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帝國的中樞與心臟。宮中凡有風吹草動,皆為萬眾所矚目。
陛下欲遷嫡母竇太后于永安宮的消息,不日已便傳朝堂,乃至洛陽。果為人津津樂道。時人頗多溢美之詞。
饒是抱恙在家,臥床靜養的老臣楊賜,亦上疏稱贊。足見人心向背。
陛下善待嫡母的深意,除去身邊近臣,并不為時人所知。然作為普世價值觀的孝義為先,時下早已深入人心。
程璜曾口出“淫祀多青鬼”。
其背后所指,乃是封建立國的大漢,等級森嚴的禮法制度。
如家祭之中。就“庶出子”身份而言。最先要祭奠的便是嫡母。一切用度亦當以嫡母為尊。其后才是親生庶母。若私自將庶母的祭祀等級,暗與嫡母同,便是所謂“越份之祭”。祭品非但不能為庶母享用。且庶母及庶子還因“越份之祭”,而被青鬼斥責。
時人事死如事生。活人也是一樣。陛下禁錮嫡母竇太后,卻坐視永樂董太后吃穿用度,儀制品級,超越正宮太后。此舉,亦可稱“越份之禮”,永樂董太后坦然受之,非但無益,反而又害。超越了禮法規定的福澤,便是所謂“無福消受”。
所謂生而平等。故后人看來。以上種種,頗多無稽之談。
然在時下,卻是人盡皆知的大道常理。
劉備少年時,聲名在外。被認為是天降祥瑞,麒麟之子。女刺客翻墻夜入,借用了次劉備家茅房,便深信不疑。口出:“殺之不祥。”寒暑易節,由始而終,悉心守護,不忍加害。義理之所出,便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后世若有人看到此處,多與初來乍到的三墩一樣,撇嘴不信。搞笑,能不能不要如此迷信。
然,設身處地,生活在大漢的星空下。正因信天信地信人信鬼信神,故曰:蒼天有眼。頭上三尺有神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比起一切皆不信的后世。究竟信為好,還是不信為妙。見仁見智。
然,無論后人如何作想,此乃時代之風貌。無論喜不喜歡,理不理解,漢人的日常便是如此啊。
所以,看到文中與后世普世價值觀相佐,亦或是完全沖突對立時,急于宣泄情緒之后,不妨再想一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唐太宗曾言,歷史是一面鏡子。究竟是照己,還是照妖。皆在一念之間。
與知行倍增的大將軍何進類似。薊王劉備也早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圣火女祭司與高等女祭司聯袂撰寫的書文,六百里傳至它乾城,西域都護府。風塵仆仆,剛剛抵達的兩位府丞,看完漢文譯本,這便醒悟。
主公有生之年,必要遠征羅馬。
作為擁有羅馬皇后頭銜,又頗得元老會及羅馬各階層廣泛支持的魯琪拉。具有極高的“政治價值”。若以魯琪拉的名義,薊王出兵助其鏟除暴君,便是所謂“師出有名”。
窺破此點,又何須多言。接風宴時,二位府丞借安息國使上前敬酒,推杯換盞間,已將薊王所求,圓滿送達。安息國使,豈敢怠慢。翌日城開,便有一隊人馬呼嘯而出,狂奔而去。
萬里之遙,披星戴月。若不計代價,一日千里,十日可達。雖不知魯琪拉被禁錮在風景如畫的小島究竟多久后才被暴君殺害,估計還來得及。
隴山西坂,羅馬大使館。
仲夏之夜,暖風徐來。
圣火女祭司阿奇麗婭,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中又乘小船,從細縫劃入藍洞。沿古代梯臺抵達提庇留的宮殿前。這一次,夢境未曾中斷。阿奇麗婭終得以進入禁錮魯琪拉的奢華宮殿。
循聲登二樓。穿過垂滿輕紗的走廊,舉目四望。阿奇麗婭在聳立懸崖,面向大海的陽臺上。看到了魯琪拉如波浪般上下起伏的背影。還有被浪花拍碎的熾熱喘息。
“魯琪拉!”雖在心中無數次臆想羅馬皇后身受的悲慘凌辱。然當親眼所見,阿奇麗婭仍怒火中燒。疾步上前,猛然搬過肩頭。入目卻是一張冶蕩而高貴的,陌生的臉。
“你是誰!”一閃而逝的容貌,擁有被漢人艷羨,無與倫比的絕色容顏。
“呼——”夢境就此中斷,阿奇麗婭猛然清醒。
夢中情景,歷歷在目。便是背影酷似魯琪拉的東方麗人,阿奇麗婭的記憶,亦清晰無比。
“女主人?”見帷幄內的阿奇麗婭驚坐而起,侍女急忙掀簾問詢:“又做噩夢了嗎?”
“嗯。”圣火女祭司已恰到好處的平復情緒:“無妨。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女主人是女神在塵世的代言人。守衛著為人間驅逐黑暗與邪祟的圣火。可自赴宴返回,便時常做著同一個噩夢。這可能是女神借夢境降下的神諭。女主人應小心應對。”侍女與女祭司自幼相伴。在沒成為守護神殿圣火的女祭司前,阿奇麗婭與其他人并無不同。換言之,侍女也曾是圣火祭司的神選者之一。
“我知道。”阿奇麗婭嘆了口氣:“只可惜我們身在異域。距羅馬遠隔萬里。漢人的信仰中,并無我們所信奉的神祇。神力無以為繼。女神傳來的訊息,總是支離破碎,無從領會。”
“我倒是聽聞,漢人中有通神者,可解夢境。”侍女言道:“女主人何不一試?”
“你是說,四海館長,烏角先生左慈?”阿奇麗婭幡然醒悟。
“對,就是他。”
“如此,也好。”阿奇麗婭遂打定主意。
洛陽,永樂宮。
被夜哭的逐鬼童子吵醒。董太后緩緩睜開雙目。胸口習慣性的氣悶,一時脹痛難當。年前沉疴斷斷續續,雖終是痊愈。卻落下了胸悶的病根。時伴有浮腫,更令董太后患得患失。人各有命,福壽有窮。世上榮華富貴,終歸未能享之不盡。而在我大漢深宮之中,誰又能壽終正寢,無疾而終。
陛下傳令重修永安宮的消息,早在程璜入西邸前,董太后便已知曉。雖知二宮同盟,善待竇太后乃是大勢所需。然,內心深處,仍難免升起一抹揮之不去的驚懼。
逐鬼童子,眼看一天天長大。為何還不見陛下有所行動。
心念至此,不由一聲輕嘆。正如陛下所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便披衣下榻,向偏殿而去。