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奏圣上,老臣還有一問,還需煩請圣上解惑!”
就在朱由檢剛要順勢把下一個議題拋出之際,溫體仁猶豫片刻后還是起身施禮奏道。
“首輔有言但講無妨!”
“謝過圣上。
老臣要問的是,官吏致仕退休之年齒設定有無具體詳規?
臣以為,在此事上,官員當于吏目雜役應當有所區分為好。尤其眾多雜役,是否亦會與吏員享同等之待遇?
不論是京師部寺衙門,抑或是地方各級官府內,吏員數目實是有數,但雜役之數遠大于吏員。此般人因只以氣力應身,故此,臣以為還是無須使其享退休之策為好。”
溫體仁所提的問題是非常實際的。
各級衙門中的吏目書辦之類的總數是非常有限的,因為這些人都是讀過書的人,而讀書人在大明是非常少的,所以溫體仁并不反對這些人參照官員享受退休的待遇。
但是,那些數量龐大的雜役是否應該也有退休的說法呢?
這些人都是目不識丁之人,在衙門中從事的都是體力勞動,根本不屬于讀書人的階層,所以,溫體仁的話中之意就是說,這些人不該享受養老金的待遇。
“首輔所提確是為朕所疏忽了。
朕實是未曾慮及此般人等。
至于官吏有所區分,朕倒是已經考慮到了。
先說官員致仕年齒一事。
自從九品流官至正七品官員,以五十有五為致仕年限。
從七品到從五品為六十歲整。
從五品到從三品為六十五歲。
從三品到正一品為七十歲。
吏員以五十歲為退休年齡。
諸卿以為如何?”
所謂的養老金,不過就是后世的退休金換了一個名堂而已,養老金這種說法主要是為了體現人文關懷罷了。
在這個人活七十古來稀、平均壽命不過四十多歲的時代,以朱由檢所制訂的標準,不管是致仕還是退休,大多數人沒有機會可以十年二十年的從朝廷白拿銀錢。
養老金其實更像是一副心理安撫劑,只是在最大程度上表明了朝廷對個體的酬功之意,以此激勵正在為朝廷效力的人群。
至于養老金所要花費的銀錢數額,朱由檢一點都不擔心。
只要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能徹底推行下去,明年太倉的收入將會是一個爆發性的增長,以后也會在這個數額的基礎上平穩運行。
“至于首輔所提之雜役一事,內閣回去商討個章程后呈上來,朕會據此加以斟酌。
但是,朕要說的是,雜役在諸卿認知之中,雖屬身份卑賤之人,但此般人等卻是整日直面底層黎庶,其行使之權亦是官府所授,其一言一行更是代表官府之顏面。
故此,諸卿在制訂相關策略時要慎重考量,勿因輕視而致朝廷之策難以施行。”
看到眾臣對致仕年齡一事都表現出贊同之意,朱由檢略一沉吟后,把雜役問題的重要性強調了一番,眾臣雖是紛紛點頭表示認同,但心里還是有些不以為然。
皇帝的話雖然有些道理,但其實卻是考慮的過于細致了。
雜役是需要直接面對黎庶不假,皇帝這是怕他們因為待遇不高,心有怨氣之下打著官府的旗號為非作歹、禍害百姓,那樣就會敗壞了朝廷的名聲。
但是,皇帝可能沒有想到,這些雜役是被底層的吏目書辦牢牢掌控著的。
這些精通各項地方政務的吏員可不是善茬,這些雜役所做的任何事都瞞不過那些成精的吏員,只要朝廷各級官員能鎮得住這群吏員,雜役們根本翻不了天。
在薪資再次大幅增長,并且有養老金可拿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吏員自然懂得誰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做起事來也會區分中間的利害關系,所以說,皇帝的擔心根本沒有必要。
“啟奏圣上,有關士紳一體納糧之策,臣還有些話要講。”
看到上述問題告一段落,陳奇瑜起身施禮奏道。
“陳卿有言大可直言!”
“臣由適才圣上所言雜役之事想到了一個問題。
現下江南各級地方官府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官員吏目,要么是與當地士紳交好,平日間相互勾連往來,兩者之間利益關系已是結為一體,此番松江府窩案便是明證。
而反觀那些吏員呢?
要么是許多吏員便是出自于士紳大戶,或者干脆自身便是身家豐厚之人,一旦強推此策,結果會如何?”
陳奇瑜把自己心中的疑慮講出后,眾臣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朱由檢更是陷入了沉默之中。
陳奇瑜的一番話直指這項策略的要害之處,自己千思萬想之下,還是有些想當然了。
千百年來,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交替,但在很多地方,有些等同于世襲的胥吏世家卻始終屹立不倒。
不是你是李唐還是趙宋,或者是換成現在的朱明王朝,只要你建立了朝廷,下設了官府,你就得用人來替你干活,主官佐貳你可以委派,但具體辦差的你怎么派?
而只要官府用人,那就要用熟悉人情世故的本地人,前面還在給蒙元朝廷效力的胥吏們,馬上搖身一變,改換門庭變成了朱明的人。
這些胥吏世家在當地的勢力盤根錯節,彼此之間及互相依附又相互掣肘,一旦地方主官惹惱了他們,很快你的政令便會出不了署衙大門,就算朝廷再好的政策,也根本無法落實到戶下,使得老百姓享受不到朝廷的陽光雨露。
更甚者,這幫人會巧立名目,打著官府的旗號,以各種手段對百姓進行盤剝苛虐,由此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
正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如果沒有相對應的舉措來改變這一現象,士紳一體納糧的策略在施行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層層阻力,甚至在某些地區會無疾而終。
真要如此的話,那就會讓皇帝和朝廷的威信大打折扣,以后只要朝廷出臺任何政策,只要危及到這幫人的利益,那他們也會照方抓藥,依樣畫葫蘆,再次讓朝廷的政策流產。
這該如何是好呢?
崇禎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