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12章 有文官首倡廢科舉

熊貓書庫    正德大帝
🔊點這里聽書

  朱厚照面色凝重了起來,眉頭緊鎖著,他看了袁宗儒與劉宇一眼。x23us

  袁宗儒和劉宇都低垂下了頭。

  “既然如此,你們都說說這興學之事還做不做,實話實說,朕不會把你們怎么樣”。

  朱厚照站了起來,他看得出來,現在這些文臣們已經有些怕自己,怕自己又一言不合就砍頭殺人。

  因而,朱厚照也就只好起身走到殿門處,背對著這些文臣,以免這些文臣在正面看自己時過于害怕,害怕的不敢說實話。

  “興學之事自然是要做的,教化天下黎庶,使人人知而好禮,本為德政,只是強令庶民之子入學,未免有些強人所難,增加了黎民之負,陛下欲讓天下黎民知其教化之意義,得讓黎民之得教化之利,以臣看來,莫若取締強制之令,聽憑百姓自愿方可。”

  內閣首輔王華這時候先說了一句。

  他知道推行全民教育,讓大明的百姓都變成讀書人是眼前這位皇帝陛下的理想。

  可他不得不在心里承認,皇帝陛下的理想有時候也和自己想建立大同社會的理想一樣空洞。

  普通百姓在沒有富足之前是很難有培養自己下一代的意識的,甚至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就算是養活孩子都是一件很難的事,而如今朝廷還要讓其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明顯是在讓普通老百姓為難,盡管是免費教育,可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孩子不是放在家里養的娃,也是勞動力。

  “首輔所言,實為解民所困之策,臣也以為,興學之事不可廢但可以改良,社學與高等小學堂繼續設立,乃至以后還可以在府、省以及南北京師設立學校,以教天下士子,但這些士子當于何等學識由朝廷用之,還需確定出來;

  另外,為促進大明愿進學之讀書人學新學而不以儒家朱子為法統,臣以為當廢除科舉!

  然后對從京師各大學乃至國子監畢業者直接授官,如此可令天下士子踴躍入新學。”

  內閣次輔劉宇知道自己今日所揭露的學政改革之弊處引起了皇帝朱厚照的不滿,但他此時提出廢除科舉的主張來,則是想告訴朱厚照,自己并非是有意要和皇帝陛下您作對,也并非是不懂皇帝陛下您的目的,自己作為內閣閣臣,只是要替你說出您想做而沒敢立即做的事。

  廢除科舉?

  劉宇的話猶如一聲焦雷炸裂在狹窄的內閣與司禮監值房。

  誰也沒想到這位剛剛還第一位對皇帝陛下苦心經營的全民教育唱衰的內閣大學士,如今又直接對科舉制度開炮,而且直接揚言廢除科舉!

  朱厚照自己也著實被劉宇的話給驚嚇了一下,他倒也沒想到劉宇會直接提出廢除科舉。

  他不得不承認,在自己刻意培養官僚資本集團甚至讓官僚資本家們代替傳統士紳掌控朝政后,這些有著官僚資本家背景的文官們開始與以往保守的文官們有些不一樣了,連廢除科舉這樣的話都敢說出來。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狡猾的文官只想著一味取寵于自己,而故意挑自己想聽的話來說。

  雖說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只要說到皇帝心坎里,自然會備受皇帝器重,至于開炮后的后果自然也是由皇帝承擔,畢竟自己只是提出個建議而已,決策的人是皇帝。

  所以,朱厚照沒有流露出想廢除科舉的表情來,作為萬人之上的皇帝,有時候藏愚守拙是很有必要的,要不能讓人輕易摸準自己的脈門。

  朱厚照沒有轉身,想著看看其他文官有什么反應。

  戶科都給事中袁宗儒也沒想到剛剛還帶頭炮轟全民教育改革的內閣次輔劉宇,轉眼就又炮轟科舉制度,不由得直接反駁道:

  “臣以為,科舉不可輕廢,一則國朝已行科舉多年,天下士民無不奉此為圭臬,此制也得以維系民心;

  二則如今天下生員、舉人者皆靠此為進階之梯,若科舉一廢,豈不讓天下士子報國無門也,總不能讓其回去同孩童一樣也學算術常識吧!”

  “可如今科舉所選之才以善空談疏實務者居多,下不知百姓之憂樂,上不知朝廷忠奸,且多為胥吏所利用操控,甚至不乏甘為胥吏所用,以斂財自肥者!如今之科舉,所選之人才多為治學者,而事功者需由新學選之不可!”

  內閣次輔劉宇反駁道。

  內閣首輔王華見此忙也說道:

  “科舉廢與不廢當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得有選士之法,科舉廢,則必應有新的選士之法替代才可,科舉若廢當在新學成熟之時方可,臣以為科舉與新學可以并用之!”

