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餉

熊貓書庫    明末漢之魂
🔊點這里聽書

  鄭國昌不傻,當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額的大軍繳獲,能夠有個一兩成上交朝廷就已經阿彌陀佛。

  他選擇睜一眼閉一眼,明知“紅旗軍”的隨軍勞役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開平鎮之間用馬車、牛車、獨輪車一趟趟拉東西也不制止。

  鄭國昌的想法就是與其便宜了如遼鎮那樣的人馬還不如讓“紅旗軍”實惠一把。

  反正他過不了多久就會回京師履職,因為他這個藩臺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過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門而已。

  他為了避嫌從來不問鄭孝文“紅旗軍”的機密之事,這些天兒子在不遺余力搞物資,他還有意無意提供方便。

  鄭國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東西,鄭孝文往往都是親自出馬,人家哪里會是給“紅旗軍”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還不是扯他這個藩臺虎皮做大旗謀取“紅旗軍”一營之私。

  黃漢奪下了永平使得這個歷史上被屠城、焚毀的大城避免了厄運,他當然要爭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資、錢糧一直在進行中。

  高有謀有了上一次收拾開平鎮、榛子鎮土豪劣紳的經驗,在永平府復制手到擒來。

  永平府城里投降的世家大族雖然無一例外被后金軍血洗,因為建奴搶劫很有經驗,專門挑選大宅門下手,但是由于時間倉促,總會有一些運氣好的地主老財僥幸躲過一劫留下了一條命。

  這些注定了里外不是人的士大夫、士紳已經被后金軍制造的大屠殺嚇丟了魂。

  高有謀發動群眾舉報,當天就確認了許多曾經做過漢奸的土豪士紳,他帶著“紅旗軍”把驚魂未定的這些人抓捕之時,他們都以為這一次恐怕死定了。

  誰知高有謀居然宣布只要沒有血案又不是朝廷在職官吏的人都可以網開一面,至于放了誰殺了哪一個,就得看認罪表現。

  于是乎,這些人為了活命竭盡所能掙表現,最行之有效的表現這些人統統明白——出銀子為“紅旗軍”助餉。

  他們的家里被后金軍搜刮了一遍,又被“紅旗軍”細致搜索過了,按理說應該沒什么油水。

  其實未必盡然,狡兔三窟也!

  哪家地主老財會傻到把所有的金銀財寶都擺在家里?裝入壇子里封好,在夜里偷偷的埋起來這個最簡單的做法人人都會。

  隱藏一部分金銀財寶在別院或者在城外老宅子深埋地下也是司空見慣的做法。

  高有謀自己就曾經親自在夜里藏過他這一房的金銀財寶,對此道門兒精。

  阿敏那廝搶劫殺人得到的只不過是這些土豪劣紳的一小部分財貨,“紅旗軍”來掘地三尺只能獲得顯而易見的金銀財寶。

  高有謀帶著“紅旗軍”采取攻心戰術,讓土豪劣紳自己吐露出金銀財寶的埋藏地得到的收獲恐怕要遠大于阿敏所得。

  至于那些投降建奴并且僥幸躲過阿敏大屠殺的原大明現職官吏,就用不著高有謀出面了,因為他的形象是給人希望,他經手的案子都不會弄死當事人。

  王展鵬專門對付這些必死之人,他采取的辦法有些類似于闖賊的拷餉做派,采取用刑、餓肚子、暴曬等等做法不一而足,目的自然是在明正典刑之前把這些貪官污吏榨干。

  不是黃漢好殺,也不是他不愿意給漢人洗心革面的機會,而是眾目睽睽之下要是徇私不處置明目張膽投降建奴的在職官吏。

  不僅僅難以堵住悠悠之口,也無法教育大眾,殺一儆百震懾漢奸賣國賊那是必須的,也是朝廷需要的一種了結方式。

  高有謀和王展鵬兩人,一個采取懷柔政策,一個采取剝皮抽筋從骨頭里也要炸出油的做派,“紅旗軍”的利益正在擴大化。

  黃漢不會把所有的好處都笑納,此時已經送了鄭國昌價值五萬兩銀子的金銀財寶,并且表示追贓正在進行中接下來還會有不少。

  至于鄭國昌得到這些錢財是準備全部入賬還是截留一部分,黃勝不會管,也管不著。

  明朝末年貪墨成風,要一個從二品大員做清流談何容易,不刻意去貪腐,單單迎來送往花費的銀子就不知凡幾,銀子從何來?總不會是官員從自己家帶來的。

  鄭國昌這個人還不錯,一般情況下有氣節肯慷慨赴死的士大夫大多數不是極度貪婪之人。他得到了大量銀子,手頭上寬裕了,多多少少會用之于民。

  新上任的盧龍知縣最近在忙著收取契稅辦田畝變更的手續,那是許多無主之地被黃漢搶占了,許多還有主人的良田也被所有者轉讓給了黃家。

  縣太爺當然沒有吃虧,笑納了幾百畝地肥水美的下田。

  大明朝世家大族的財產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在田產上,那些投降后金又逃過阿敏大屠殺的原大明現職官吏會被明正典刑,田產、財產會被充公、家里的女人會被充入教坊司。

  但是朝廷何以得知這些士大夫、士紳名下究竟有多少財產、田產?給朝廷意思意思就行了,黃漢和各級官吏合作上下其手,于是乎,黃家就成為了永平府大地主之一。

  黃漢知道在即將亡國的時刻,刻意置辦田產簡直就是個傻瓜,這東西又帶不走。

  但是為了面臨餓肚子的千萬漢人,不采取屯田養民的方式還能如何?

  他懂規模種植的好處,因此盡可能把自己擁有的田畝連片,其間夾雜著其他有頭臉的現任官員家的田產也不要緊。

  派出高有謀和鄭孝文采取不讓對方吃虧用良田置換的辦法,基本上沒有辦不成的事。

  畢竟這年頭不知變通的達官貴人少之甚少,新貴黃漢派出現任藩臺大人的公子和前任遼東經略的長子來協商調換田畝,人家給足條件,自家根本不吃虧,此時不做順水人情,豈不是給自己埋下禍根?

  有了自己控制的田畝,又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下一步當然是進行科學治理,爭取能夠增產增收。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是漢人根深蒂固的共識,如何在明末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保證收成關系到“紅旗軍”往后的發展,修建溝渠形成灌溉體系,讓得到的田畝旱澇保收是不二選擇。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