地支上應于天,所以被稱為十二天將,又因為世人將其與十二月將相區別,所以也稱其為十二日將。
聽我說到了這里,沈浪這才知道自己剛才犯了多大的錯誤,他臉上通紅,看著我們又露出了那副訕訕的笑容,低下頭不敢隨意開口。
看到沈浪這幅模樣,我們忍不住放聲大笑,緊張而尷尬的氣氛終于得到了緩解。
“可是還有問題…”
在我們好不容易發現了圖案的秘密,眾人一片歡聲笑語的時候,心思細膩的薛楠卻并未同我們一般歡笑,而是一個人在原地皺著眉頭,沉思許久過后發出了弱弱的聲音。
“我倒不是懷疑大家的發現,我也可以確定這圖案上的內容正是六壬十二天將,可是我們接下來該怎么做?”
聽到薛楠的疑惑,眾人面面相覷,臉上的笑容逐漸褪去。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通天宮中的布置神秘詭異,到了現在,我們也僅僅是從那漆黑的門上所留下的圖案與秦篆文字中,清楚了此處所隱藏的十二地支與十二天將。
可是對于接下來該做些什么,我們卻依然沒有半點頭緒。
就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沉默許久的陳工忽然開口。
“魁首,我這里還有一個發現。”
聽到陳工居然還有發現,沈浪忘記了剛才的尷尬,抬起頭不敢置信的問道。
“陳工你怎么還會有發現,難道是我們遺漏了什么?”
雖然有了我們都不清楚的線索,但是陳工卻不驕不躁,神色平靜。
他抬頭看向萬象神宮第三層,口中依然同以往一般言簡意賅。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