  “依舊如現今之制,中進士者可直接選官,中舉人者可選擇參加會試殿試,也可選擇入京師大學進修選官,而高等小學堂之后當再設各級學校,最終可以直接入大學,大學畢業者也可以直接選官。”

  王華說完之后,朱厚照才轉過身來:

  “甚好,科舉即便要廢也不能驟然而廢,大明以科舉為取士正途已有百年,它不僅僅是一個取士之法那么簡單,而是許多人以此謀生的手段,從鄉間老儒到朝中清流,莫不以傳授經義文章為生,朝廷不能斷其生路;

  但是,這新學之制度得進一步完善,朕準劉卿所奏:

  不再強令百姓之子入學,或許朕與眾卿現在最應該先要做的是讓天下百姓無饑餓貧困之患,若人有余糧且不用承擔賦稅之苦,為人父母者怎么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多讀書;

  高第小學堂依舊要在南北直隸設立,且于各府設中學堂,不一定只有一所,詔令各府可根據本地所轄學子多寡增添幾所中學,中學初級與高級,初級者除國學算術外,需有歷史、地理、政治、格物、化學、生物、武藝七科;

  你們現在也應該都明白這些課涵蓋著什么學問,高級者可令學生除國學算術外,于其余七科中任選一科學習,高級中學畢業后可參加高等教育考試,由各省主持,同于科舉之鄉試,考中者可憑志愿報名成為大學之學生,由帝國各大學根據學生成績于各省招錄之,錄取數量也由各大學自己決定,具體細則學部再詳細擬一擬,擬好后交于朕,朕再細細安排。”

  “陛下,以上之策還是暫于南直隸實行?臣以為當只暫于南直隸推行小學、中學、大學等新學之制,而其余諸省則暫令各地方官設小學便可,以此節約銀款,畢竟除南直隸外,其他地區皆依舊會以科舉為重,現在設立中學大學只怕也無甚益處。”

  管戶部的王瓊說道。

  朱厚照點了點頭:“準奏!但可以下詔于天下,準予民間鄉紳自建書院治學,治學優渥者,朕會給予獎掖!”

  “遵旨!”

  內閣首輔王華等文官皆拱手行禮,對于朱厚照突然明旨準天下民間建書院一事,眾臣也都甚為高興,畢竟對于他們這些進士出身的文人而言,可以建書院就意味著可以名正言順地開科舉培訓班賺錢。

  朱厚照也知道如今自己即便鼓勵大儒名士開辦書院,也只會開辦成科舉培訓班,畢竟科舉培訓班賺錢且有更多的利潤,但朱厚照應該也能有幾個不以名利為重的名士大儒開辦起一些具有研究社會科學功能的書院出來,那樣也可以算是大學了。

  學政廷議結束后沒多久,關于組建高等小學堂以利社學畢業之學童升學繼續教育的鈞旨便正式昭告天下,而與此同時,戶部也開始專門撥銀且規定那一部分稅賦可歸為地方自用為教育經費。

  于是,天下地方官無不紛紛建新式學堂,目的或是借機撈錢或是讓上面看見自己的政績,總之無論是哪種初心,各地的高等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了出來。

  再加上正德皇帝明旨準予民間私建書院,于是天下儒士莫不稱贊之,紛紛建書院,一時間書院數量大增,今有某致仕尚書建山巖書院,明有某致仕侍郎建水泉書屋。

  不過,因為朱厚照不再下詔強制學童入學,因而各地的高等小學堂,依舊是許多家境殷實或富貴的子弟入學,而且因為這些高等小學堂老師都是官員在地方上招的老儒,再加上家族之人也希望自家孩子習儒學走科舉,因而這些高等小學堂也都成了科舉培訓班。

  私人建立的書院則更是如此,每日基本上也都講解儒家理學經義為主,也基本上都是科舉培訓班。

  但朱厚照相信盡管短期內因為天下百姓只知參加科舉獲取功名才是正道而導致學界依舊以學習儒家經義為主,但隨著自己在政治上刻意重用新式教育教育出來的人才,定會讓這種風向發生改變。

  不過,朱厚照覺得自己現在更重要的還是增加大明的財富值,讓百姓們越來越富裕,讓百姓們對接受教育的功利心不要那么重,讓他們逐漸意識到接受教育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提升自己的素養,更好的了解自己,并發揮自己的價值。

  只有讓大明的百姓們主動接受教育并主動思考如何獲取物質利益以外的興趣才能激發華夏民族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但這個肯定還有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讓百姓們明白,因為當一個人還只在為了生存而奮斗的時候,你沒辦法勸他放棄功利之心。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