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戾氣怨念不散,執念之鬼,只記得自己的執念,所有前塵往事都會化作鏡中花水中月,看得見摸不著,唯有執念宛如一輪明月獨占鰲頭。
秦皇嬴政的情況有些特殊,他雖是執念之鬼不假,但不像其它執念之鬼那般心智完全被執念占據毫無理智,全靠執念驅使。
他能清明自我不被執念所支配,不過這依舊無法讓他擺脫執念之鬼本身劣勢,就算強如他,可以違背天地規律無數執念束縛依舊無法突破執念去看清自己的記憶,這或許就是身為鬼物的悲哀,永遠找不回自己我,也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就像一只飄蕩在天地間的幽靈沒有歸宿,長生又如何?
不過是被囚禁在牢籠中的囚徒永無天日…
人一旦上了年紀,便不能回憶過往,觸景傷情,在所難免。鬼活的久了追憶過去,自然也難逃觸景傷情,難免要感懷一陣子,好在秦皇嬴政受秦國疆域庇護,沒有沉淪在自己執念之中,定定神,秦皇嬴政很快就揮散掉自己腦海里那些雜七雜八的念頭。
無法回憶過去記憶對秦皇嬴政來說不是難事兒,他照樣可以用自己模糊的記憶作為參照物利用鬼神追溯之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短短幾秒鐘的時間里,秦皇嬴政便陷入入定狀態,眼前大霧彌漫,透過層層迷霧,秦皇嬴政隱約看到,有個巨大廣場出現在迷霧盡頭,飄在高空里,秦皇嬴政隱約看到一群人猶如螞蟻一般在巨大廣場上行進,隨著這群人腳步前進,秦皇嬴政的視野也隨之變得開闊,這時候他看到廣場周邊有雄偉壯觀的各類宮殿,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巍巍城墻與王宮大殿交相輝映。在廣場正中央,也就是這群人行進的重點,有座宮殿,威嚴矗立,高聳挺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秦國并吞六國,一統天下的磅礴恢宏氣勢。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復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一行人攀上漢白玉雕砌成的臺階,一步一步向著那猶如神殿一般的宮殿走去,遙遙映入眼簾的是大殿的那塊古樸牌匾,上書四海歸一殿!
看到這塊牌匾秦皇嬴政先是心中猛然一驚,隨后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難怪他總覺得剛才的場景似曾相識,原來那是曾經的秦王皇宮,秦朝時期沒有飛機,也沒有熱氣球,故而秦皇嬴政從未在高空向下俯瞰過自己親手建立的雄偉宮殿群落,再加上記憶被執念所束縛,一時間秦皇嬴政并未看透這是他曾經生活的地方,直到剛才看到那塊四海歸一的牌匾,他才恍然大悟,這塊牌匾對秦皇嬴政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秦吞六國后建此宮殿,取名四海歸一殿。這殿名透出的,是他的凌云壯志,披靡四海的胸懷。整個廣場面積遼闊,站在主殿臺階上往下看,宛如感受到當年秦 國一統華夏,氣吞山河的氣魄,這里也曾是秦皇嬴政最喜歡待的地方,他總是站在這里眺望遠處…
華夏一統,就此拉開序幕,可他卻隨著歷史的年輪被永久的塵封入地宮之內,天道何其不公。
秦皇嬴政自嘲道,容不得他多做緬懷,一行人在臺階上震撼過后,便低下頭恭順的依次邁入殿門。
秦皇腦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現出四海歸一殿的信息,四海歸一殿,分前殿、中殿、后殿,縱深長達120多米。宮殿氣宇之軒昂,彰顯秦國一統天下的磅礴大氣!殿堂建筑構造大量采用了大跨度的斗拱,以使穹隆高聳,氣勢雄渾,幾乎無與倫比。大殿僅用以支撐穹頂的大柱就有142根,最大的直徑4米,進入宮殿的人無不被大殿的宏偉所震撼,正所謂未戰先衰,無論是誰走進這座大殿,心中的膽氣都會被大殿的磅礴氣勢所沖垮,大殿背后是秦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鑄就的無上榮耀。
在那大廳的中央端坐的便是這一切的締造者,秦皇嬴政!
說實話從第三視角看自己,秦皇嬴政猛然有種如夢似幻的感覺,那時候的他正值壯年,濃眉大眼氣宇軒昂,身上有股說不出的王霸之氣。看到自己曾經意氣風發的模樣,在想想現在自己腐朽的身體,秦皇嬴政又難免一陣感懷。
鬼生中最悲哀的事情莫過于此,看著自己卻回憶不起半點有關自己的曾經的回憶,就像是一個旁觀者默默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
秦皇嬴政就是那個看了一遍的看客,場景似曾相識,也只能隨著劇情的進展勾勒出自己過往的些許記憶,就連劇透都做不到 眼前發生的這一幕對秦皇嬴政來說并不陌生,公元前221年他一統天下,秦滅六國之后,即開始北筑長城,每年征發民夫四十余萬。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此時正值公元前217年,大秦30年,也是他滅六國之后的第四個年頭,經過四年的整合之后,六國領土逐步趨于穩定,他正式開始長城計劃,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7年,奶秦長城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維修、連接秦趙燕等戰國長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還沒有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線軍民共同完成,后期則大力修建長城。在修筑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史書稱“皇帝奮威,德并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第二階段便是從公元前217年開始建立。
長城,從東到西綿延萬里;從古至今,其修筑延續二千多年。
:西起于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陜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