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婆羅門王,謂“有親有義”。典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乃,人之五倫。
可謂,一語道盡,上邦風貌。
薊王身應玄奇。自有五百城港說書人,繪聲繪色,如臨其境。口吐蓮花,遍傳大街小巷。然高臺之上,陳琳杯酒成詩。薊王惜才重賞。陳琳卻棄金銀珠玉。只乞美酒一壺,與好友許攸共醉。意氣風發,大漢風骨。
時人,廟堂江湖,一袖之隔。一見如故,不問出身,傾心相交。許、陳二人,洛陽時便為好友。許子遠,一計功成,位高身尊。卻待陳琳如舊。為時人津津樂道。本以為,陳琳位卑,受益良多。今揚名君前。人生得意時,唯一所愿,與好友共醉。
許子遠,又何嘗不受,陳琳之惠。
“與友共醉”,遂成典故。助陳琳、許攸,揚名天下。
彼時,薊王不以蕞爾小國為鄙。與南榖王,約為兄弟之邦。南榖王,感同身受,方信薊王桃園結義。今又見陳許之交。君臣行事,皆如此。
方有大秦婆羅門王,唏噓慨嘆:漢家君臣,有親有義。
國老重臣,老懷大慰。端午之禮,可助薊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建功立業,定鼎江山。為期不遠。
臨鄉王都,百萬之眾。茶余飯后,談興更濃。端午三日節慶。龍舟連賽三場。水軍大營,幕府軍市,已先行開立。待高臺罷筵。車駕順下。百官攜家眷,可入軍市,采買所需。亦深受其惠。
稍后,薊王攜百官,于軍營就寢。二宮太皇、三王太后、并薊王三后,移駕回宮。王宮女眷,余下二日,皆在宮中歡慶。上及太皇,下至婢女。皆有所得。擊鞠賽馬,歌舞對弈,曲水流觴,女樂亦甚。
更有,薊王攜百官,于橫海大營,置酒高會,連慶三日。
端午之樂,皆大歡喜。
月朗星稀,華燈初上。
近水樓臺,堆光如晝。卌(xì四十)里明渠,舉火如龍。四海船商,如林帆檣。通街列肆,游人如織:“人煙輻輳,車馬駢闐。”
良辰好景無虛設,火樹銀花不夜天。
薊王少時,便興夜市。有闕無門,來去自由。樓桑因而興盛。并土為王,遷居臨鄉。再造南港,千帆往來,徹夜不息。橫海水軍,全護水路。刺奸賊捕,外松內緊。護不夜港,萬無一失。
終歸,有備無患。薊王又命將作寺,掘“日”字明渠,并左右水砦。行城港分離。
譬如,十里函園。山門閉合,園中宵禁與否,并無不同。更加,燈火通明,游興正濃。人煙密集之處,反令宵小辟易。
黑燈瞎火,易藏蟊賊。燈下顯形,自慚形穢。
薊王送二宮太皇、三王太后,并三后回宮。
臨行前,公孫皇后言,長夜漫漫,夫君早寢。
薊王微醺,未能會意。答曰:王后亦早安寢。
云霞衛,多有孕在身,宮中靜養,不宜輕動。由函園御妃,并繡衣吏,護送王后車駕回宮。南港至王都,居中御道,五步一崗,十步一哨。自當安全無虞。
百官攜家眷,入將校精舍。亦無所患。
見時辰尚早,四位義弟,相約軍市小酌。薊王滿飲數杯,不勝酒力,遂返中軍大帳。
掀簾入內。漢水神女延娟、延娛,玄天二女旋波、提謨,已恭候多時。侍奉夫君,寬衣解帶,湯池共浴。洗漱一新,散去醉意。步入內室。
但見,鴛鴦合歡榻上。另有四女并坐: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薊王看得真切,正是樂府四大名姬:舜華、舜英,伊人、靜女。四女名號,皆出《詩經》。蒹葭白露,伊人在水。匪女為美,靜女之貽。
憶王后臨別贈言,薊王這才后知后覺。
稍后,安長御,亦入內室。耳語相告,樂府名姬,正是王后所遺。
“拜見王上。”四大名姬,身披內宮襌衣,皆出少府織室。玉色朦朧,月影婆娑。論容姿,尤勝初見。薊王乃長情之主。胡姬跋山涉水,萬里而至。自居蕃邸,轟動樓桑。薊王身側七色婢,亦從學胡旋。會賓客大宴,少君侯必請來,胡旋助興。悠悠十載,并土封王,遷居臨鄉。四女入籍少府,隨幕府軍市,伴駕出征,不離不棄,又過十載。
二十載,彈指一揮。四女亦近而立。收入家門,不失情義。
薊王亦了卻前緣。
這便攜舊愛新歡,共入合歡榻:“長枕橫施,大被竟床;莞蒻和軟,茵褥調良。”
俯仰生姿,一夜無話。
翌日,安長御早起,攜侍醫入內。先為新婦善后,再為夫君打理。
貞絹四幅,觸目驚心。遍查周身,錄注起居。
安長御求問,當封為何?
薊王答曰:鳳凰美人。
公孫王后,居于鳳凰殿。彼時劉備大婚,公孫長姐,孑然一人。北地公孫氏,皆來送親。號“天下公孫”。王后至今,無媵從。
薊王將新納名姬,皆封鳳凰殿。為公孫王后補足媵從。亦是為夫之道。
安長御,這便領命。命少府制備印綬,待將《起居注》上呈,三王太后過目。再制詔授封不遲。
先慶端午,再納新婦。喜鵲繞枝,鴻運當頭。
三日節慶,不見胡旋。便有將校,問軍市令。
方知樂府名姬,已為王上收入禁中。四姬所求,人盡皆知。飛上枝頭,宿愿修成。
薊王義弟,皆有喜色。三弟張飛,尤其高興。此刻心情,可比西郭平亂,私送馬氏登九坂。張飛以為,天下至美,當悉歸大哥所有。
眾兄弟,皆以為然。
樂府令,“薊國四奇”之杜公良,更浮一大白。入籍樂府,多胡姬。瀲滟無雙,便是四大名姬。身入薊王家。足可令,少府諸姬,昂首做人。
翌日,薊王攜百官登臺。除親鑄陽燧,儀軌如舊。
南港水道,龍舟競渡。近水樓臺,萬眾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