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60章 大地之脊

熊貓書庫    全知全能者
🔊點這里聽書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這是前段時間,許廣陵所看過的圖書管理員的詞。

  其實更早的時候,他還看過宋人的一首詩: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這一詞一詩,詩詞的作者身份差異巨大,但兩首詩詞所體現的某種況味,倒是很有那么點類似。

  詩是一個叫王令的人寫的,王安石很賞識他,也有簡拔之意,如果情況正常發展的話,王令很可能成為王安石宰執期間的一名得力助手,可惜,此君英年早逝了。

  昆侖之高有積雪!

  這句看似普通的話其實并不普通,就一句話,以那個年代,作為一個身在內陸的人,他是如何知道昆侖之高有積雪的?

  就連現代,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高山雪線這種東西呢。

  其實類似的詩詞還有不少。

  比如同為宋人辛棄疾的那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又比如明人王陽明的那首《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我們今天看來,這兩首也都很普通。

  但他們的那個時代…

  尤其后面這首詩,王陽明寫的時候,才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毛孩子。

  這些人,是真正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從阿爾金山無人區,向著昆侖山脈而去的時候,望著遙遠視線盡頭的皚皚白雪,許廣陵不自禁地便想起了這些,然后不由得地心中感嘆,古往今來,天下之大才,何其多也!

  身為超凡者,并越來越超凡,在幾乎所有的方面。面對這些人間杰士的時候,許廣陵心中卻是慚愧。

  無它,他是外掛玩家,而人家是天賦玩家。

  這沒得比呀!

  當然,也只是慚愧而已,是不可能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地步的。

  而究其實,所有的天賦玩家,其實也都是開了掛的。——相對于其他蕓蕓眾生來說。

  所以頂竅的通與不通,其實是兩個極端,更合適的描述是,與外界的連通程度,是多少?比如5%或者20%這樣的,哪怕普通人,應該也不存在截然不通,譬如0%。

  也因此,他以前在兩位老人那里的時候,手足四竅的打通,并不是虛假,只不過那種打通,比較low而已,層次不高。

  同樣的,兩位老人頂竅打通后,其所帶來的優勢,在很多方面,是遠比不上伊藤姐妹的。不過姐妹倆作為普通人,并不會怎么運用這種天賦,從某種意義來說,也可謂是暴殄天物了。

  身為中原人,許廣陵以前對昆侖山、昆侖山脈的了解并不多。

  其實他對所有的山脈都沒什么了解。——這些東西,距離普通人有點遠,遠到正常情況下,可能一輩子都不了解。而就算不了解,也無所謂。

  他以前的旅游,也最多就是在黃山泰山華山等這些地方轉轉而已。

  半日游、一日游最多兩日游的那種,完全就是浮光掠影,走馬看花。

  而當身份轉變,在定下了“踏訪九州所有的山脈水脈”這個計劃之后,許廣陵開始真正地接觸和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也由此才知道,在九州的北方、西側,或者直白點說西北位置,有一片巨大的大地隆起。

  總體,它是一片高原。

  而在整體高原的基礎上,它更是有著一座又一座蜿蜒連綿的巨大山脈。

  他之前所在的長白山及長白山脈,只是這巨大山脈延伸出去的一個小小余脈而已。而至于華山泰山什么的,更只是土疙瘩,只是這巨大高原和山脈“腳下”的,微不足道的小小節點。

  當然,阿爾金山脈,也只是昆侖山脈的余脈,所以許廣陵現在的位置,說是昆侖山腳也沒有錯,而他的行程,就是從山腳向山體進發。這個過程中,可能要經過好幾番的“過山車”。

  許廣陵此行,有兩個期待。

  一是想看看,昆侖山主體的大地山川之氣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況。

  截至目前為止,許廣陵對草木之氣和大地山川之氣這兩種東西,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也不會認為,昆侖山脈的大地山川之氣就一定比長白山脈等地方更濃厚。

  稀薄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就算總體上稀薄,許廣陵也傾向于認定這龐大山脈中,肯定有那么一些地方,其大地山川之氣是比較濃厚以至相當濃厚的。——這畢竟是主脈!

  所以,考察整個的昆侖山脈,是許廣陵此行很重要的一個任務。

  而他的第二個期待么,也就是找到那么一個地方,一個大地山川之氣很濃厚的地方,然后就在那里龜著,龜到最好是把根本竅法的進程,全數打通!

  然后他就出山,直接以大宗師的身份站到兩位老人面前,那一定相當相當之不錯。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許還需要草木之氣的幫助。

  雖然這段時間以來,許廣陵沒感覺離了草木之氣后在根本竅法的習練上遇到什么阻礙,但影響肯定是有,只不過是無形的。而且這種影響,也必然會隨著時日的推移,而越來越大,大到直至成為明顯的阻礙。

  只是,這片高原上,存在茂密的叢林嗎?

  對于這一點,許廣陵表示懷疑。

  所以弄不好,他是要由北轉南的,北取大地山川之氣,南取草木之氣。

  至于二氣都有的地方,如長白山,規模卻是太小了,已經不堪他的使用,是以許廣陵的理想汲取點,還是熱帶雨林。那里,草木之氣想必相當之濃厚吧?

  這是許廣陵的“想當然”,但多半不會錯。

  根本竅法,在小竅的進程上,不似前面的大竅和中竅那么明朗。

  最主要是,大竅的層面,許廣陵從兩位老人那里就接受了相當的基礎,而中竅,似乎也只是大竅的進一步深入而已。但當來到小竅的時候,許廣陵感覺有點不是那么回事。

  小竅好像和大竅中竅都不太一樣。

  它的顯現、他的體察,都需要借助非常規的感應,最初,在天眼的紅色光視覺下,一批小竅顯現,隨后,橙色光視覺下,又一批新的小竅顯現。

  而還沒等許廣陵怎么體驗這新一批的小竅,他天眼的視野,居然已經急遽地縮水到只有一公里左右了。

  要知道,前段時間,他天眼的最大視野,可是十五公里左右!

感謝“杰哥大師兄”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