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以禮相待尊敬的只是他孔子傳人的名頭,對于他仁政的思想,那是呂布戲貂蟬,演戲全給傻子看,孟子不是傻子自然懂得這些君主并非真正推崇他的理念,便敗興而去,倒是那些小國對他的理念頗為贊同,可這些小國認同白搭啊,他們自身都難保又有什么能力推行他的理念,出師未捷,孟子心存不甘的悻悻回國,這一圈所見所聞讓他領悟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道理,既然改變不了天下那就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完美,從而潛移默化的去影響更多人…
于是乎,孟子悟出了什么是浩然正氣!
“浩然之氣“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種剛正宏大的精神,這是孟子嘔心瀝血根據自身經驗所創造出來的,它對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的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陽間《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說:“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么?“孟子說:“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說的話,首先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其次,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沒有正義和道德存儲其中,它也就消退無力了。這種氣,是凝聚了正義和道德從人的自身中產生出來的,是不能靠偽善或是掛上正義和道德的招牌而獲取的。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對孟子說的浩然正氣,曾有一首長詩對之作出過生動的文學描繪,這就是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寫的《正氣歌》。詩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蒼冥。…“意思是說,浩然正氣寄寓于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構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氣;在人間社會,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時,便表現為祥和之氣,而在國家、民族處于危難關頭時,便表現為仁人志士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社會秩序靠它維系而得以長存,道義是它產生的根本。他還列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如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作為例證,說明浩然之氣長存于天地之間。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并說這種氣“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
我們可以理解為正氣是一種有利于鼓舞士氣,激發活力,增強團結,凝聚合理的奮發向上的精神,是一種無形資產,是一種精神。
看完浩然正氣的解釋大家能聯想到什么,沒錯就是人族氣運,孟子的浩然正氣是一種比人族氣運更加升華的精神力量,他首先修養的自身的品德節操,浩然之氣剛正不阿,源于品德成于修養,一旦養成便是萬法不侵的境界。
故而在古代有儒家浩然正氣能驅邪魔之說,修煉浩然首先要守心,心智堅定便不會被神魔之氣所干擾,直至達成時,便達到了萬法不侵的境界,那時候的自身就是獨立于九州之外的存在,一身氣運與精神融合,形成至正至剛的浩然之氣。
從此不受氣運干擾,我命由我不由天!可以說這是一條獨立于現有修煉體系之外的獨特法門,因為他不屬于功法,他修煉的是人的精氣神,而且沒有什么門檻,人人都可以修煉。
不說九州人人身負浩然正氣,就算有三分之一人身背浩然正氣大家可以想想下當時的盛況,有位偉人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秦皇嬴政若將天下的浩然正氣匯聚到一起,以浩然正氣對抗神魔之氣,那時恐怕將會是另一個歷史。
遺憾的是,孟子早已故去,戰國末期時儒家挑大梁的人物是荀子,有意思的是荀子也曾質疑過天道。
他曾入秦,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他曾經見過柏氏一族的帝師,當時柏氏一族帝師隱藏自己身份,偽裝成老叟曾于荀子論道,具體內容外人無從所知。
但之后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律化,“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天行有常“
荀子以為,天不是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這一規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于人間的好惡而發生變化。人不可違背這一規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