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思婭和田雙雙籌備用短視頻進行營銷的同時,齊年還在研究自媒體文章的寫作技巧。
寫自媒體文和寫論文、寫博客、寫小說的感覺完全不同。
寫論文講究的是深入深出。寫微博講究的是淺入淺出。寫小說講究的是深入淺出。寫自媒體講究的是淺入深出。
所謂論文講究深入深出者,是因為論文的受眾本身就是學術背景。很多讀者的knowhow和資質比作者還要精深。因此作者不必擔心讀者讀不懂的問題,他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方法論把自己想表達的內容表述清楚即可。
所謂微博講究淺入淺出,是因為微博這種媒體形式最初是來自手機端的短信,因此有的限制。雖然智能手機的出現打破了短信的限制,但是短平快的信息表述形式已經被受眾所接受。而一句話點評也更符合越演越烈的快餐文化。
所謂小說講究深入淺出,是因為小說通常會有一個主旨。小說之所以不是流水賬式的日記,就在于小說的全部內容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的。小說的責任在于不停地挖掘。挖掘文化、挖掘人性、挖掘生活、挖掘秘聞,然后將素材進行加工,以讀者能夠理解的形式表現出來。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所謂的傳達科學技術的硬科幻,才有所謂的描寫行業的行業文。
所謂自媒體的淺入深出,是因為自媒體和早年的博客一樣,通常就某一點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觀點。蒼白的觀點必然是不討喜的,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才會讓早高峰擠地鐵的人們去讀完、點贊、評論、轉發。
這讓齊年十分受挫。
他在高中、大學期間都是因文采而小有名氣。以前寫的博客也有一定的粉絲。可是現在在自媒體平臺上,自己似乎總是戳不中讀者想要的點。
寫文章之前,他也看過不少別人的作品。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無非是把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加上感情色彩比較濃的語氣表達出來而已。
寫自媒體和寫博客相比,有一個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寫博客通常會強調客觀,就算是對某一件事有看法,也會用“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樣的左右逢源的寫法。
但是自媒體通常是以某個人設為出發點,或者說是以一個帶有立場的人為出發點來談論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平臺近期關注大城市的大齡女青年,有一個關于“大齡剩女是繼續堅守下去,還是湊合著找個人嫁掉”的話題。
這個話題本來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如果你寫的是博客,無論你是支持堅定還是湊合著嫁人,都會招人罵。
所以博主們一般都是把現象先描述一遍,然后說“這需要看這個人本人是怎樣考慮的。如果她真的愿意堅守而不惜自己年華已逝,那么這么堅定也是值得鼓勵的。如果她確實努力了多年卻沒有結果,也許找一個人建立家庭,她會在生活中體味到新的價值。”
然而,自媒體可不能這樣寫。這樣的騎墻做法只會讓粉絲們失望,取關。因為他們需要看到的是“一個人”的觀點。這個人可以是大學教授,也可以是工地上搬磚的農民兄弟。
觀點不重要,人才是重要的。
所以,自媒體發展的這些年里。涌現出來的有趣的人,遠遠比有趣的觀點更多。同時也導致了一個觀點、一個段子、一個情景劇會有不同的人去演繹。而讀者、觀眾也會追隨他們的博主和UP主。
自媒體文的這種特色讓齊年十分犯難。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就事論事地去寫文章,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去蹭熱點。他首先需要打造一個人設出來。
什么是人設?其實齊年并不太懂。
公眾人物的人設他是懂的,但是這種人設放在自己頭上,就很迷茫。
這就像自己在生活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突然有一天,有個導演看中了你和你和人生,讓你自己在鏡頭下扮演自己。這就會讓許多人不知所措——
現在扮演我自己吃飯?讓我想想,我是怎么吃飯的。飯菜在嘴里嚼的時候,我的筷子是舉在空中呢,還是放在碗里呢,還是放在桌子上?
現在扮演我自己看書?我還得再想想,我是怎么看書的。我是用雙手把書捧起來看呢,還是把書攤開放在桌子上看。好像用雙手捧起來看比較有鏡頭感吧。好,那就用雙手捧著。
現在,齊年就需要的是一個鏡頭下的自己。當然,也可以不完全是自己,但是一定要放在鏡頭下來剖析。
對于公眾人物和明星來說,他們的人設一般是趨向于完美的設定。因為這會讓人感受到權威和吸引力。
試想一下,如果你心儀多年的某位明星有一天穿個大棉襖在菜市場買菜。你的心情會如何?
然而,到了自媒體盛行的年代。完美的人設已經不再受人歡迎了。因為粉絲們會覺得那樣的人不真實。
因此為什么很多文章寫得不那么優美,很多視頻拍得不那么精良,卻吸引了大批的粉絲呢。那是因為粉絲們認為這個人真實,而且愿意去傾聽這個人的真實經歷和想法。
自媒體和官媒、傳統媒體的區別就在于,自媒體不需要去肩負什么、承擔什么,他們能夠將人們所想表達出來,又能夠將人們所想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東西表達出來。
博主們和UP主們所要做的就是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對,這就是我想說的。”,然后讀完。
或者:“說得太好了。”,然后點贊。
或者:“我應該把這發給我女朋友(我媽、我們領導、我同學)看一看。讓你們好好悟一悟。”,然后轉發。
請:m.book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