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中校策馬上前,親自查看,果然發覺數十條身影站立在路邊的樹叢中,隔著霧氣都能感覺到他們身上散發出的敵意。
史密斯中校連忙命令部隊停止前進,進入戰備狀態,他的副官則把四名隨軍法師喊來,聯手施展“造風術”,平地掀起一場大風,驅散林間晨霧。
史密斯中校身為12級奧法騎士,親手朝可疑人物藏身的灌木叢上方發射一支加持了“晝明術”的信號箭,箭矢在空中炸裂,爆發出的強光驅散夜色,照亮樹叢。
借著魔法照明,史密斯中校清楚地看到林中眾人都做村民裝扮,帽子上繡著“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手中緊握著滑膛步槍,正在嚴陣以待。
透過望遠鏡,史密斯中校立刻認出這些武裝村民都是伊達利爾的民兵,自稱“橡樹之心”,因為行動迅速,來無影去無蹤,也被稱為“一分鐘人”。
隨軍法師施法偵查過后,向史密斯中校匯報,總共只有五十來個民兵,附近并沒有其他埋伏。
史密斯中校原本有些緊張的神經放松下來,面對那群破衣爛衫的民兵,冷笑著拔出指揮刀,下令騎兵團開火。
薄霧籠罩的山谷中頓時槍聲大作。
伊達利爾民兵立刻開槍還擊。交火持續了五六分鐘,林間槍聲漸變稀疏。民兵意識到己方火力不足,分散隱蔽到了叢林密布的山谷深處。
副官提議帶領一支分隊入林追殺潰逃的反賊,實戰經驗豐富的史密斯中校微笑著搖了搖頭,擺手阻止他追擊。
“剛才那幾個刁民只是誘餌,目的就是誘使我們分散兵力,入林追殺。”
“年輕人,你剛從軍校畢業,還不了解新大陸的刁民,他們毫無紳士風度,從野蠻的阿薩族土著那里學來一種陰險卑鄙的戰法,躲在樹叢里放冷槍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我們可不能上當。”
副官半年前才從斐真本土來到殖民地任職,還欠缺與當地人交手的經驗,史密斯中校指點了他幾句就率領部隊繼續前進,直奔坐落在紫杉谷腹地的叛亂分子大本營——伊達利爾鎮。
部隊趕到鎮上的時候天色已經大亮,然而被朝霞照得通紅的街道上卻看不到一個人影,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
史密斯中校懷疑有陷阱,就讓部隊暫時駐扎在鎮口,吩咐隨軍法師施法偵查,設法找出伏兵藏身之處。
四名隨軍法師各自操控一枚“秘法眼”,從街頭搜到街尾,包括街道兩側的房屋,全都空空蕩蕩,沒有發現一個活人。
這一結果出乎史密斯中校的意料,吩咐副官帶領兩百騎兵先行進入伊達利爾鎮,進行更徹底的搜查。
斐真官兵闖進死寂的小鎮,進入各家翻箱倒柜,折騰了大半天,別說通緝犯,就連一個當地居民都沒有找到。
在鎮上教堂的地下室,副官發現了“熾火膠”的包裝箱和數枚散落的鉛彈,地面還殘留著彈藥箱的壓痕,這里曾是一座秘密軍火庫,只不過軍火已經被轉移了。
史密斯中校聽了副官的匯報,臉上不動聲色,內心卻深感不安。
顯而易見,自己的作戰計劃泄露了。
反賊們不知從何得知消息,趕在大軍來襲之前就轉移了軍火,躲藏起來。
“是我們當中出了叛徒,泄露了行軍計劃,還是之前遭遇的那群‘一分鐘人’及時向他們的黨羽發出了警報?”
多年來在戰場上廝殺的經驗形成一種直覺,使史密斯中校感到情況不妙,連忙下令撤退。
恰在此時,鎮外槍聲大作!
無數民兵從樹林中涌了出來,包圍了史密斯中校的部隊。
從民兵們的裝束來看,不光是伊達利爾本地人,還有來自周邊村鎮的武裝叛亂分子,總數不下千人!
見此情景,史密斯中校恍然醒悟,所謂的“伊達利爾的秘密軍火庫”,很可能是反賊故意泄露出來的消息,提前設下陷阱,誘使斐真軍隊趕來送死!
可惜他醒悟的太遲了。
民兵埋伏在籬笆后邊,灌木叢中,屋頂上,從各個隱秘角落不斷向斐真騎兵開槍放箭。
斐真騎兵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照面就被掃倒一大片,悲鳴與馬嘶響徹山谷。
史密斯中校高聲呼喊,策馬奔馳,好不容易才穩住陣腳,組織部隊舉槍還擊。
斐真正規軍畢竟訓練有素,武器裝備也更先進,憑借火力優勢,頂住了民兵的第一波圍攻。
就在他們打算反擊的時候,林中有人吹響號角,四周民兵仿佛收到命令,迅速撤進密林深處,轉眼沒了蹤影。
史密斯中校再次制止手下入林追蹤,匆匆打掃戰場,帶上犧牲的官兵和傷員,原路撤離紫杉谷。
這一路上,斐真官兵仿佛陷入噩夢,不斷遭到民兵襲擊,路邊的樹叢中,隨時隨地都有人在放冷槍,折騰的他們苦不堪言。
最讓史密斯中校深感郁悶的是手下那四位隨軍法師,顯然成了反賊重點“關照”的目標,剛離開伊達利爾鎮就中了黑槍,其中兩人被背后射來的罪惡子彈謀殺,另外兩人憑借法術保住了性命,卻也受傷不輕,無力施展法術。
沒了隨軍法師提供偵查預警,史密斯中校和副官的法術也在戰斗中消耗殆盡,部隊形同一具具活靶子,撤退途中每次遇襲都會增加傷亡數字,拖累行軍速度,使部隊的處境雪上加霜。
騎兵團的逃亡之旅步步艱辛,遍地血腥,直到黃昏時分才與趕來救援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總算是在士氣徹底崩潰之前平安撤離紫杉谷。
事后統計,此役民兵一方的傷亡不足百人,史密斯中校的騎兵團卻有273人傷亡,損失相當于民兵的三倍。
這是斐真正規軍第一次在新大陸被民兵打得落花流水,死里逃生的史密斯中校事后向康華利將軍匯報時還心有余悸。
“伊達利爾的槍聲”仿佛長了翅膀,消息飛快傳遍新大陸東海岸,從約頓海姆到米德加德,再到亞爾夫海姆,無數人為伊達利爾民兵的英勇抗擊歡呼喝彩,對斐真駐軍則燃起仇恨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