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

熊貓書庫    崇禎八年
🔊點這里聽書

  皇明周報一面世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歡迎,這份售價二十文的報紙,瞬間便成為京畿一帶眾多官員的必讀之物。

  官員們會通過報上所刊登的內容,來分析和研判皇帝的意志以及朝堂風向,以使自己能夠緊跟其后,不會因誤判而行差踏錯,耽擱自己的錦繡前程。

  除了官員群體外,包括勛貴集團、豪門大戶、文人士子在內的所有利益群體,也都將周報視為了必備之物。

  由于沒有考慮到受眾基數如此龐大,皇明周報第一期只印刷了兩千份,然后就開始著手于第二期內容的編輯與校對。

  沒想到的是,在報紙發行后的第三天,經過兩天的發酵與傳播,皇明周報的名氣忽然變得人盡皆知。

  先是沒有買到報紙的官員們,或是親自登門,或是打發屬下上門求購,一時之間,皇明周報變得炙手可熱,兩千份報紙五天之內被搶購一空。

  按照朱由檢的計劃,這兩千份報紙除了在京畿發行一千份之外,其余的是準備通過四海商行的渠道,把另外一千份報紙分發到大明各地,以求迅速占領全大明的輿論陣地,擴大報紙影響力的,沒想到會發展成了這種局面。

  朱舜水等人忙于應付各種人員的登門造訪,根本沒有空閑時間商討第二期的相關內容,無奈之下,報社從上至下不得不挑燈夜戰,利用晚上的時間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

  不管朱舜水是如何的端肅方正,但只要是上門拜訪的,都是自恃與幾位主編相熟或相識的,并且身份都是朝廷官員,盡管品級可能不高,但大家都是同朝為官,上門要份報紙你能不給嗎?

  無奈之下,朱舜水幾人只能改變原來的計劃,把打算投放到外的的報紙截留,以此來應對這種局面,這就導致了第一期報紙還未出京便行銷一空。

  朱由檢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刻下旨,讓禮部、工部和將作局抽調相關人員支援報社,印刷工坊也開始擴建,并爭取在一個月之內完成所有工序,盡快提升報紙的成品數量。

  在此期間,第一期周報也在加緊印刷中,所有參與晚上加班者,全都有額外的獎金,管晚飯。

  物質激勵政策是最能產生效益的,也是最能激發勞動者主觀能動性的方法。

  尤其是對印刷工坊的工匠學徒們來說,每晚加班可以拿到三十文的獎金,這種好事可是自古以來都沒聽說過的。

  給朝廷干活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之事,何況每月都能拿到足額的月薪,這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沒想到還有加班費這一說法。

  聽說這是皇帝爺爺親自下的旨意,咱們這些低賤之人要是不把全身的力氣都使出來,怕是老天爺會打雷劈死咱。

  印刷工坊的工匠學徒們在印制兩千份報紙時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所以接下來的加印工作非常順利,在接到指令的當晚便加印了一千份報紙,第二天,這些加印的報紙有一部分便出現在了京師的酒樓茶肆中,后續的加印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

  廠衛已經接到了指示,尋找和組織在各個茶樓酒肆說書唱曲者,拿出適當的物質補助,安排他們在原來開展業務的場所讀報,以求擴大報紙的受眾面,讓報紙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精神層面的需求。

  在大明,除了官員和文人,不少藝人因為從事行業的不同,也是識字的。

  比如周后的父親周奎,剛來京師時在大街上擺攤算卦,人家要是測字,寫出來你不認識,你怎么給人算?算出來的卦象人家能信嗎?

  朱由檢下令采取的這個讀報的方式并不新奇,但卻并沒有找錯群體。

  文人士子是絕對不可能在大庭廣眾下給那些平民商賈宣讀報紙的,這種事情既有辱斯文,又折了自己的身份。

  而日常從事“文藝宣傳”工作的藝人們就不存在這種觀念了,拋頭露面已經成為了習慣,為了家中的妻兒老小,用什么方式賺取銀錢都可以接受。

  不過,最開始時,那些藝人對于這種強制性措施是非常排斥的,生怕自己被強行轉行后,收入無法養家糊口。

  但胳膊終究扭不過大腿,廠衛可不是他們所能抗衡的,再加上還有一定數額的銀錢補貼,所以藝人們只能硬著頭皮,在被廠衛們打過招呼地酒樓茶肆中開展起了這項新業務,但大多數人普遍不看好這種新形式。

  但是,事實證明,底層人員的眼光和見識終究是淺薄的。

  皇明周報在各個公共場所的登場亮相,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因為有了先前官員們爭相購買報紙事件的迅速傳播,京師里眾多平民商賈,對于這種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已經被勾了起來,但由于報紙的發行量太小,所以他們對此事知道個一星半點,而好奇心是絕大多數人無法抗拒的,尤其是對于小有資產的這類人群。

  在信息流通極其緩慢的年代,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而富裕起來的人群對于知識的渴望是后世難以想象的。

  京師的民眾算是生活在皇城根下,相較于其他地方來說,各種消息的來源渠道還是比較多的,畢竟六部各衙門的中下層官吏很多都是北京土著,下值回家后,難免會將一些朝堂大事小情透露給親朋好友,然后這些所謂的小道消息便開始蔓延開來。

  但是,盡管信息來源較多,但具體的詳情和細節卻并不清楚,有些消息不是夸大其詞,就是以訛傳訛、

  就比如上次西班牙使團兩名護衛在天津港被射殺一事吧,針對這次事件的傳聞就誕生了許多版本,最離譜的一個版本是說,西班牙人強搶民女,以致激起民憤,雙方發生爭斗,導致多人死傷,錦衣衛聞訊趕到后才平息了紛爭。

  而藝人們宣講的皇明周報則是與原先眾人獲得的信息截然不同。

  因為報紙帶來的信息量太大了,已經遠非那種只言片語的小道消息可比。

  無論是游記還是各地開荒拓田、安置流民的具體報道,都是親歷者以第一視角來描繪的,其細微之處聞之更是讓人有親臨其境的感覺,能讓大家伙兒對某些事物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改變了眾人過去對一些事情大而空泛的想象和看法。

  根據朱由檢的安排,皇明周報特意辟出了半個版面,對京師各市場的物價進行了公告。

  除此之外,還有目前以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京師哪種物資緊缺,何種商品供大于求、哪家商鋪有什么樣的商品需要交易等等諸多市場信息,這些極具價值的商業信息,自然受到了廣大商賈們的熱烈歡迎。

  而商品信息的迅速傳播,也使得京師各市場的繁榮度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嗅覺靈敏地各路商賈,立刻按圖索驥,參照報紙刊登的商訊各自采買購銷,由此引發的的是,之后的時間里,很多大商戶來到報社,在打探清楚規章后,紛紛請求花錢在報紙上刊登商品信息,以求獲得更多的利益,至此,報紙的經濟屬性也得以初步展現。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