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八百零九章:崇禎十一年

熊貓書庫    明末漢之魂
🔊點這里聽書

  朝廷緊接著起用被罷官閑住的吳甡出任陜西巡撫,皇帝當然不是準備派這個文官去送死。

  而是讓他前往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集結邊軍。

  虎墩兔殘部一直在不斷組隊來大明搶劫,寧夏鎮、固原鎮、延綏鎮駐守的邊軍不少,其中有吳自勉、尤世威、尤世祿、侯世祿、侯拱極、猛如虎、王世欽等等悍將。

  雖然被征虜大將軍承包了九邊重鎮中五鎮的防御,還有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需要守邊,在那里的明軍總數不會少。

  皇帝知道三邊總制被困在西安,及時派出巡撫這樣的大員去指揮,派出王之心這個大太監前往監軍,目的當然是指望著他們集結幾萬邊軍在陜西北給予清軍牽制。

  “紅旗軍”又得到了大功勞,張鳳翼、梁廷棟、吳襄為征虜大將軍請封更加合情合理,群臣更加無法反對。

  崇禎沒轍,他采取拖字訣,不支持、不反對就是遲遲不下恩旨。

  眼看著年關將近,有人過的是年,有人過的是關,黃漢肯定是過個歡樂年,崇禎無疑又要熬過年關。

  雖然在給崇禎拆臺,但是黃漢一直叮囑鄭秀娥、徐妙茹經常去宮里走動,跟皇后、嬪妃好好相處,經常送化妝品、奢飾品給她們。

  小坤興在一天天長大,恐怕永遠不可能由黃漢抱著去游樂場玩耍了,黃漢這三年委托鄭秀娥轉交了整套六年義務教育的教材和三年高中的教科書。

  并且送了不少描寫海外風光、人文地理的書籍,相信過早的接觸新學,又鼓勵坤興學習騎射、練習武藝,歷史上任人宰割的弱女子應該被重造了。

  已經八歲的坤興公主聰明伶俐,她已經能夠寫上千言的書信,從去年開始就平均兩個月跟黃漢通信一次。

  黃漢以長輩自居,無非是關心小坤興的學業,為她解惑,誘導她開眼看世界。

  東廠密查了黃漢的書信抄錄給崇禎過目后,崇禎沒有動怒,反而覺得由于成天忙于國事欠子女太多。

  見黃漢的書信內容正能量沒有惡意,崇禎沒有干涉,提醒皇后多多關心此事就再也不管了。

  崇禎回宮后瞧見了征虜大將軍妻妾送來的孝敬,聽王承恩回稟“京師不夜城”、“金陵不夜城”的紅利八萬塊銀幣已經到賬。

  他有些哭笑不得,富有四海的帝王當然不在意這些,可是多了這些收入,家人過年時手頭會寬裕許多是不爭的事實,崇禎也只能選擇默認。

  日月如梭,眨眼間就是崇禎十一年正月,“漢江省”百廢俱興,紅旗軍體系其樂融融。

  黃漢準備年后前往山海關,征虜大將軍行轅設在那里更加方便指揮,漢城畢竟太遠了,上情下達多有不便。

  新年頭一天,征虜大將軍就被人拜訪了。

  黃漢不搞迎來送往,年底跟文官武將喝團圓酒之時就預先打過招呼,用不著上門拜年,正月初四也就是開始辦公前一天在新落成的“漢江大劇院”搞個團拜會就成。

  看到了拜年之人送來的名刺,黃漢立刻打開中門迎接,與此同時派出黃昂火速去請“漢江省”左布政使溫體仁、右布政使楊一鵬來共同接見。

  來人是倆兄弟,乃是大明內江王朱至沂、華陽王朱至惠。

  他們真帶了五百余川人和十幾萬兩雪花銀來到“漢江省”準備置業,如果這里的環境理想,不僅僅他倆會擴大投資,其他叔伯、兄弟也會紛至沓來。

  四川來客其實已經在驛館住了足五天,旗衛也把他們的行蹤及時報告了。

  黃漢得知情況后沒有驚動這兩位違背祖制跑這么遠的郡王,盡可能不給他們造成心里負擔。

  如果他們不愿意暴露真實身份以一個百姓的名義在“漢江省”投資興業也會得到支持。

  朱至沂、朱至惠那日聽了顧準宣傳后就動了心思,由于蜀王系在四川二百余載,人口太多了。

  這一次被流寇禍害雖然沒有折了直系親屬,也有不少莊園被毀,不少遠親、姻親家糟了難,人口、財產損失都不少。

  能夠遷徙一部分族人前往“漢江省”善莫大焉,成都府被流寇搶劫走了大量糧食,不少川民在“紅旗軍”組織下,有計劃的移民,兩位郡王干脆也帶上家人遠行。

  旅途順利,由于是包了三艘長江客船順江而下到達南通州轉乘遠洋大客輪前往“漢江省”,一路上也不算勞累。

  五百余人都沒有出過遠門,這一次覺得處處新鮮,一路上簡直是歡聲笑語不斷。

  來到“漢江省”漢城住下后上街觀察了五天,他們發現顧準沒有吹牛,這里的治安良好,城市干凈衛生,大街上、店鋪里的商品琳瑯滿目,來往之人一個灰頭土臉的都沒見著。

  漢城跟天府之國的氣候差不離,也是四季分明,川民來到這里沒有任何不適。

  兩位郡王有錢,他們來“漢江省”看看,如果這里很糟糕他們就當作偷偷出門玩耍幾個月,大不了再帶上一大家子回成都,見到了繁華、舒適的漢城后,他們決定留下。

  兩兄弟商量后認為應該拜望征虜大將軍送上厚禮,以后在這里置業少不了要結交官府,有這位國公罩著,做起事情應該事半功倍。

  黃漢熱情接待了兩位郡王,更加堅定了兩兄弟在漢城落戶的決心,接下來又跟前大明首輔溫體仁,前大明漕運總督江北四府巡撫楊一鵬聊得愉快,他們徹底放心了。

  溫體仁和楊一鵬這段時間心情舒暢,眼看著在他們參與治理下“漢江省”簡直是一天一個樣。

  他們在大明官場混跡三四十年,有對比才有發言權,他們相信照此發展下去,征虜大將軍的威望會如日中天,來歸者層出不窮。

  漸漸地溫家、楊家就被潛移默化了,他們也開始審視大明的法規和制度,認為大明再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整頓吏治,國將不國。

  溫體仁、楊一鵬何嘗不知這兩位大明郡王如果能夠在“漢江省”成功置業,不僅僅地方上會得益,還會起到千金市骨的作用,吸引更多大資本。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