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1.133 勝負之期

熊貓書庫    劉備的日常
🔊點這里聽書

  從未見名士孔融,如此失態。

  張遜心知事大,不敢耽擱。這便車駕入宮,托心腹小黃門,傳語董驃騎知曉。

  少頃,董驃騎告假回府,直奔后院精舍。一碗醒酒湯入腹,孔融醉意全無。這便下榻相迎:“卑下,拜見將軍。”

  “長史免禮。不知何事,如此急迫。”董重親手扶起。時至今日,董重亦非先前眼高于頂,不知天高地厚的五陵少年。

  “乞入密室詳談。”孔融再拜。

  “可也。”董重面色微變。忽生不祥之感。

  主臣共入密室。孔融這才將心中隱匿,娓娓道來:“卑下等,昨日赴黨魁平樂會。席間,與黨魁同去更衣。黨魁或是酒醉,或知融亦是名士出身,遂以心腹密語相告…”

  “衣帶詔。”董重倒吸一口涼氣。

  “然也。據黨魁所言,此詔乃出竇太皇。聯絡朝中黨人及外鎮將軍、長吏,再清君側。”

  “好一個‘再清君側’。”董重心中驚怖,可想而知:“既是黨人與外鎮密謀,所指必是外戚。”董重身居高位,時常插手朝政,朝中百官頗有微詞。尤以黨人為烈。正因薊王臨朝,明以照奸。且寬以待人,仁政立國。黨人得寸進尺,對諸如何苗、董重,等權貴,據理力爭,毫不避讓。尤其開年之后,愈發不知進退。雙方積怨日久。故孔融只說是黨人牽頭,董重便心領神會。

  “將軍明見。”孔融聲淚俱下:“卑下,實不料黨魁,竟置天下重名于不顧。暗行不軌。擅起刀兵,屠戮宮室!”

  “唉…”董重一聲嘆息:“俗謂財帛紅面,利欲熏心。三宮鼎立,互相掣肘。如何可比大權獨攬,只手遮天。黨魁雖有重名,然利字當頭,亦無可免俗。”

  “卑下,無言以對。”孔融雖天下名士,然畢竟是驃騎幕府屬吏。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不得不告密。將黨魁陰謀,和盤托出。卻又礙于情面,羞愧難當,一時心亂如麻。

  名士高風亮節,董重焉能不知。這便好言寬慰不提。

  事不宜遲。董重稍后入宮,面見董太皇。

  永樂宮,毀于大火。賣官積財,皆化成銅砣。悉數送入錢堡,由呂布等人鑿開,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今,皆存于貲庫,董太皇賬戶。

  先前,董太皇認馬氏為義女,封滎陽君。

  薊王投桃報李。命園中能工巧匠,仿東郭殖貨里輔漢大將軍府,用心督造永樂宮。看似修舊如舊。實則內外一新,斷不可同日而語。

  永樂衛尉董承,甚至親赴東郭殖貨里,客居輔漢大將軍府,習練機關諸器,數月之久,只為守備永樂宮。

  雖不敢說,固若金湯。然若如先前,單憑何府死士,斷難攻破。

  待四處看過,董太皇滿意之情,溢于言表。

  便是垂簾,亦暗襯鋼絲網。刀劍難傷。

  薊王用心良苦。

  “所為何事。”見董重十萬火急,董太皇自簾后言道。

  “乞屏退左右。”董重低聲答曰。

  董太皇心之事大,遂屏退一干人等:“且說來。”

  “啟稟太皇…”董重遂將衣帶詔之事,道聽途說,娓娓道來。

  “可否屬實。”董太皇語透寒意。

  “乃臣府中長史,親耳聽聞。焉能有假。”董重指天為誓。

  “好個黨魁,好個張儉。”董太皇話鋒一轉:“詔出竇太皇,可有憑證。”

  董重心領神會:“衣帶詔,臣等皆未曾親見。”

  “未必是竇太皇。”董太皇忽道。

  “請太皇明示。”董重忙問。

  “先前,薊王命人查閱蘭臺書錄。因有人在襄楷《詣闕上疏》上,朱筆圈下‘天垂盡,地吐妖,人厲疫,三者并時而有河清,猶春秋麟不當見而見’之句。”董太皇竟已知曉。

  “麟不當見而見。”董重驚道:“莫非,有人意指薊王,亦或是太后麟子。”

  “薊王亦如此想。”董太皇言道:“故才傳命相干人等,入船宮盤問。稍后得知,乃何后翻越蘭臺藏書時,隨手圈下。看似無心之舉,卻令函園上下,如臨大敵。”

  董重幡然醒悟:“何后有意為之。牛刀小試薊王。”

  “你能看出此間關竅,朕心甚慰。”董太皇冷笑:“何氏出身商賈,善察言觀色,精迎來送往,亦通揣度人心。更善賤買貴賣,利益交換。神來一筆,試出薊王對阿斗呵護之心,發自肺腑。從此便有恃無恐。只需阿斗在襁褓一日,薊王便會守護一日。斷不會令何氏母子有失。”

  董重續言道:“如此,無論太后如何興風作浪,有阿斗傍身,薊王便投鼠忌器。衣帶詔,若出何后,又故意泄密于臣…此乃,驅虎吞狼,借刀殺人之計也!”

  “正是如此。”董太皇一語道破:“挑起二家外戚與黨人爭斗。坐收漁人之利。”

  “無怪自黨魁張儉以降,董卓、袁紹等,皆出何進幕府。”董重忽又問道:“若果真詔出竇太皇,又當如何。”

  “竇太皇,朕自有計較。”董太皇眸中異色,一閃而逝:“速去查明,衣帶詔,究竟是何所出。”

  “喏。”董重領命拜退。

  少頃。忽聽簾后一聲輕嘆:“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歡喜),誰不愛其所近,悲其所思乎(注1)?”

  平樂館,張儉精舍。

  將密信付之一炬。張儉面露一絲解脫之色:“勝負之期,不遠矣。”

  南陽林慮山,正陽亭,草廬。

  郭亮、董班,奉書入內。甯姐姐深居簡出。對外事宜,多由二老代為操辦。

  正是薊王六百里傳書。

  驗過封泥,確認無誤。甯姐姐遂親啟細觀。

  “薊王信中何意?”董班問道。

  “張儉行事不密。‘亂天下’之‘絕戶計’,已被小弟窺破。故,來函詢問。”甯姐姐蹙眉道:“事不可為,宜當遣回。”

  二老四目相對,便由董班對曰:“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半途而廢,非但令尊畢生心血,付之東流。更令江山社稷,毀于宵小之輩。遺禍無窮。賢當三思。”

  “叔父之言,字字珠璣。然,小弟秉性,唯甯深知。”甯姐姐言道:“若知我等背后圖謀,行不義事。縱然萬里江山,拱手相送。小弟亦會棄如敝屣。那時,悔之晚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