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宅門外。
石英兒坐上牛車,抱著腿就嚶嚶哭了起來。
“大姑不喜歡我!”
“大姑看不上我!”
“知道我們家窮,配不上你們李家,你們家里邊都不待見我。”
石英兒說著,摸上了自己的小腹,“不待見我不要緊,可我肚子里的,是你們李家的娃。”
“還是曾長孫,是給你們李家傳宗接代的,他們咋能這樣!”石英兒咬起嘴唇,手氣的發抖。
“你別…你別這樣。”李木拉了拉韁繩,心疼的看著石英兒。
“我大姑就是這個脾氣,她沒不喜歡你,她不是也給了你紅包嗎!”
不提這個還好,一提石英兒更來氣,紅包甩了出來,“還紅包呢,就二兩,打發要飯的呢!”
“你…”李木語噎,不知該說什么。
兩銀子在鄉下,夠一家幾口一年的吃食,李氏一出手就是二兩,他的新媳婦還嫌少,這…
“二兩不少了!”李木臉色落了下來。
石英兒一看,暗道不妙,連忙湊到李木身邊,挽著李木的胳膊道,“二兩銀子當然不少,要是放到我們家,夠我們家一年的吃喝。”
“可你們李家不同,你們李家是有錢的人家,宋家的條件更是好,尤其是宋家二房,簡直富得流油。”
“我倒是沒啥,就是替你不值,你是大姑的嫡親侄兒。”
“你帶著媳婦去拜見她,她只給了二兩銀子的紅包,這不是打你臉嗎,我是心疼你呀!”石英兒把臉貼了過去。
被這么一說,再加上媳婦好言好語的哄著,李牧的心里也不是滋味。
確實像他媳婦說的,二兩放在平常人家,那是天價,可放到如今的宋家,那不就是打發要飯的嗎!
心里這么想,李木嘴上卻道,“這事不能怪大姑,大姑手里也不見得有多少銀子。”
“再說咱倆成親的那日,大姑一出手就是一百兩,這要放在鎮上,都能買個店鋪了!”
石英兒別過頭不說話,一百兩也不是給她的,也不歸李木,都在他娘手里管著呢,他們半點邊也沾不上。
李木靠近石英兒,壓低了聲音繼續道,“宋家二房不是大姑當家。”
“能拿出一百兩已經不錯了,她手里可能真沒銀子了,你別嫌少!”
不是李氏當家?
石英兒突然想到了什么,她聽說他們成親那日,宋家是送了四份賀禮的,這么一看,雖然沒分家,但是各房的財產,應該是歸各房管制。
“那…宋家二房不是大姑當家,難道是大姑父管銀子?”
石英兒想起來,那個看著沒個正形,笑起來“嘿嘿嘿”的大姑父。
“不是!”李木搖頭。
“這話就咱們知道,你別往出說,其實宋家二房,是我表妹苑兒在當家。”
“哦,對了,二郎哥也有自己的產業,他和苑兒手里都有銀子,他們才是二房真正說了算的人。”
聞言石英兒不敢置信的瞪大眼,“爹娘尚在,他們竟然讓兩個孩子當家。”
“二郎哥比你我都大。”李木道,“他是二房的長子,能做二房的主,說得過去。”
“再者,苑兒也不是普通的農家閨女,她可是皇上親封的農女大人,為啥不能當二房的家。”
“哦!”石英兒點頭,她想起來了,宋青苑就是成親那天,進入婚房制止李春妮掀她蓋頭那個。
石英兒眼里閃過羨慕之色,皇上親封的農女大人呀!
那以后得啥樣的人家,才能配得上她,可以預見,宋青苑的未來非富即貴。
“苑兒表妹挺不錯的!”石英兒笑了起來。
把成親那日婚房內,發生的事跟李木說了一遍。
聽罷,李木臉色一板,“春妮這個丫頭,被家里慣的越來越不像話了,等我回去非教訓她不可。”
“苑兒妹子一向很好!”李木拍拍石英兒的手。
“你以后跟她好好相處,我這個表妹人大方,只要你是真心待她的,她絕對不會虧待,你看我們家…”
李木把李家崛起的事說了一遍,他們家能有今日,全靠宋青苑的提攜。
石英兒聽著,連連點頭,眼里閃過一抹精光。
臘月初十,離過年還有二十天。
蕭十三已經來榆林縣一段日子,案件仍沒有進展,他也準備返回京城,此時正向宋青苑辭行。
“小胖丫頭,我要回京城了,把你家的特產給我拿上些,回頭我給你嫂子嘗嘗。”
“再給我們錦衣衛那幫兄弟送點。”蕭十三豪不外道的說著。
“行!”宋青苑敞亮的點頭,“我這就叫人去給你準備。”
“田菊!”
“是!姑娘,這就去。”田菊應下。
宋青苑又看向蕭十三,“你等一下啊!”
說完,快速跑向屋內,拿了兩個大件出來。
“這個用竹子繡成的竹字靠枕,是給蕭大人的。”
“這個旋轉擺件,咱倆說好,給你們錦衣衛同知做的,你帶回去吧。”
蕭十三好奇的接過,先看看左手邊的東西,“你這個是什么繡?”
“十字繡。”宋青苑答著。
“十字繡?”蕭十三撓了撓腦袋,“沒聽說過。”
“看著倒挺新奇,就是這翠綠翠綠的,還是竹子。”
蕭十三撇嘴,“我家大人肯定不喜歡,你這個東西呀,做腳墊子都招人嫌棄。”蕭十三嗤之以鼻。
宋青苑大大翻了個白眼,“又不是給你的!”
“呵呵!”蕭十三嗤笑。
“給我我也不稀罕,什么梅呀,竹呀的,也就是那些附庸風雅的文人,酸書生喜歡。”
“像我們這樣的…”蕭十三看了看腰間的挎刀,“就喜歡舞刀弄劍。”
“瞧,你這個擺件就做的不錯,怎么弄來著?”
宋青苑伸出手指在上面連續摁了幾下,仿佛按了開關似的,周圍的圖案跟著轉起來,赫然是一個武者,在耍大刀的情形。
“這個好!這個好!”蕭十三笑了。
“這個既新奇又有趣,就是在刀法有點差!”
“早點跟我說呀,我給你畫一套功夫,你往上一繡,準保出彩。”蕭十三頗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