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仙門紛紛出世,對薊王而言,喜憂參半。亦可視為,乃是某種變相認可。
先前不過樓桑童子,后為十里少君,今有千里國土,千萬國民,大漢第一強藩。正如開府后,可徵辟天下類似。等級到了,高階人物,紛紛出場互動。
“卑不謀尊,疏不間親。”言指君臣。邦國之間,亦有類似之語:“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對時人而言,中夏便言指大漢。無有歧義。
一場成功的幻術表演,栩栩如生的彩扎道具,乃是關鍵。然若令與會之人,皆嘆為觀止,進而驚為天人,乃至頂禮膜拜。足量而不過量的獨門幻藥,亦是關鍵。歷代有載,仙人降世,常先聞“異香”或“奇香”,便是幻藥入腦。
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如前所說。幻藥因神農遍嘗百草,及巫術流傳而逐漸興盛。上古乃至兩漢,數千年來,物種滅絕何其多。許多奇花異草,尋常已不見蹤跡。仙人多擇人跡罕至之深山老林,亦有此因。煉藥方便。各門各派,皆有獨門幻藥,構建獨門幻境。諸如巫山云雨術、千里投懷術、莊子非魚術、點石成金術,以及流傳民間的魚龍漫衍術等。不一而足。
一言蔽之,幻術之訣竅,便是通過混淆五感,令中術者,“虛實失度”。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幻術究竟是真是假。答案與世間有無神魔類似。終歸施加影響。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薊國千里國土,二十七縣。民生安定,豐衣足食。和合之風,吹遍九河之地。
按薊王規劃,二十七縣,當分諸子,立為侯國。縣令乃暫置,待諸子長成,當悉數改稱“侯相”。三縣為郡,立郡國,太守改稱“國相”。以此類推。
州胡島,已改稱濟洲。與中山洲、夷洲、珠崖洲、澶洲,并列。待圩田畢,亦分封諸子。如初算來,綽綽有余。
與司馬家八王之亂不同。薊王三百余子,充其量,亦不過坐擁一縣之地。若當中,真有麟子,能籠絡三百兄弟,興兵奪嫡。劉備也認了。
被大多數兄弟所認同,必是英主無疑。將心比心,自會善待長兄。
依照出身。西域諸妃生子,當封西域。三百御姬生子,當封海外。公孫長姐與七位小姐姐生子,當封國內。女兒毋論出身,皆留在身邊,尋個好人家。即便遠隔千山萬水,子孫滿五、六歲,亦皆需回歸薊國,入學王子館。十年館學,五年行學。及冠賜字后,方可返回封國。代代相傳,無有例外。
血脈稀疏,則有親情維系。親情不在,還友情相連。即便友盡,仍有文化認同。貴族之上,當有“王族”。
便先這樣。
蜜月過后。十夷王女,珠胎暗結。“十夷王邸”,載歌載舞,通宵達旦。上庠令進言,諸夏之國,兄弟之邦,不宜設“外使”。當仿蠻夷邸,置十夷王邸。薊王欣然笑納。
十夷王邸,乃是泛稱。并非只有十夷王。百夷國使,皆入住其中。臨鄉內城,容納不下。劉備遂建于南港。如此一來,南港與臨鄉遂成“呂”字型相接,只規模略小。城港相連,城池之大,可與陪都南陽宛城媲美。今漢“一朝三都”,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南都宛城。因薊國在北,故臨鄉稱“北都”。又稱“薊都”。至此,今漢遂有“四都”。
論地利,當數關中二都。論天時,宛都乃帝鄉,自首屈一指。然論人和,薊都冠絕天下。
水運之發達。乘風破浪,萬里可達。封建時代,水運第一高效。毋庸置疑。
北都地位確立。遂成大河北岸之中樞。
幽、冀、并、涼,四州,外加遙遠綠洲。北域五州,正急速與薊國趨同。河北英才,何必舍近求遠。紛紛出仕薊國不提。
即便說薊王乃河北之主,亦實至名歸。
卻不知為何。主公似對此頭銜,十分抵觸。文武百官,皆苦思不得其解。
時下“州”、“洲”,并非大小之分。一般而言。陸路不通,隔海相望,遂稱“洲”。比如中山洲,若論大小,不過一郡之地。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一場秋雨,暑熱盡退。
千里稻田,一望無際。風吹禾低,見溝渠。
撤村并邑后,亭的作用,反被放大。亭長不僅防火防盜,還兼看護境內良田,上報水旱病蟲之責。于是,劉備酌情升為百石少吏。
官秩百石,俗稱“有秩”。言下之意,已有官秩。授二十等爵第三等簪裊。有此爵者,可于馬上加絲帶以示其爵。受田三頃,得三宅。歲俸百五十石。僅良田三頃,稻魚相加,一年可得角錢五十四萬。足稱富裕。
一頃百畝。然自春秋戰國起,諸國便畝制不一。以晉國為例:范、中行氏以百六十步為畝,韓、魏以二百步為畝,趙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秦亦行二百四十步為一大畝。漢初,大小畝制并行。原山東諸國地,行小畝。故秦地,行大畝。又據《鹽鐵論未通》所載,最遲至武帝后期,大漢全境,才統一行大畝制。
戰國至秦漢,六尺為步,(1大畝=2.4小畝)。故據《漢書食貨志》所載,漢時,一壯勞力約可耕種五十小畝,或二十大畝。每戶有田一頃,即一百小畝,或四十一大畝。每口得田二十小畝,或八大畝。
薊王取整。欽定薊國一頃為五十大畝。因畝制、賦制、戶制,皆薊王獨創。故稱“圩田制”。以示區分。
月初大朝。百官齊聚。
上計令陳逸言,國民終破千萬。分戶不析產,計百四十余萬戶。戶戶一頃,再加千萬畝官田,今季可得新谷約五億石。
果然豐年多禾。
七月洛陽。
為迎接七日后,王母下凡。朝野內外,一片繁忙景象。
長樂宮尤甚。自蹇碩伏誅,大將軍何進,一統西園衛。實力更勝一籌。見蹇碩被戮,黨人各個拍手稱快。黨魁張儉投桃報李。命各地黨人,入大將軍何進幕府。再經大將軍舉薦,出仕朝堂。如此一來,便算做大將軍“門生故吏”。假以時日,再外放為一地主吏。如此不斷積勢,待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大將軍權傾朝野,合九州之力,與薊王一爭高低,之勢成矣。
黨人,之所以被各方倚重,爭相拉攏。正因皆是治世良才。
牧一州,守一郡,治一縣。從上至下,皆為同黨。所謂政通人和,莫過如此。
試想。若九州之牧,皆聽命于大將軍。各郡守、縣令,亦以何進馬首是瞻。那時,即便稱何進為無冕之王,亦非夸大其詞。
如此巨利,如何能輕易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