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力紡紗機

熊貓書庫    明朝狠人
🔊點這里聽書

  走過屯田區就到淡水河了,遠遠就看到河邊聳立的巨大水車群,正源源不斷地將河水車到岸邊的水渠里,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座,高達上十米,十分壯觀。水車曾啟圣不陌生,乃是農田灌溉的利器,不過很少有官員愿意花費這么大力氣來幫老百姓修建水車,郭致遠一次修建這么多水車足見他是真正的關心民生心懷百姓。

  不過令曾啟圣感到奇怪的是除了水車,河邊還修建了好些長排的廠房,這個時代的人一般來說很少把房子修在河邊,因為水利設施的不完善,每到雨季河水泛濫是經常的事,所以這個時代的人可沒有追求江景房的閑情雅致,把房子建在河邊,搞不好就被大水沖到河里去喂魚了,曾啟圣就有些奇怪地指著河邊那一長排的廠房向郭致遠問道:“大人,河邊那一長排的磚房是做何用的?”

  “哦,那是紡織工坊,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郭致遠微微一笑道。

  明朝的紡織業算是比較發達的,各地都有紡織工坊,由此也催生出了大量專門從事紡織業并以此謀生的紡織工,尤其在紡織業發達的江浙地區,大的紡織工坊雇傭的紡織工多達上千人,這已經可以算是出現紡織工業萌芽了,即便是紡織業不那么發達的湖南,也有百姓利用農閑時節在自家織些土布拿出去賣以貼補家用。只是這卻讓曾啟圣更加納悶了,郭致遠為什么要把紡織工坊建在河邊呢?

  走進工坊,就見一大群人正圍著一架怪模怪樣的機器在那里熱烈地爭論不休,其中一人正是趙仕禎,趙仕禎昨日也參加了宴會,郭致遠還專門鄭重地給曾啟圣做了介紹,所以曾啟圣也認識,知道趙仕禎在郭致遠的團隊里地位很高,幾乎可以和徐光啟并列。

  曾啟圣就越發納悶了,趙仕禎這么受郭致遠器重,按說手頭要管的事肯定不少,怎么還有閑功夫在這里和人爭論呢?

  趙仕禎看到郭致遠到來卻是喜出望外,跑過來一把將郭致遠拖到那怪模怪樣的機器旁,急道:“大人你來得正好,你說的那個水力紡紗機我們已經做出來了,確實省力,就是這水輪力度不好控制啊,時大時小,棉紗很容易斷…”

  郭致遠其實也是個半拉子,這水力紡紗機的圖紙還是他穿越前逛論壇看到一篇關于英國為何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快速崛起的分析帖子,其中就提到了水力紡紗機,郭致遠只知道蒸汽機的出現是使得英國由手工業時代一下子飛躍進入了機器工業時代的關鍵發明,但在那篇帖子卻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認為水力紡紗機的出現和蒸汽機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正是因為水力紡織機的發明讓人們看到了以外力替代人力從而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的契機,才會有后來的蒸汽機發明。

  蒸汽機郭致遠現在弄不出來,但是那篇讓郭致遠印象深刻的帖子里恰好有水力紡紗機的圖紙,郭致遠憑印象畫了出來交給趙仕禎去鼓搗,沒想到趙仕禎這么快就鼓搗出來了,只是這種涉及細節的技術性問題,郭致遠也有些抓瞎,又不好在趙仕禎露自己半桶水的底,摸著下頜想了好半天,才有些不確定地道:“趙先生或許可以試試加幾組滑輪,以此來控制水輪力度的傳遞…”

  趙仕禎眼睛一亮,拍了一下額頭,就不再搭理郭致遠了,拉著幾個工匠開始討論該如何給水力紡紗機加滑輪來控制水力傳遞去了。

  郭致遠也知道趙仕禎的性格,所以也不以為意,轉頭對仍是一頭霧水的曾啟圣介紹道:“曾先生,這是趙先生發明的水力紡紗機,其原理就是以水力代替人力,如果成功的話可以一次帶動一百多個紗錠,不僅可以節省人力,更能大大提高紡紗的速度…”

  曾啟圣是見過紡紗機的,大明的紡紗技術主要傳承自黃道婆(注: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因其推廣紡織技術和紡織工具的歷史貢獻,被尊為紡織業的始祖),黃道婆原版的紡紗機是三錠,后經改良有些紡車最多能達到五錠,但因為是橫置紗機,所以基本是以四錠為主。

  這里有必要提一下讀者們更熟悉的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被認為是紡織業劃時代的發明,其原理就是將紗錠由橫排布置改為豎排布置,讓紡紗機可以帶動更多紗錠,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相比之下水力紡紗機反而沒有那么大的名氣,其歷史地位也遠不如珍妮紡紗機。就連很多歷史穿越小說的作者在幫主角開掛的時候都喜歡把珍妮紡紗機弄出來顯擺,卻很少提到水力紡紗機。

  這主要是因為水力紡紗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體積過大,不適合家庭使用,二是因為水力紡紗機利用的是河流水力,一旦天氣干旱河流枯竭就無法使用了。但其實真正論到對生產效率提高的作用,水力紡紗機要遠超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提高的生產效率也就八倍左右,而水力紡紗機一次可以帶動一百多個紗錠,其提高的生產效率達到了四十倍,這才真正算得質的飛躍!

  至于水力紡織車的局限性對東蕃來說卻并不存在,郭致遠本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作坊式生產方式,改為集中工廠化生產,從而催生出現代工業的萌芽,而東蕃的水資源豐富,不存在枯水季節河流枯竭的情況。

  曾啟圣雖然不是紡織專家,但是他卻明白水力紡紗機的出現意味著什么,水力紡紗機能將紡紗的效率提高四十倍,就意味著東蕃能將織布的成本大大降低,明朝一匹棉布大約要3錢銀,所以很多窮人買不起衣服,遇到天寒地凍因為衣服單薄而被凍死的百姓比比皆是,如果能夠降低棉布價格,讓老百姓都能買得起衣服,不知要拯救多少人的性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